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靜怡 丁麗娟 張 華 夏文明 董麗華
(吉林大學第一醫院放療科,吉林 長春 130021)
手術治療為肝門膽管細胞癌的主要治療手段,由于發現多為晚期,手術切除率僅為50%,對于局部晚期及手術切緣陽性的肝門膽管細胞癌,放療可提高總生存期及局部控制率,對于切緣陰性的肝門膽管細胞癌,術后預防性照射治療也可降低局部復發率,提高患者中位生存期。適形調強放療(IMRT)已成為肝門區膽管細胞癌的主要放療技術〔1〕。容積弧形調強(RapidArc)具有適形度更高、機器跳數較小、治療時間較少等優點,本研究旨在比較RapidArc及IMRT兩種放療技術在肝門膽管細胞癌的劑量學差異。
1.1病例選擇 選取吉林大學第一醫院放療科2014年1月3日至2016年8月7日收治的10例局部晚期肝門膽管細胞癌或肝門膽管細胞癌術后患者的CT數據,男3例,女7例,中位年齡60歲,腫瘤最大直徑2.60~9.28 cm,中位腫瘤大小5.03 cm,其中4例術后局部瘤床復發,2例術后切緣陰性,2例未行手術局部晚期肝門膽管細胞癌,2例術后切緣陽性。
1.2計劃技術 應用德國西門子公司Somatom Sensation Open CT模擬機放療前行CT模擬定位,掃描范圍為橫隔至雙側髂前上棘,掃面層厚5 mm,增強掃描,使用Elicpse 10.0治療計劃系統進行靶區勾畫與計劃制定。大體腫瘤(GTV)為通過CT和(或)磁共振成像(MRI)可以見到的腫瘤區域或瘤床,臨床靶區(CTV)為GTV外放1.5 cm,特別是沿著膽管和淋巴結引流區,胰十二指腸和腹腔干淋巴引流區。術后預防照射的肝門膽管癌CTV包括通過CT和MRI可以見到的瘤床及相應的淋巴引流區,計劃靶區(PTV)是在CTV基礎上加0.5~1.0 cm的邊緣〔2〕。術后同時勾畫剩余正常肝組織、小腸、胃、脊髓等危機器官。
1.3計劃設計 兩種方式均采用6 MV X射線進行設計,IMRT計劃為角度均分共用5個野,機架角度分別為180°、270°、90°、340°、20°;RapidArc計劃為共面雙弧,旋轉角度為逆時針179°~181°,再順時針到179°。
1.4計劃評估 處方劑量為5 040 cGy,95%PTV滿足靶區處方劑量,并行劑量-體積直方圖(DVH)評估靶區和危機器官的劑量分布。比較IMRT和RapidArc的DVH,評估兩種技術的靶區最大劑量、最小劑量、中位劑量,從而計算計劃及比較兩種放療計劃的靶區適形指數(CI)和均勻指數(HI)。CI=(PTVref/Vptv)×(PTVref/Vref),其中PTVref為處方劑量線包括的PTV的體積,Vptv為靶區的體積,Vref為處方劑量線包繞的體積。HI=(D2%-D98%)/D50%,D2%和D98%分別為2%和98%體積靶區受到的照射劑量〔3〕。比較正常肝組織、小腸、胃的V20、V30及其所受的靶區平均劑量,脊髓最大照射劑量及低劑量區域體積(V30 Gy),Vx代表所受劑量為X Gy的組織占所在器官的百分比。治療所需時間與機器跳數都為瓦里安Truebeam加速器執行計劃的時間(即擺位完成后開始第1個射野照射的時間至完成最后一個射野時間)與所有射野的跳數之和。
1.5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0軟件進行t檢驗、秩和檢驗。
2.1靶區劑量分布 兩者的靶區劑量分布均能滿足臨床要求,98%的處方劑量IMRT的CI(0.85±0.05)均小于RapidArc(0.86±0.04,t=-2.317,P=0.046),98%的處方劑量的IMRT與RapidArc的HI〔0.07(0.06,0.07)、0.07(0.06,0.08)〕差異無統計學意義(Z=-0.968,P=0.333)。
2.2危機器官受量照射及體積比較 兩種放療技術均可滿足危機器官靶區劑量分布要求,正常肝組織、胃、小腸的V20、V30及其危機器官靶區平均劑量無統計學差異(P>0.05),脊髓最大受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IMRT的V30 Gy顯著低于RapidArc(P<0.05)。見表1,表2。
2.3機器跳數及治療所需時間比較 RapidArc的平均機器跳數為419.2,治療所需時間平均為2.0 min;IMRT分別為576.4、3.3 min。RapidArc機器跳數較IMRT平均減少了27%,治療時間平均縮短了40%。

表1 兩種放療正常肝組織V30、胃平均劑量、小腸V20和V30及低劑量區域體積比較(n=10)

表2 兩種放療計劃正常肝組織V20和平均劑量、小腸平均劑量、胃V20和V30及脊髓最大受量比較(n=10)
