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姍姍 陳光明
[摘要] 目的 探討尿白蛋白/肌酐比(ACR)、β2-微球蛋白(β2-MG)和血胱抑素C(Cys C)對糖尿病腎病的早期診斷價值及相關性研究,為臨床診治糖尿病腎病提供參考依據。 方法 選取2型糖尿病(T2DM)患者140例,A 組尿蛋白陰性者73例,B組尿蛋白微量者67例,健康對照組54例。檢測三組尿ACR、β2-MG、Cys C等臨床指標并進行統計分析。 結果 三組年齡、性別、總膽固醇、Scr、LDL-C、HDL-C、BUN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A、B組的病程、BMI、GLU、Hcy、UA、HbA1c、ACR、Cys C、β2-MG的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并且B組又顯著高于A組(P<0.05);ACR、Cys C、β2-MG水平在尿蛋白陰性組有上升,但在DM早期腎病中三者聯合檢測的靈敏度更高。多元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病程、HbA1c、Hcy、UA、BMI因素是DM早期腎病發生、發展的影響因素。相關性分析顯示ACR、Cys C、β2-MG與病程、BMI、HbA1c、UA、Hcy等影響因素呈正相關(P<0.05)。 結論 尿ACR、β2-MG和血Cys C聯合檢測可動態地反映腎小球和腎小管的變化,對于指導臨床糖尿病早期腎病的診斷、治療及監測病情等方面有重大的意義。
[關鍵詞] 2型糖尿病腎病;尿白蛋白/肌酐比;胱抑素C;β2-微球蛋白
[中圖分類號] R587.2?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8)33-0027-04
糖尿病腎病(DN)是糖尿病(DM)嚴重慢性并發癥,臨床癥狀一旦出現病情將不可逆轉,其致殘、致死率高[1]。鑒于此,糖尿病腎病的早期診斷非常重要。如果DM患者的腎臟功能可在早期進行監測,就可以及時發現并判斷腎臟功能的損傷程度,進而及時采取預防、治療措施控制疾病、延緩疾病的進程。有文獻報道[2-3],糖尿病早期腎臟損害的靈敏指標是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ACR);尿β2-微球蛋白(β2-MG)可早期反映腎小球和腎小管的功能損害;胱抑素C(Cys C)能夠早期反映腎小球濾過膜通透性及腎小球濾過率(GFR)的變化。本研究通過觀察三者的統計學變化及相關性,探討其在糖尿病腎病早期診斷中的臨床價值,旨在為指導臨床對糖尿病早期腎病的診斷、治療和病情監測提供參考。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我院門診及住院的2型DM(T2DM)患者140例,其中尿蛋白陰性者73例(A組),男41例,女32例,年齡29~81歲,平均(69.95±8.79)歲,病程3~12年,平均(7.18±2.14)年,體質指數(BMI)19~27 kg/m2,平均(23.75±0.53)kg/m2。尿蛋白微量者67例(B組),男36例,女31例,年齡30~82歲,平均(70.42±9.07)歲,病程3~12年,平均(9.35±3.08)年,BMI 19~27 kg/m2,平均(25.69±0.73) kg/m2。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DM診斷標準。排除標準:患有慢性腎炎者、既往高血壓病史、心力衰竭和其他的腎臟疾病、結締組織疾病、腫瘤患者;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患者。對照組均為體檢健康者(C組)54例,其中男29例,女25例;年齡30~83歲,平均(70.68±9.15)歲,體質指數19~27 kg/m2,平均(21.68±0.61)kg/m2。所有研究對象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所有研究對象除一般的臨床數據檢查以外,收集晨尿,留取上清液,運用免疫比濁法使用羅氏COBAS INTEGRA 800全自動生化儀檢測尿ACR、β2-MG。連續測3次,取平均值,并選用免疫比濁法檢測血Cys C、同型半胱氨酸(Hcy)、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血脂、血糖(GLU)、尿酸(UA)。采用離子交換色譜-分光光度計法檢測糖化血紅蛋白(HbA1c),嚴格按試劑說明書進行操作。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軟件包,計量資料采用ANOVA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相關分析采用Pearson 相關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進行糖尿病早期腎病的危險評估,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三組臨床指標比較
三組年齡、性別、總膽固醇、Scr、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BUN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A、B組的病程、BMI、GLU、Hcy、UA、HbA1c、Cys C、ACR、β2-MG的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B組顯著高于A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β2-MG、ACR、Cys C的水平越高,提示疾病程度越嚴重。見表1。
2.2 A、B組的ACR、Cys C、β2-MG陽性率比較
正常判定標準:尿ACR<30 mg/g,β2-MG<5.0 mg/L,血Cys C<1.0 mg/L,如超出正常范圍,判定檢出陽性。
