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萍
姥姥說:“用心看著人,用心和人說話。別覺著自己比人家高,也別怕自己比人家矮。”
想起有一次記者問我的主持風格是怎么形成的,我說:“我的老師是我姥姥,她教我要說人話。”我回來跟姥姥說這事時引出了她上面的那句話。
真的,仔細地回想了一下,我從第一次拿起話筒做主持人,腦子里就有姥姥的神情。
“用心看著人,用心和人說話。別覺著自己比人家高,也別怕自己比人家矮。”
在長達近二十年的主持生涯中,我始終要求自己把語言打碎了,把心放平了,把文詞拆開了,用最直接的方式把話說出來。這是風格嗎?我以為是,至少這種風格適合我。念了幾本書,知道了一些文字也不用顯擺出來,“人家一看房子結實不結實,就知道你地基打得多深。會說的不如會聽的,會寫的不如會看的。”
說姥姥是我的老師真不是我抬舉了姥姥,是姥姥抬舉了我。在做人方面,我們的下意識行為和姥姥的下意識行為真不能比,有時候我真懷疑是姥姥沒念過書,還是我沒念過書。
有一次我帶姥姥坐出租車,下車的時候,司機師傅說啥也不收錢,他說:“難得有機會拉一次倪大姐,就算是我為你服務一次吧,倪姐,你在電視上為我們服務那么多年……”十六塊錢,我倆推來推去,誰也不放棄。
最后還是姥姥接過錢往師傅手里一放:“你這個同志,這是你的工作,哪好不收錢?要是上你家吃頓飯,你要錢俺也不給。工作是工作,你還得交單位錢,還得買汽油,你大姐掙錢比你多,你掙個錢不容易……”
日后凡是遇上不收錢的司機師傅,我多半都是說姥姥這一套話。連我兒子都會了:“媽媽,你怎么每回都和老奶奶說的一樣?不會換個說法?”孩子,媽真的找不到比這更實在、更管用的話了。在姥姥面前,我的語言真是太貧乏了。
還是十幾年前吧,詞作家曹勇回泰安給他母親過生日,回來跟我們感慨一番。
“我們兄弟幾個這回都湊齊了,我媽高興地做了一大桌子菜,我們都動筷子了,可我媽老往廚房跑,我尋思她干什么,就跟了進去。結果老太太在那兒背著身從掛著紗布簾的碗柜里拿出一大碗都冒了白泡的剩冬瓜湯,咕嘟咕嘟往肚子里倒。我回身就把客廳里那一桌子菜掀了,我說:‘咱們哥兒幾個現在都算是能人、名人了,都掙了些錢有了一官半職了,可咱媽還在喝著餿了的剩湯剩飯,咱誰知道?咱誰留心過?咱媽喝了一輩子了,現在還喝,我們還有臉坐在這兒喝酒!”曹勇說他連說帶罵地把兄弟幾個全說哭了,他自己最后哭得不省人事。
回到家我跟姥姥學了這段。
“就是寫歌曲《我們是黃河泰山》那人,很有才情的一個作家,我上中央臺的第一臺晚會他就是撰稿人。”
“他還寫黃河泰山?我看他寫小溝小坎兒也不行。怎么就不知道他掀了這一桌子菜趕不上讓他媽把這碗剩菜湯喝了?當媽的心兒子一輩子也不知道,么(什么)是甜,么是酸?孩子有出息,媽喝酸水也是甜的。孩子更不懂,媽的肚子是鐵肚子,管吃么也壞不了,就是不能吃氣,吃一口氣趕不上喝一口苦湯……掀桌子,這叫么?這叫不孝啊!文化人凈辦些不文化的事。”
臨了姥姥又補了一句:“不過這也是個好兒子。”
好和壞在姥姥的眼里不那么分明。
有時我問她:“你說我算好人還是壞人?”姥姥說:“你先說么樣算好么樣算壞?壞人身上有好,好人身上有壞,沒有壞透了的人,也沒有好得一點兒毛病沒有的人。”
姥姥絕不是混淆是非,她就是這么過的一生,這么手心手背地丈量著日子。大難擔過,大福也享過,從從容容地過了九十九年。
“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滯迎新歲。”辭舊迎新,闔家團圓,春節是中華民族最聚人氣的傳統節日,當舉家歡聚一起,當整個房間彌漫著年味和親情,這是一年最舒心的時刻。
每到佳節思民俗。傳統文化就“躲藏”在一個個民俗之中,就跳躍在一個個有文化的細節之中。比如,“杯不出欄,筷不出緣”。再比如,《禮記·曲禮》記載:(共餐時)毋搏飯,毋放飯,毋流歠,毋咤食,毋嚙骨,毋反魚肉,毋投與狗骨,毋固獲,毋揚飯,飯黍毋以箸,毋嚃羹,毋絮羹,毋刺齒,毋歠醢。諸如此類的禁忌,在今天的一些地方仍有生命力。
我們的父母也許沒讀過《禮記》,甚至大字認不得幾個,但是并不妨礙他們講規矩、懂禮儀。這就牽扯到家風這個經久不衰的話題。以春節吃團圓飯為例,無論座次安排,還是舉筷夾菜,無論敬酒還是言談都是有講究的。在我們小時候,父母總是告誡道,長輩不先動筷,小孩子不能動筷;夾菜時,不要站起身夾遠處的菜;向長輩敬酒時,酒杯必須比長輩的酒杯低一些……
這些都是規矩,也都涉及文明;這些都關乎家教,與涉及家風。“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這些規矩永遠都不會過時,也不應過時。如果壞了規矩,就亂了;如果忘了規矩,就找不到“回家”的路,那條含有文化基因的河流就可能斷流。
父母將家風傳給我們,我們又把家風傳給孩子,子子孫孫無窮匱也,這就是家風的魅力,也是傳統文化的力量;這是父母的責任,也是子女的義務。優秀的傳統文化之所以始終散發著勃勃生機,燦爛的風俗民俗之所以燦爛悠遠,正與一個個家庭善待傳統文化有關,與薪盡火傳的文化使命有關。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這三個“注重”,已是無數個家庭的精神立柱,是千百年來的信念基石。在言談舉止中,在潛移默化中,我們感受到了家教和家風的巨大分量。
要求孩子懂禮貌、講規矩,只是家風的一種。晚清重臣曾國藩,子孫后代英才輩出,與其良好家風大有干系。比如,曾國藩將“勤”字當作人生第一要義。不僅自己身體力行,更要求子女勤勞,“諸男在家勤灑掃”,“諸女學洗衣,學煮茶燒菜”。平凡如你我的底層子弟,同樣受益于家風,比如打小父母要求我們“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勤儉節約,為人正直誠實”等等,父母有時并未耳提面命,諄諄教誨,而是將家風包含在一次次的身教中,使我們印象深刻,終生難忘。
當歷史與現實對接,總能找到交集;當家風與家教重逢,總能滋養中華民族。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正因為優秀的文化品質穿插其中。在春節這個特殊時期,在每一天都感受家風,都傳承家風,用精神的力量穿越一道道險關與灘涂,我們的家庭和社會更有風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