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潔冰
(湘鋼一中,湖南 湘潭)
隨著新課程改革實施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不斷推進,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成為教師開展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標,作為奮戰在一線的地理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應該積極轉變教學思路,精心設計教學環節,探究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使課堂教學實現效果最優化。在實際教學中,筆者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開展多樣化導入教學,利用多媒體輔助學生理解較難的知識點,通過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并根據學生個體差異分層次地布置梯度作業,提升全體學生的綜合素質。
良好的課堂導入能使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是課堂教學的開端,也是關系一節課能否順利進行的重要教學環節。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教學內容開展多樣化導入,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采用的導入方法多種多樣,本文著重以其中創設問題情境與生活化導入為例簡述教學過程。
在學習《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一課時,我在課上沒有直接打開課本講課,而是以提問的形式讓學生大腦飛速運轉:“哪位同學能背誦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學生雖然疑惑地理老師為什么要考語文背誦,但還是有積極分子舉手背誦了。這時候,我接著提問:“為什么‘巴山夜雨漲秋池’?巴蜀之地經常會有夜雨,這是怎么回事呢?”由此引出山谷與坡地存在熱力環流,冷熱不均會引起大氣運動,導致下雨的知識點,這時學生會問:“什么是‘熱力環流’,為什么有的地方每到中午就下雨,有的地方卻在傍晚時容易下雨呢?”通過這種師生互動,以問題的形式激發學生對生活現象的探究欲望,再講授新課時學生的注意力就更加集中了。
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是一種較為直觀的教學手段,教師在課堂中通過多媒體將抽象的、復雜的內容重新整合,以形象生動的形式展示出來,能有效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其中的重難點知識。
以《常見的天氣系統》為例,教師通過多媒體輔助,讓學生觀看動態視頻圖,將課本上靜態的圖片轉為更加形象的動態形式展示出來,在學生對抽象的言語講解和靜態的圖片理解不到位時,以這種輔助不僅能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在動態圖像氣壓線變動時,我引導學生注意分析氣象的特征,讓學生理解“冷鋒”“暖鋒”“氣旋”“反氣旋”等地理專用詞匯,那么學生在后面的學習過程中理解能力就得到了增強,學習速度明顯增快。
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模式是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一線教師常用的教學方式之一。在實踐教學中,教師通過分析教學內容恰當引入合作探究教學模式,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和實踐綜合能力。
比如,在教學必修二《城市與城市化》等相關知識時,我通過組織學生開展合作教學去分組探究城市化對農村地區的人們生活與思想觀念有哪些影響,探究城市文明向邊緣化農村拓展對城鄉發展的意義,讓學生以此為主題設計相關問題,組織調查活動,在主題課上展示各小組的調查報告。在調查過程中,讓學生對城市化相關知識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時,學生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不僅鍛煉了彼此溝通協調的能力,在報告撰寫中還學習了運用地理專業性知識整理與分析材料的能力。
作業的布置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有效布置作業能幫助教師檢查學生的課堂聽課效果和學習質量,另外也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有效鞏固所學知識,加強知識理解與運用能力。
在設計作業前,我會根據學生學習的基本情況合理分層,將預計要布置的作業做簡單分析,分梯度地布置下去,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針對不同的問題作答,提高作業的契合度與有效性。以《地球的運動》為例,這在高考考查中也是一個重難點知識,涉及數學及物理等多學科知識,在學習過程中,抽象思維能力較弱的學生在理解上就有些難度。我在布置作業時,以兩道題目做考查:北京時間2012年9月22日22點49分迎來了116年以來最早的秋分節氣。這次秋分時,直射點的經緯度分別是?同一天,某地地方時為11點,其太陽高度是75°,那么某地的經緯度分別是?在這兩道題的設置上有一個梯度的變化,在考查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綜上所述,高中地理教學的有效性離不開教師正確的指導。在教學中,教師要遵循素質教育理念,結合教材內容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在有限的課堂中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