白亞萍
隨著我國人口與城鎮化的不斷發展,在我國過去將近10多年內,城市建設面積范圍擴大一倍,但因農村土地收益分配不均、土地利用率低下、土地流轉不平衡、監管力度不夠等因素,導致大片土地閑置浪費,土地價值有待評估。為此,對土地資源進行有效配置,積極推動農村土地改革,利用農村土地流轉推進農村經營規模、勞動力及資本,實現城鄉優化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推進城鄉共進互補,促成城鎮化、農業化、工業化“三化”共存。
1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農村土地流轉問題
1.1政府市場不協調
在推進城鎮化發展過程中,農村土地流轉規模逐漸擴大,需依靠政府力量推進,由政府對土地資源進行創新、科學、合理的安排。但因社會經濟制約土地流轉,導致制度、管理缺失,政府工作定位不明確,忽略監管力度。且部分政府市場干預過多,過于追求經濟指標上升,而忽略土地使用率,降低農村土地價值。
1.2農村土地流轉市場不完善
農村土地流轉需市場經濟進行輔助,進行相對應社會服務,但目前農村土地流轉機制,嚴重缺乏完整的市場交易制度。據有關數據,仍有50%以上的流轉土地存在辦理手續不規范、合同條目模糊等問題。導致土地使用者與經營者權利得不到充分保護的原因是,土地流轉市場秩序混亂、服務體系不全面、土地流轉等相關部門職能不全等因素。而目前我國農村土地流轉中介機構仍停留在流轉信息的收集、公布與土地經營流轉權上,農村土地流轉中介機構發展滯后,致使農村土地評估職能緩慢發展。
1.3虛化的土地產權制度
根據我國憲法規定,農村土地流轉只有通過確定權證的形式才具有流轉與市場化的屬性。但法律上并沒有明確土地所有權歸屬情況,致使國家、集體、農戶之間土地主權界限模糊,存在主體虛化情況,引發糾紛,導致土地流轉項目擱置。繼而造成農村流轉市場更加混亂、流轉無序。
1.4農村土地流轉意愿不強
據調查數據表明,大部分農戶家庭因勞動力外出眾多,家庭農業平均年收入、農業機械化水平、剩余勞動力年齡及土地養老傳統觀念根深蒂固,都會直接影響農村土地流轉的意愿。另外,個別農戶的相關社會保障制度未徹底落實,農戶利益未得到保障,流轉土地租金低于農戶心理預期,也極有可能阻礙新型城鎮化進程。
2新型城鎮化實現土地流轉有效措施
2.1制定健全制度
我國有關農村土地流轉法律法規并不完善,為促進土地流轉的合理配置,適應新型城鎮化建設,必須在法律上明確土地所有權歸屬,針對農民土地承包處分權、轉讓權、抵押權及收益權的缺失進行補充,全面維護農戶土地經營權,切身保護農戶根本利益,清晰劃定土地產權界限。對于農村集體土地,應建立村民議事制度,通過商討協議,明確土地流轉資源化;制定土地流轉統一合同樣本,合理規范合同雙方利益,避免糾紛。建立中介服務職能,并承認中介組織的合法性,通過法律規范中介行為,并保障其地位與利益。同時,使農民獲得更多利于土地流轉的信息,逐步改善農村土地流轉無序現象。加強政府對土地流轉市場經濟的監管,強化監督管理。
2.2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
為平衡農村人口對城市的單一轉移,可積極鼓勵農戶經營者進行專業種植,大力發展旅游業及農產品生產,提供剩余勞動力良好的、公平的、穩定的就業環境。在提高生產力的同時,促進農村職業技能的提高,緩解城市人口密集,提升農村剩余勞動力在內部的就業率。
2.3農村社會保障制度
對于大部分農民來說,最關心的是當土地流轉出去后,日后生存是否得到保障。針對這一問題,只有在加快城鎮醫療覆蓋率、農村養老制度、戶籍改革制上健全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并推進公共服務設施基本化,使農民享有城鎮居民平等的社會福利,提供保障依據。只有解決農民后顧之憂,才能實現土堆流轉的價值。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行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沿海地區的工業化與城市化共同推進了農村勞動力的轉移,發揮著市場配置生產要素,取得顯著成就。為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提供了機遇,但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中土地流轉存在一些特殊問題,其流轉方式與流轉規模存在一定差異,農民土地流轉意愿不強,進行強迫性、強制性又損害農民利益,并且農村土地流轉存在嚴重的傳統觀念束縛。在法律及政府對土地資源配置的合理解決上,首要解決的是土地歸屬權的問題,建立完善統一的城鄉保障制度,引導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市民化階段,共享社會福利,推進農村社會保障基本設施的覆蓋率,打破城市勞動市場分割,投入大量資金,實現農業生產多渠道招商引資,有助于推動新型城鎮化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