結果表明ACR、Cys C、β2-MG的水平在尿蛋白陰性組(A組)有上升,說明ACR、Cys C、β2-MG有較高的靈敏度,但是在糖尿病早期腎病檢測中,ACR、Cys C、β2-MG聯合檢測的靈敏度更高。見表2。
2.3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以是否有早期DM早期腎病為因變量,以病程、HbA1c、Hcy、UA、BMI為自變量,分析顯示,病程、HbA1c、Hcy、UA、BMI因素是DM早期腎病發生、發展的影響因素。見表3。
2.4 DM早期腎病的危險因素與ACR、Cys C、β2-MG之間的相關性分析
結果顯示:ACR、Cys C、β2-MG與病程、BMI、HbA1c、UA、Hcy呈正相關(P<0.05)。見表4。
3 討論
糖尿病最常見的微血管并發癥之一便是糖尿病腎病,腎功能出現不可逆受損的征兆是出現臨床蛋白尿,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4]。DN的早期發病呈隱匿性,目前實驗室漏診率高,敏感性低的常規檢查項目是血尿素氮、肌酐、尿常規[5],臨床上用于輔助診斷DN的實驗室指標很多,CysC、β2-MG、ACR是其中較敏感的指標。因此,需要通過輔助診斷篩查,及時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6-7]。早發現、早治療是決定其預后的關鍵,對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有重要意義。
正常生理狀態下,絕大部分尿微量白蛋白會被腎小球濾過膜阻止通過,然而病理狀態時,腎小球受毒素、炎癥等因素影響而受到損傷時,因腎小球毛細血管壁通透性加大,從毛細血管壁濾出大量血漿蛋白,嚴重超出腎小管的吸收負荷。腎小球早期損傷的敏感指標是尿中ACR升高,腎小球受損程度可直接從尿ACR來檢測。目前ACR的異常被認為是臨床診斷DN公認的標準。
高血糖導致的腎臟血管硬化,繼而導致糖尿病的腎臟功能受損。檢測研究對象的 ACR、Cys C、β2-MG、HbA1c、Scr、BUN、Hcy及UA指標,它們能夠反映腎小球的濾過功能和腎小管的重吸收功能,能較早且全面地反映腎臟功能,通過分析各指標與糖尿病早期腎病之間相關性,有利于監測糖尿病患者的腎臟功能。Cys C是一種由機體有核細胞分泌的小分子蛋白質,其生成速度恒定,受年齡、性別、疾病變化的影響較小[8],在血液中濃度較為恒定,且Cys C不在腎小管中產生和分泌,其可在腎小球濾過膜中自由通過,可由腎小管上皮細胞重吸收重降解且不返流血液之中,隨腎小球損傷程度的升高,血清Cys C濃度同時也升高,故Cys C可以敏感地反映早期腎損害[9],是一種理想的反映腎小球濾過功能受損的標志物[10-11]。研究顯示對糖尿病早期腎病的診斷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12-13]。
β2-MG是一類可自由通過腎小球濾過膜的低分子量蛋白,在血液中濃度也相對恒定[14]。約99.9%β2-MG在近端腎小管被重吸收,正常情況下,尿β2-MG的排出是微量的,若腎小管重吸收功能受損傷,則尿液中β2-MG會相應升高,是診斷腎小管疾病較靈敏且特異的方法,可作為DM早期腎損傷的檢測指標[15]。
本研究進行DM早期腎病的危險評估,結果顯示病程、BMI、Hcy、HbA1c和UA是DM早期腎病發生、發展的影響因素。Hcy可能通過誘導氧化應激和協同糖基化終末產物等途徑造成血管內皮細胞的損傷,導致DM微血管發生病變繼而造成腎小球的病變[16]。高HbA1c水平可促進糖尿病腎病的發生發展[17],長期HbA1c偏高會導致腎小管上皮細胞轉化為肌纖維細胞并且腎小球石化[18],加重腎功能損傷。UA水平與DN的關系近年來引起關注,但目前其導致腎病機制尚未闡明,但有研究報道它會導致腎小管上皮細胞發生炎癥反應,造成腎間質損傷[19-20]。
本研究中三組臨床指標比較:三組年齡、性別、總膽固醇、Scr、LDL-C、HDL-C、BUN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A、B組的病程、BMI、GLU、Hcy、UA、HbA1c、ACR、Cys C、β2-MG的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B組顯著高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β2-MG、ACR、Cys C的水平越高疾病的程度越嚴重。A、B組的ACR、Cys C、β2-MG陽性率比較:結果表明ACR、Cys C、β2-MG的水平在尿蛋白陰性組較高,說明ACR、Cys C、β2-MG有較高的靈敏度,但是在糖尿病早期腎病檢測中,ACR、Cys C、β2-MG聯合檢測的靈敏度更高。多元回歸分析結果顯示:以是否有早期DM早期腎病為因變量,以病程、HbA1c、Hcy、UA、體質指數為自變量,分析顯示,病程、HbA1c、Hcy、UA、體質指數因素是DM早期腎病發生、發展的影響因素。DM早期腎病的危險因素與ACR、Cys C、β2-MG之間的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ACR、Cys C、β2-MG與病程、BMI、HbA1c、UA、Hcy呈正相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進一步表明ACR、Cys C和β2-MG升高與DM 病的發生、發展關系密切,能反映腎臟功能的變化,并且能有效指導糖尿病腎病的早期診斷。
綜上,在DN的早期,患者一般沒有典型體征與臨床癥狀,主要診斷手段是實驗室檢測。研究結果表明:Cys C、ACR和β2-MG聯合檢測既對DM早期腎病的診斷起重要作用,又可提高診斷靈敏性。三種指標聯合定期檢測可動態地反映腎小球和腎小管的變化,為診斷腎小球、腎小管的受損程度提供參考,有利于及時延緩并干預DM腎病的發展進程,聯合監測對于指導臨床在DM早期腎病的治療、診斷及監測病情等方面有重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翁羽飛,陳江玲,林慧婷,等.血清胱抑素C與β2微球蛋白在2型糖尿病腎病早期判斷中的意義[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13,23(1):150-151.
