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一蓉
(廣東省汕頭市東廈中學,廣東 汕頭)
2005年,我從初中部升上高中部任教,從初三到高一,雖然相差只有一年,但是無論是課本內容還是課堂教學,我都感到有許多不同。同樣是物理課,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兩者都是介紹、研究自然現象、規律;基本方法都是從實驗到客觀規律再到實際應用;學習目標都是充實學生的科學知識,提高學生對物理問題的分析研究能力從而進一步增強學生的科學素養。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學生年齡的成熟和學科自身發展的要求,高中物理教學與初中物理教學還是有明顯不同。
初中生年齡較小,抽象思維能力差決定了初中物理的課程設計以直觀、形象、緊扣生活為主。初中物理的學習內容是“聲”“光”“電”“熱”“力”。顯然這五部分就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物理現象。以這樣一條主線來展開知識網絡,學生學得輕松、學得有趣、并且還能嘗到“學有所用”“學以致用”的喜悅。如熱學中的“蒸發吸熱有致冷作用”,學生學過就知道原來天熱的時候在地面灑些水就可以降溫。再比如學了電學,學生就會組裝簡單的電路,也能很好地識別家用電器的銘牌,甚至還能明白哪些電器耗電量大,哪些耗電量小,增強環保節能意識。
相比之下,高中物理課程顯得抽象許多。對任何事物的研究通常都是從現象到本質,由直觀到抽象。物理研究也不例外,有了初中的知識做鋪墊,高中課程就朝抽象化、理論化的角度深入發展了。高中的學習內容是動力學、運動學、力學、電磁學、原子物理、天體運動等,而且多數章節的設置都是理論推導解釋為主,演示實驗,學生實驗大大減少,教學內容和生活現象掛鉤也大大減少。
教學內容的不同必定引起教學方法的差異。在初中上課,第一感覺就是實驗多,幾乎每節新課都有演示實驗。上課的程序基本都是先做實驗,后給結論或師生共同得出結論,最后得出規律再用規律解釋或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樣的課堂氣氛十分活躍,教學內容直觀易懂,也很容易實現師生互動。當然有時備課量也很大,因為實驗只是一個,而作為同一類現象,經常需要補充更多的實際例子開闊學生的知識面從而加深對同類現象同類問題的理解,所以整節課下來有時感覺比較零碎。
高、初中教學過程都需要使用配套練習以鞏固學生對課本知識的掌握,可是教學中對練習如何使用、習題課如何上也是有所不同的。初中的知識系統決定了識記的東西多,因此練習的作用更主要的是加強記憶、鞏固、靈活運用。如“串、并聯電路”,學生通過課堂學習已經知道串并聯電路的特點,練習主要就是熟悉各種常見的串并聯電路等。
高中的習題課多數時候得上成專題課,如“運動的合成和分解”這一部分,課本內容不多,就是要求學生明白什么是合運動什么是分運動,并且知道運動的合成分解也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而實際應用又經常會出現“渡河”問題,因此在新課上完后都需要增加一節專題課專門介紹“渡河問題”。高中階段類似這樣的問題很多,如速度—時間圖像、位移—時間圖像的專題課等。總的來講,高中物理的理論性較強,在實際應用中就顯得有些錯綜復雜,如果只是像初中那樣簡單地練幾道基礎題是沒辦法解決問題的。只有把問題具體化,分類講解分析才能讓學生對抽象的理論有更深入的理解。
初中階段的學生實驗多,實驗的內容也以驗證重現為主。實驗原理、實驗步驟、實驗器材、實驗表格多數都是課本或老師設計好的,學生只需要按部就班去做,爭取得到一個理想的實驗現象或結論就好。如“凸透鏡成像”“測定小燈泡的功率”等。
高中階段首先是學生實驗很少,再者學生實驗以探究式為主。一般實驗之前老師只拋出問題,沒有結論,甚至也沒有實驗方法,學生不僅要自己實驗得出結論,更重要的是要先把實驗設計出來。
總而言之,高中物理的理論性強了,老師的主要任務就是幫助學生建立各種物理模型、情境,提高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推算能力。當然,在實際教學中還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和符合自然發展規律,畢竟作為一門自然科學,再抽象它也是來自自然現象、生活現象,所以老師在上課的時候仍然要盡可能回到現實、回到現象,這樣才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獲得更直觀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