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鉑
(甘肅省和政中學,甘肅 臨夏)
在2004年教育部就頒布了普通高中各學科課程標準,其中對于高中語文課程進行了選修和必修這兩個部分的劃分。其中高中語文選修課程中要求能夠在必修的任務群基礎上進行知識點的延伸、拓展。如進行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活動,對整本書閱讀以及研討(名著導讀選修)等。在這些語文課程變革中也為高中語文教學活動帶來新的發展困惑。而基于現實展開語文選修發展的困惑解決則是實現高中語文發展的最好反思。
在教育活動中,教材內容都是按照一定的教學目標所設定的。如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會涉及說明文、議論文、記敘文、文言文等多種文體的內容教學,而一般情況下在每一個單元內,都會有一定的目標設定,如含有文選兩篇、文法或是修辭一篇,其中還會夾雜著一些習題等。而展開高中語文課程改革后,選修課程內的教學內容不再是按照這樣的分布方式所展開,選修課程主要按照小說與戲劇、詩歌與散文等模塊進行劃分。
高中選修課程設定的基礎正是對于高中必修課程的繼承與發揮,其更重視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特點,展開學生的全面發展,如以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為主。如《論語選讀》作為一門選修課,主要是對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提升。
對于高中語文選修課程而言,其主要是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或是采用點撥式教學法,豐富語文教學實踐活動。如在《論語選讀》中正是通過團隊合作教學的方式,讓學生組成學習小組,展開分工協作研究,從而討論得出自己所關心的問題。
在高中語文選修課程中,以人教版為主,共有八本選修教材內容,而在高中語文教學活動中,在完成五本必修課程的學習后,要求學生自行選擇選修課程,展開對必修內容的夯實鞏固提高。但是如何在多本選修課程內容中選擇最適合的教材內容展開學習成為當前高中語文選修課程的主要困惑之一。
不論是選修課程內容還是必修課程內容都擁有一定的教學目標,而所展開的教學評價方式也不同。而站在宏觀角度中的教學評價是決定該課程內容是否有必要存在的主要依據,但是當前仍未出臺統一的課程評價方案,最常用的就是考試評價方式,但是不同的地區所采用的考試內容不同,因此也無法形成統一的評價方式,因而對于高中語文選修課的教學評價是否具有公正性難以辨清。
在大的教育背景下,高中語文選修課的發展曲折且優劣難辨。但是通過當前的教學教育活動我們可以知道,在高中語文選修課程中必須遵守以下原則:
不論是哪一個類型的高中語文選修課程,其主要目標在于能夠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推動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因而要求高中語文選修課程能夠以完成個性化發展為任務目標,能夠基于學生的興趣愛好,如以影視作品的鑒賞為主,當前大多數學生都喜歡看電影,而層出不窮的影視作品也為學生發展帶來很大的影響,而基于此展開影視作品選修課程的設定和選擇具有較大的可行性。
當前對于高中語文選修課的認知停留在借助選修課展開人文性教學,而在此情況下是可以將語文基礎知識先放置一邊的。對于筆者而言這是錯誤的看法,在高中語文選修課程中,要求能夠實現人文性和基礎性相結合的方式,不能夠由此偏離語文教學的基礎知識內容。只有掌握好語文基礎知識內容,奠定良好的基礎,才能夠更好地進行人文性學習和體驗活動。
總之,對于高中語文選修課程安排而言,其未來的發展仍有很漫長的路要走,要求能夠以學生為主,以教學現代目標和方向為主。
綜上所述,高中語文選修課程和必修課程的劃分,使得語文教材體系和課程文化的重構,以實現教學方法的創新變革,但是同時也會為高中語文教學帶來更多的選擇困惑,如在眾多的語文選修課程中,如何選擇教學內容,在教學中要同必修課程有何區別,等等。這些改革創新或是問題都是高中語文教學活動的動力或阻力,因而要求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能夠為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創設更多的機會和空間,要求能夠實現語文教學人文性的同時兼顧語文基礎知識內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