肝門膽管癌是指發生在肝總管、左右肝管及匯合部的惡性腫瘤,發病率較低,手術仍是目前為最有效的治療手段,然而,50%~90%的患者由于早期不易診斷,發現多為晚期,能手術的概率較低,對于不能手術及手術切緣陽性的肝門膽管細胞癌,即使手術,術后5年生存率<20%,如果為R0切除,5年生存率可提升至30%~60%〔4〕,肝門部膽管癌的轉移與癌內的血管增生和血管受侵犯的關系密切,腫瘤血管密度/神經周圍浸潤指數與組織器官轉移發生率明顯相關,肝門部膽管癌手術切除后的遠期效果普遍欠佳,可能與此處癌在發展過程中多途徑轉移的生物學特性有關,一般很難通過手術達到根治性切除〔5〕。局部放射治療可提高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及局部控制率〔6〕。對于切緣陰性的肝門膽管細胞癌,術后預防性照射瘤床可提高腫瘤局部控制率,降低腫瘤復發率,提高患者總生存期與無病生存率〔7〕。既往有文獻提出3D-CRT治療能提高不能手術或局部復發的肝門膽管細胞癌的局部控制率〔8〕,然而隨著放療技術的提高,更精準的放療技術出現,Brahme〔1〕提出IMRT可以提高患者的靶區受量及降低危機器官的受量,降低副反應的發生率。但是IMRT在臨床應用中仍存在一些技術問題,治療時間的延長造成患者內運動增加導致治療精確度降低,且IMRT所需的機器跳數值的數量增大,導致患者發生二次惡性腫瘤的風險性較高〔9〕。研究表明,RapidArc的適形度、機器跳數及治療時間明顯優于IMRT〔10〕。
RapidArc與IMRT兩種放療技術所制定的放療計劃、靶區劑量分布大致相同,對于兩種治療技術靶區劑量及危機器官受量,均能滿足臨床放療的基本需要。與IMRT對比,RapidArc計劃的靶區適形度較好,機器跳數較少,治療時間明顯縮短,使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不自主運動減少,相應的提高了患者治療的精確度及依從性,從而提高了臨床工作的效率。
1Brahme A.Optimization of stationary and moving beam radiation therapy techniques〔J〕.Radiother Oncol,1988;12(2):129-40.
2Otto K.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IMRT in a single gantry arc〔J〕.Med Phys,2008;35(1):310-7.
3金大偉,戴建榮,李嘩雄,等.前列腺調強放療的治療方案比較〔J〕.中華放射腫瘤學雜志,2005;14(1):47-51.
4Vanetti E,Clivio A,Nicolini G,etal.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radiotherapy for carcinomas of the oro-pharynx,hypo-pharynx and larynx:a treatment planning comparison with fixed field IMRT〔J〕.Radiother Oncol,2009;92(1):111-7.
5徐細明,周中銀,楊繼元,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的診斷與治療〔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31-5.
6Robles R,Sánchez-Bueno F,Ramírez P,etal.Liver transplantation for hilar cholangiocarcinoma〔J〕.World J Gastroenterol,2013;19(48):9209-15.
7Jia AY,Wu JX,Zhao YT.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 following null-margin resection is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survival in the treatment of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J〕.J Gastrointest Oncol,2015;6(2):126-33.
8沈 潔,金 璋.三維適形放射治療肝門膽管細胞癌〔J〕.溫州醫學院學報,2005;35(2):1000-2138.
9Hall EJ.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protons,and the risk of second cancer〔J〕.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2006;65(1):1-7.
10DeOliveira ML,Cunningham SC,Cameron JL,etal.Cholangiocarcinoma:thirty-one-year experience with 564 patients at a single institution〔J〕.Ann Surg,2007;245(5):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