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剛
(甘肅省榆中縣第五中學,甘肅 榆中)
新的課程改革對于學生的語文素養有新的高度要求,學生就需要掌握一定量的文言實詞和虛詞,而掌握文言文中的詞類活用尤為關鍵。下面談談本人的一些認識和做法。
一般來說,詞類活用指的是一些文言實詞在某個特定的語言環境中,暫時具有另外一種新的語法上的功能。以下為文言詞類活用現象的幾種具體情況。
眾所周知,名詞一般是不帶賓語的,但如果有時它帶了賓語,那么這個名詞就具有動詞的一些特點,即名詞活用作一般動詞。例如:沛公軍(于)霸上(司馬遷《鴻門宴》),軍:駐扎。如果名詞被副詞、能愿動詞修飾,那么這個名詞就活用作動詞。例如:(1)樊於期乃前曰:“為之奈何?”(《荊軻刺秦王》),前:上前。(2)左右欲刃相如(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刃:殺。兩個名詞連用,構成了主謂關系,顯然后一個名詞就活用為動詞;倘若兩個名詞的關系是動賓關系,前面的名詞便活用為動詞了。例如: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司馬遷《鴻門宴》)。籍:登記。
通常情況下,形容詞是不帶賓語的,倘若出現了賓語,顯然它就是動詞了。例如:商人重利輕別離?(白居易《琵琶行》)重:看重;輕:輕視。
所謂的動詞活用為名詞,就是指這個動詞在句子中具有和名詞一樣的功能即表示人與事物的意義。它處在句中主語或賓語的位置上,有時前邊有“其”或“之”。例如:蓋其深則其至又加少以(王安石《游褒禪山記》)。至:到達這里的人。形容詞活用為名詞,翻譯時需要補出中心詞(名詞)。例如:其人居遠未來,而為留待(《荊軻刺秦王》)。遠:遠處。
在古漢語中,常常出現名詞做狀語的情況。例如,朝濟而夕設版焉(《燭之武退秦師》)中“朝”“夕”,分別充當動詞謂語“濟”“設”的狀語,表時間,依次翻譯為“在早上”“到黃昏”。
意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認為(以為)……怎么樣”的意思。一般可譯成“以……為……”或“認為……是……”或“把……當作……”。例如,侶魚蝦而友麋鹿(蘇軾《赤壁賦》)。侶,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侶、以……為友。
一般情況下,一個句子的主要成分無非就是主謂賓定狀補這六種,各種成分都有各自的詞類來充當,當一個詞語出現在正常情況下不能出現的位置上時,我們就要判斷這個詞是否活用了。人們把這種方法叫位置定性法。
我們懂得主語(賓語)一般都是由名詞、代詞充當的,當動詞、形容詞處在主語(賓語)的位置上時,就考慮可能是活用。例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荀子《勸學》)。“高”本來的詞性是形容詞,為“高的”,但在此句中作了動詞“登”的賓語,詞性發生變化,即活用為名詞,翻譯為“高的地方”即“高處”。
謂語常用動詞和形容詞來充當。如果名詞處在該位置上,就要活用作動詞;形容詞作謂語如果形容詞后面帶了賓語,一般也要活用作動詞。例如:天雨雪,武臥嚙雪(班固《蘇武傳》)。“雨”為名詞,一般出現在主語或賓語的位置上,但它在此句中出現在謂語的位置上,必然要活用作動詞,翻譯為“下(雪)”。
狀語一般在主語后,謂語前。例如: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廷”位于動詞“叱”的前面,不做主語時,那就只能做狀語了,表示地點,譯為“在廷上”。
可以通過多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培養學生對文言文的語感,比如誦讀、品讀文言文。學生通過誦讀文言文,可以在誦讀過程中增強對詞類活用的感知理解能力。另外通過對課文反復誦讀并加認真品味,仔細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化內涵,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興趣可以激發學生對知識學習的熱情,從而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自主學習,還可以讓學生樂在其中,以學為樂,達到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學的有效目的。
總而言之,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要想達到文言文教學的理想效果,我們還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不斷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