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克琴 艾文偉
(江西省人民醫院干部病房,江西 南昌 330006)
帕金森病(PD)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變性疾病,臨床上以靜止性震顫、運動遲緩、肌強直和姿勢步態異常為主要特征〔1〕,初期僅出現姿勢異常和平衡能力下降,行走時起步困難、步幅減小、不能隨意驟停;有些患者病情發展非常迅速,2~3個月就可能失去步行能力,四肢及全身僵直,長期臥床,生活無法自理〔2〕。PD作為目前只能進行癥狀改善、無法對病因治療的病種,雖然藥物治療和康復訓練不能改變PD患者的最終結局,但在通過藥物緩解癥狀的同時開展對PD的康復訓練,對于改變患者的運動能力、減少意外損傷、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由于PD患者走路不穩,怕摔跤,往往都是選擇關節功能鍛煉,研究顯示〔3〕,跑步、伸展和抗阻訓練(在腿部推蹬機、腿部伸展機和屈腿訓練機上),可改善PD患者的步速、肌肉力量。本文比較強化下肢運動訓練法和傳統的步態訓練法對PD患者的肌肉力量、步行能力和身體功能效果的影響。
1.1一般資料 入選標準:①符合1997 年英國PD腦庫制定的原發性PD的臨床診斷標準;②處于疾病穩定狀態,訓練前后病人抗PD用藥的種類、藥量、服藥方法均無改變。排除標準:①原發性震顫;②繼發性PD綜合征及PD疊加綜合征;③惡性腫瘤、 殘疾及其他嚴重的心、肝、腎等重要臟器疾病;④認知及精神障礙,癲癇發作等無法配合訓練者。選取2013年1月至 2015年2月江西省人民醫院就診的PD患者60例。隨機分為強化組和傳統組,強化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齡60~75〔平均(64.56±2.98)〕歲。傳統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齡60~74〔平均(63.51±3.03)〕歲。兩組性別、年齡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自愿參加。
1.2方法 傳統組采用傳統的步態運動訓練法,步行時雙眼直視,雙上肢與下肢保持協同合調動作,同時足尖抬高,以腳先著地邁開步伐行走,并作左右和前后進退訓練,反復練習。每周進行4次,每次30 min,持續3個月。強化組采用強化下肢訓練方法,先在腿部推蹬機、伸展機和屈腿訓練機上進行抗阻及屈伸訓練熱身,再在跑步機上跑步。具體做法:①伸展和抗阻訓練15 min,患者在腿部推蹬機、腿部伸展機和屈腿訓練機上進行抗阻及屈伸訓練,每條腿分別重復進行2組練習,每組各10次;②跑步機上跑步30 min,使其運動后心率(次/min)=170-年齡〔4〕。每周4次,持續3個月。
1.3評價方法 肌肉狀態測試分析儀量下肢肌肉力量:取 3 次最大力量測試的平均值, 接著進行一些實踐性測試,得出可靠結果。2 次測試間至少間隔15 s〔5〕。功能性步態評價(FGA)〔6〕由10項內容組成,分別為:FGA1:水平地面步行;FGA2:改變步行速度;FGA3:步行時水平方向轉頭;FGA4:步行時垂直轉頭;FGA5:步行和轉身站住;FGA6:步行時跨過障礙物;FGA7:狹窄支撐面步行;FGA8:閉眼行走;FGA9:向后退;FGA10:上下臺階。每個項目分為0~3共4個等級,滿分30分,分數越高,提示平衡及步行能力越好。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t檢驗。
運動訓練干預后,強化組肌肉力量明顯高于傳統組干預后及本組干預前(P<0.05),傳統組干預前后肌肉力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運動訓練干預后強化組功能性步態評價結果明顯優于傳統組干預后及本組干預,傳統組敢于前、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干預前后肌肉力量比較

表2 兩組干預前后功能性步態評價比較(分,
在PD患者的治療中,藥物治療可有效延緩本病的發展和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及認知功能障礙,但隨著長期藥物治療,藥物的療效會下降且有一定的不良反應〔7,8〕,而康復訓練不僅沒有毒副作用,且還有一定的治療效果,利于增強患者的信心,提高其依從性,且有研究〔9〕指出,以中樞神經系統的可塑性理論為基礎,增加患者肌肉運動可刺激大腦神經皮質重新建立。因此,康復訓練應用于PD患者的治療中有重大意義,是PD患者后期康復及提高生活質量的必要措施。本研究在實施之前已根據患者病情、年齡、體力,進行專家預調查評估和預試驗,根據老年人運動量標準,心率加年齡約為170次/min,為PD患者安全運動量〔10〕,且本訓練法在本院的康復治療室中進行,康復治療室配套的搶救設備齊全,有專業人員指導訓練和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安全可靠。強化下肢運動訓練法操作簡單、通俗易懂,患者易接受;抗阻運動時間每次為15 min,運動時間短;本研究中強化組患者運動后邁腿有力,走路平穩,身體功能更好,沒有心慌、胸悶等不適現象。因此在跑步機上慢跑訓練安全,并有充足的科學依據,且行之有效。本文結果說明強化下肢運動訓練法可有效增加PD患者下肢肌肉力量和平衡步行能力,能使患者下肢大肌群交替收縮放松,對改善PD患者的震顫、步態不穩非常有益,尤其適合于年老體弱患者。
1楊智明,李煦照,盧 芳,等.帕金森病的線粒體發病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21):6233-5.
2張韶紅,王 穎.帕金森患者生活質量的調查與護理對策〔J〕.上海護理,2010;10(5):23-7.
3候曉軍,陳劍春.帕金森病的康復治療〔N〕.中國醫學論壇報,2013-5-2(1).
4化前珍.老年護理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2012:50.
5Andrews AW,Thomas MW,Bohannon RW.Normative values for isomet-ric muscle force measurements obtained with hand-held dynamometers〔J〕.Phys Ther,1996;76(3): 248- 59.
6Wrisley DM,Marchetti GF,Kuharsky DK,etal.Reliability,internal consistency,and validity of data obtained with the functional gait assessment 〔J〕.Phys Ther,2004;84(10):906-18.
7吳 林,徐興華,陳 煒,等.規范化中西醫結合帕金森病綜合治療方案的臨床療效研究〔J〕.遼寧中醫雜志,2011;38(2):313-6.
8溫 群,徐仁伵.帕金森病的中醫藥研究現狀〔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35(5):1424-7.
9凌衛仙,周 俊,余蔚菲,等.帕金森患者跌倒發生情況及其相關因素分析〔J〕.現代臨床護理,2013;12(9):20-3.
10夏曉萍.老年護理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200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