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玉美
(南平市高級中學,福建 南平)
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發布,標志基礎教育正由“知識核心時代”邁向“核心素養時代”,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討論最多的是有關如何培養學生學科素養方面。中學化學教學要積極適應新一輪課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需要,作為高中化學教師,我們要以課堂為陣地,將學習的優秀理論和方法應用于自己的課堂教學,認真落實化學學科核心素養,以培養新時代所需的人才。筆者從自身的教學實踐出發,探討如何在高中化學實踐教學中落實學科核心素養。
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必須以化學知識(特別是化學核心知識)的建構為依托,并在學生對化學知識學習的活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使學科獨特的教育價值在學生身上得到體現和落實,顯示化學學科獨有的魅力。核心素養培養目標是“在三維目標基礎上提出,是對三維目標的發展和深化”。所以學科核心素養目標既包含三維目標,又對學生的培養目標提出更全面更高的要求。新課標教學目標的制訂要以課程標準為參照,不可盲目超綱,應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能力出發,循序漸進,設計時既要全面關注化學學科的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和鞏固、過程與方法的關注和訓練、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和教育,又要把三者有機結合起來,實現從三維目標到化學核心素養的發展升華。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研究為基礎的自然學科,因此在化學教學中設計合理可行的實驗探究方案引導學生實驗探究,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了解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還可從實驗過程中發現有探究價值的新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新意識。實驗探究既是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內在要素,又是綜合培養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一種有效方法。課堂教學中盡可能多地設計一些探究活動,讓學生的動手動腦、實驗探究能力得到提高。
化學是一門在原子、分子層面上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其變化規律的科學,物質的微觀結構決定宏觀變化和性質,其結構、變化特征、規律等都可以用相應的化學符號來表征。一方面,化學學科核心素養規定了高中階段學生化學學習水平的層級要求(宏觀水平和微觀水平),另一方面又要求能運用符號表征物質及其變化,能從基本的化學符號表征中解讀出它們的宏觀意蘊和微觀意蘊。在反應原理模塊原電池學習中要求學生能根據原電池兩極變化守恒規律、電極反應式進行電子得失或轉移的相關計算。原電池宏觀上表現為正、負極反應物不斷分別轉化為電極產物,有電流產生。其微觀本質是,負極(如鋅片)電子失去流出,電極被氧化,電子經外電路流向正極,而正極(如銅片)電子流入,溶液中氧化性的離子(如Cu2+)在正極上得電子被還原。這些過程均可用符號表征如:負極:Zn-2e-=Zn2+;正極:Cu2++2e-=Cu。這個變化過程一定遵循得失電子守恒,也是進行物質的量與轉移電子數的計算的依據,為相關計算建立基本方法和程序。化學教學中應用轉化和守恒觀念非常普遍,除了氧化還原中得失電子守恒,還有諸如化學變化元素守恒和能量轉化守恒,溶液中正負電荷守恒等。
科學思維是《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是基于經驗事實建構理想模型的抽象概括過程,是分析綜合、推理論證等科學思維方法的內化。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是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也是高考試題中重點考查的能力之一。化學教學中借助于模型認知有利于化抽象為具體、化復雜為簡單、化深奧為淺顯,加深學生對于具體事物的復雜聯系或本質屬性的深刻理解和認識。
例如,在原電池教學中,先了解什么叫原電池和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在此基礎上便建構原電池的基本雛型,接著從原電池的形成條件,從電極、電解質溶液、閉合回路、氧化還原反應等方面進行探究,更加豐富完善原電池的模型。判斷一個裝置是否屬于原電池,借助模型將裝置中的電極及其反應變化與模型中的要素一一對應,即使遇到陌生復雜的原電池,也可以方便解決相關問題。
教育部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研究項目組研究指出,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總框架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化學與技術、社會、環境密切相關,化學教學需要在真實情境中培養學生的價值觀,在體現化學應用價值的情境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在具有正能量的情境中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教學中盡可能創設與綠色化學有關的,生活生產中常見的、形象生動的、以引起學生一定體驗的教學情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如在課堂介紹化學電池可能造成的污染問題以及使用后回收的重要性,鼓勵學生努力學習科學知識技術,發明出高效環保的高能電池。這樣的教學情境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能激發學生的國家認同感和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優秀的科學品質,有利于學生人文素養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