[2] Feriozzi S,Germain DP,Divito R,et al. Cystatin C as a marker of early changes of renal function in Fabry nephropathy[J]. J Nephrol,2007,20(4):437-443.
[3] 姜愛鳳,王以新,馬立萍,等. 尿微量清蛋白聯合糖化血紅蛋白在糖尿病腎病早期檢測中的臨床意義[J]. 中國全科醫學,2016,19(S1):93-95.
[4] 喬曉梅. 探討血清視黃醇結合蛋白和胱抑素C及尿微量蛋白聯合檢測對糖尿病腎病早期診斷的意義[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A5):145-152.
[5] 柯麗霞,王軍. 血清胱抑素C和尿微量清蛋白檢測在早期糖尿病腎病中的應用分析[J]. 中國醫藥指南,2016, 14(35):90-91.
[6] 朱海兵. 尿微量白蛋白、胱抑素C、β2微球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檢測在2型糖尿病早期腎損害診斷的臨床意義[J]. 實驗與檢驗醫學,2016,34(1):84-86.
[7] 楊艷麗. 血清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聯合檢測在2型糖尿病腎病早期診斷中的應用[J]. 河南醫學研究,2016,25(11):1936-1938.
[8] 蔡鋼強,垢敬,焦連亭.胱抑素C的生物學特性及臨床應用評價[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06,27(5):457-460.
[9] 周燕,黃湘寧.胱抑素C在腎臟疾病中的臨床應用[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1,8(6):684-685.
[10] 張小燕,孫正松,張榮勛,等. 血清胱抑素C對早期腎損害的診斷價值[J]. 檢驗醫學與臨床,2011,19(8):2372-2373.
[11] 張維君,王漢民,陳威.在腎臟疾病中檢測血清CystatinC的意義[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3,13(10):470-471.
[12] 王學,尹宗艷,王茂彩. 血清胱抑素C檢測對糖尿病腎病早期的診斷分析[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 15(28):130-131.
[13] 梁仲城,彭契六,周鳳燕. 血清胱抑素C對糖尿病腎病早期診斷的意義[J]. 中國中西醫結合腎病雜志,2009,10(10):905-906.
[14] 李新星,楊澤松,羅效梅. 血清及尿液β2微球蛋白檢測在糖尿病腎病分期中的診斷價值[J]. 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3,34(24):3431,后插1.
[15] 陸文杰. 血清胱抑素C、β2微球蛋白診斷糖尿病早期腎損害的臨床意義[J]. 吉林醫學,2017,38(2):347-348.
[16] 智喜梅,梁奕銓,肖亦斌,等. 同型半胱氨酸與2型糖尿病合并早期腎病的關系[J]. 中國糖尿病雜志,2002, 10(1):18-21.
[17] 周小海,馬華林,湯杰印. 2型糖尿病患者HbA1c水平與尿蛋白、血脂及肝酶的關系[J]. 湖北科技學院學報(醫學版),2017,31(5):375-377.
[18] 趙靜,王偉濤. HbA1c和UmAlb聯合檢測對糖尿病腎病早期診斷的臨床意義[J]. 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5, 36(21):3186-3187.
[19] 肖鳳英,汪春蘭. 血清尿酸與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腎病的相關性研究[J]. 山西醫藥雜志,2015,44(15):1777-1779.
[20] 鄒筱芳,巫冠中. 尿酸腎損傷的分子機制研究進展[J]. 安徽醫藥,2015,19(1):5-9.
(收稿日期:2018-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