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燕燕,牛 輝
(山東祥光集團有限公司,山東 聊城 252300)
有色冶煉產品在生產期間會耗用各類金屬原料,這些原料具有品位低、共生元素多樣、物料消耗量龐大及消耗流程繁雜等特征。在這樣的生產背景下,加強產品消耗定額的核定,是降低物料耗損量、提升有價金屬回收率、協助企業獲得最佳經濟效益與提升競爭實力的有效辦法[1]。本文對金屬平衡核定方法與程序做出較詳細探究。
金屬平衡是指投入原料所含金屬量與產出金屬量以及損失量之間的一種平衡關系,它是衡量有色冶煉企業是否盈利的一項重要指標,對企業的經營規劃、成本核算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金屬平衡是現代企業運營中一項基礎的、重要的管理內容,通過對產品生產各流程中物料平衡狀況進行分析,明確金屬平衡盈利及虧損節點,從維護金屬平衡與加強環保的視角出發,實現對產品生產的全流程管理。
(1)計量問題。在產品冶煉的過程中,金屬溶液散裝粉料參與到產品生產的全過程中,流水線上不同規格的槽罐液位往往不能精確的測量密閉容器、管道中物料只能粗略計算。
(2)原料盤點。作為冶煉行業的主要原材料,精礦盤點是一項復雜而又存在較大偏差的工作。由于不同礦倉所堆放精礦在使用時料斗抓取的位置不同,造成各礦倉庫存精礦的堆放形狀也參差不齊,盤點時無法做到規整成有規則的形狀,因而在盤點時無法對其進行準確的測量,盤點重量存在較大偏差。一般精礦盤點人員除了有豐富的盤點經驗外還會綜合精礦入廠重量、投料量的信息對最終盤點重量進行修正。這就要求盤點人員掌握與原料精礦相關的物流、生產信息,從而減少精礦盤點重量的誤差。
(3)品位問題。①在火法冶煉過程中,因金屬偏析同一物料熔融態取樣品位和固態取樣品位存在偏差,金屬品位難以精確測量。②現場堆放散存物料因批次、原料不同,物料不均勻。取樣、化驗結果與真實品位之間存在偏差。縱觀歷年化驗數據,伴隨著生產技術與取制樣方法的不斷成熟,上述差異也在逐漸減少。
金屬平衡模型可以呈現出金屬物料的輸入量與產出量之間的平衡關系,其宗旨在于規避輸入與產出過程中物料出現漏計、重計、錯誤等情況。
金屬平衡核算,是通過對金屬平衡模型內所羅列的金屬物料輸入量、產出量及損耗量進行整體分析測試與核算等。通常可采用如下兩種方法:①統計分析法:主要是對產品日常生產期間各類統計材料進行計算,統計材料以產品生產制造原始數據記錄、統計臺帳、實物清點報告單,原料領用單及產品入庫檢驗單等為主。②實際測試法:具體是對金屬物料輸入量、產出量及損耗量等各組對應的項目進行現場實地檢測(檢斤計量、取樣化驗等),同時結合分析結果進行修正,進而獲得金屬平衡模型建設期間所需的各類技術數據信息。
以上兩種方法在應用期間各有特色,一般會聯合應用,能相互檢測結果的信度與效度[2]。
(1)金屬平衡表。為呈現出有色金屬冶煉期間有價金屬的回收效率,可利用收支平衡法明確金屬物料的來源與去向,以表格的形式將其呈現出來,該類表格被稱之為金屬平衡表。該表不僅能呈現出金屬物料的運行進程,還能為金屬損失去向的探尋提供可靠依據,為分析損失成因提供數據支持,進而保證相關措施的有效性、針對性,降低金屬流失量,提升回收效率。附某冶煉廠金屬平衡表。

表1 某冶煉廠金屬平衡
(2)計算金屬回收率。金屬回收率,是指在有色金屬產品冶煉過程中,生產出的質量達到某種標準的(合格)產品,即半成品與成品中金屬量在現實消耗物料中所占比例。在應用上述方法計算金屬回收率過程中,應重視問題如下。
計算過程中不用實物量,而采用金屬量。有色金屬冶煉的目的是把低品位的金屬物料,經由數道加工工序后,逐漸剔除雜質以提升成品品級,進而產出與國家質量標準相匹配的有色金屬。而在整個冶煉工序中,實物量會逐漸降低,品位逐漸增加。故此在核定有色金屬期間原材料的利用情況,需要應用金屬量去權衡,金屬量=實物量×品位。
保證盤點數據的準確性。盤點就是在一定時間間隔內,對本企業生產過程中所涉及的生產物料包括原料、成品、半成品、在制品、副產品、返回品、回收品等進行數量與質量的統計。精準的盤點數據不僅能準確、客觀的反映現場堆放物料的庫存情況,還有利于摸清各種原料的消耗量,也為金屬平衡、公司精細化管理提供更準確的依據。
金屬平衡報表編制完成后,可以對平衡表中數據進行多維度分析。借助平衡基礎數據進行深挖與分析,發現生產經營中的漏洞與不足,為公司經營決策、生產節能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持。
總之,結合工業企業有色冶煉產品生產現狀,應用金屬平衡核定材料消耗定額,以實現對產品相關信息的有效管理。而以上目標的實現是一個循序漸進過程,需要相關人員積極參與基層生產流程、收集并解析有效數據信息,進而掌控第一手材料,伴隨有色金屬冶煉市場發展狀況做出調整,明確本次產品收益與虧損狀況,進而制定更科學、有效的運營方案,獲得預期效益,實現持續發展的宏偉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