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佳寧 任桂斐
(浙江省嵊州中學,浙江 嵊州)
春秋時期,社會處于從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劇烈變革之中。生產力發展,私田規模不斷擴大,分封制逐步瓦解,直接導致宗法制遭到破壞。宗法制的破壞在政治上表現為權力下移,由諸侯而卿大夫而士,最終布衣階層興起。與此同時,在文化領域,另一場“下移”運動,即學術下移,也在如火如荼地興起?!疤熳邮Ч?,學在四夷”局面的形成,各類私學蓬勃發展,士階層的崛起與不斷壯大,成為這一時期文化局面的重要特征。私學的教育形式適應了當時的社會潮流,因而得以蓬勃發展,成為學術下移兩個階段之間的重要接點,對當時以至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其中,又以孔子私學規模最大、影響最深。本文力求探討孔子私學與學術下移之關系,將孔子私學這一歷史現象代入社會文化領域的大背景中,以理清其相互關系。
私學,是相對于“官學”而言,是私人辦理的學校。社會需求是其出現的根本原因。同時,其出現和興起需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可教學的內容,二是從事教學的“子”。
眾所周知,奴隸制時期,知識主要掌握在統治階級手中。章太炎《檢論·訂孔》中說:“宦于大夫,謂之宦御事師,官化者又與學同,明不仕,則無所受書。”就說明了此觀點。直至周王室衰微,平王東遷,人才四散,圖籍流失,進而導致“天子失官,學在四夷”局面的出現,即學術下移的出現。一般認為,學術下移分為兩個階段。其中一個階段即知識由周王室流向各諸侯?!蹲髠鳌ふ压辍酚休d,王子朝與周敬王爭奪王位失敗后,“奉周之典籍以奔楚”。
這批人在接受和吸收了文化知識后開辦私學,傳遞知識。他們大多是貴族之后,或能夠直接接觸到文化知識。如孔子,為宋國貴族之后,雖家道沒落,但仍可學習“六藝”,并于十五歲就立志學習禮樂。又如老子,據《史記》記載:“老子者……周守藏室之史也。”守藏室,大約為今國家圖書館、國家文獻博物館、國家文物館。可見老子掌握的知識十分廣泛,因此才有孔丘問禮于老聃。
學術下移概況如前文所述,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即由“學在官府”到“天子失官,學在四夷”為第一階段;私學興起,百家爭鳴為第二階段。為更好地理解學術下移,筆者羅列出與學術下移相關的一些表現,以求更好地說明私學興起的歷史背景以及該歷史背景下的歷史細節。
春秋時期,文字載體和書寫工具的改進,使書籍抄寫成學術下移的重要途徑。章太炎《檢論·訂孔》:“自老聃寫書征藏,以詒孔氏,然后竹帛下庶人”,由此知識不殲于故府,經抄寫下達庶人。這樣,文化典籍就成為知識交流、傳播、轉移的物質基礎;同時,學術下移也為書籍抄寫培育了更多的“抄書匠”,擴大了社會對書籍的需求,從而推動文化典籍的傳播。這是學術下移帶來的直接影響之一。
在“學在官府”時代,“士”通常是受過文化教育的貴胄子弟,一般指有一定知識和技能之人,其含義相對單一。后由于戰爭形制和規模的變化,士的作用逐漸凸顯。同時,學術下移的開展,使士的來源擴大,不再囿于貴族,培養了一批學識淵博、能力卓越的士。到了戰國時期,“天下英雄方欲力爭,競招英雄,以自輔翼。此乃得士則昌,失士則亡之秋”,趙襄子、魏文侯、呂不韋、燕太子丹等,門下都養著數千門客,可見士階級已壯大到了一定規模,有很大的政治影響力。
孔子作為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其私學教育的成功,脫胎于社會文化大變革的歷史背景,同時也推動了春秋時期學術下移運動。
孔子與同時代人所興辦的私學,不僅對春秋時期的社會教育、文化、政治領域產生了重要影響,也豐富了中國早期教育實踐經驗,初步形成了對后世具有啟示意義的教學理念,也使得教育與中華文化一起成長,風雨同舟兩千余年,成為寶貴的教育遺產。
對學術下移進行評價時,盡管具有不完全性,但這場運動的歷史意義顯然更為重大,且振奮人心。它不僅壯大和發展了士階級,使他們成為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象征,也打通了社會文化的關節,使知識得以流通,為中國文化創造了無限的可能性與發展性。
孔子私學與學術下移的關系,影射出歷史人物與歷史趨勢間的關系。那些偉大的歷史人物,順歷史潮流而行,也推動了歷史的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