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惠東縣地處東江腹地,是中國第一個區級蘇維埃政府的所在地,亦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的誕生地,其轄下的稔平半島被稱為“革命搖籃”,高潭中洞更有“東江紅都”之譽。
惠東縣高潭鎮是海陸豐革命根據地、東江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1927年11月成立的高潭區蘇維埃政府,是中國最早建立的蘇維埃政權之一。從1922年起,高潭人民長期堅持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直至新中國成立,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今年是高潭區蘇維埃政府成立90周年,惠州將舉辦紀念高潭區蘇維埃政府成立90周年活動,并通過辦好“三個基地和十件實事”進行獻禮,大力弘揚蘇維埃精神,加快老區建設步伐。
隨著去年惠東縣作為海陸豐根據地組成部分,被納入國家貧困革命老區扶持范圍,惠東,特別是革命老區高潭,正迎來重大的發展機遇。
紅色記憶
高潭是東江革命斗爭的發祥地之一,革命歷史源遠流長,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彭湃、張善銘、董朗、顏昌頤、葉鏞、徐向前、古大存、曾生等都在此留下了光輝的戰斗足跡。
1922年深秋,彭湃在這里點燃了農民運動的烈火,播下了革命種子。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共東江特別委員會和東江革命委員會在這里領導了農民武裝起義,創建了海陸惠紫革命根據地。1927年10月,南昌起義軍到達高潭中洞并改編為紅二師,走上了創建人民軍隊的歷程。在中洞還建立了我軍第一間紅軍醫院、兵工廠、軍裝廠、俱樂部及印刷廠、報社等機構。東江特委在中洞直接領導了海陸惠紫邊區轟轟烈烈的工農武裝割據運動,創建了包括高潭、海豐、陸豐、紫金等區、縣在內的全國第一批蘇維埃紅色政權。廣州起義軍改編為紅四師后,到達東江和紅二師會師,推動了東江土地革命斗爭向前發展,中洞遂被稱為“東江紅都”“紅色心臟”。
在此后數年中,東江地區雖然多次遭到國民黨反革命軍隊重兵“圍剿”,但是高潭區蘇維埃政府一直堅持領導人民開展反“圍剿”的斗爭。
在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高潭又成為東江縱隊和人民武裝力量的主要活動地區,曾建立海豐、陸豐、惠陽、紫金、五華5縣邊區民主政府。
在長達20多年的艱苦斗爭中,高潭人民為中國革命付出了巨大代價,作出了重要貢獻,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部極其重要的革命斗爭歷史。
惠東縣高潭(原屬惠陽)地處東江腹地,東靠陸豐,南接海豐,北鄰紫金,戰略位置極為重要。
1922年深秋,農民運動領袖彭湃親臨高潭點燃革命星火之后,農運烈火以燎原之勢,燃遍高潭,蔓延周邊。1923年4月,高潭屬24個鄉均建立了農會和農民自衛軍,開展了減租減息斗爭,與海陸惠紫農會組織一起,掀起了波瀾壯闊的農民運動。1925年夏,高潭建立黨的特別支部。從此,高潭人民的革命斗爭就直接置于黨的領導下。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在中共東江特委的領導下,高潭人民高舉義旗,積極參加東江第一次武裝起義。東江各地的武裝起義,揭開了東江地區革命武裝斗爭的序幕。東江第一次武裝起義后,海陸惠紫四縣工農革命武裝先后進入中洞,展開武裝割據的前期準備工作。8月,匯集于中洞的海陸惠紫四縣工農革命武裝改編為工農討逆軍。隨后,中共東江特委,東江革委進入中洞,領導指揮東江秋收起義。10月,南昌起義部隊轉戰東江,第十一軍第二十四師余部進入海陸惠紫地區,在中洞改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二師(后稱紅二師),同時在原有基礎上設立了紅軍醫院、紅軍被服廠、紅軍兵工廠、東江特委印刷廠、電話所等機構。這標志著中洞后方基地的正式形成,東江革命歷史上稱之為“東江紅都”。10月底,東江第三次武裝起義爆發,紅二師和農民革命武裝從中洞等地出發,收復海陸豐各市鎮及惠陽、紫金部分地區。
1927年11月中旬,中國第一個區級蘇維埃政權—高潭區蘇維埃政府宣告成立。與此同時,陸豐、海豐、紫金等縣相繼成立了縣蘇維埃政府。東江武裝起義是我黨領導的早期武裝斗爭的組成部分。東江地區共產黨人帶領工農群眾在全省乃至全國率先舉起武裝斗爭的旗幟,進行了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最先嘗試。
1928年1月,由廣州起義軍余部改編的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師抵達東江與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二師會合,壯大了東江根據地的武裝力量。3月,國民黨反動派重兵圍剿海陸豐根據地,海陸惠紫人民和紅軍一起,抗擊國民黨數萬軍隊的進犯,展開長期的艱苦卓絕的反“圍剿”斗爭。期間,紅軍和工農武裝進行了悲壯的中洞保衛戰。中洞保衛戰,是捍衛海陸豐革命根據地最為激烈的戰斗。隨著中洞后方基地失守,海陸豐革命根據地基本喪失。
1929年10月,紅六軍第十七師第四十九團成立,堅持以中洞為中心繼續開展武裝斗爭。1931年5月,紅軍獨立第二師在中洞成立,堅持以中洞為根據地開展武裝斗爭。1933年由于國民黨軍閥在東江瘋狂“圍剿”和黨內左傾機會主義路線及肅反擴大化的干擾破壞,革命力量受到嚴重損失,革命逐漸轉入低潮。
1934年至1938年,高潭黨組織受到敵人嚴重破壞,但在廣東黨組織停止活動的幾年間,高潭仍有一個支部,5個黨員堅持斗爭,做到支部不散。
1939年秋,高潭恢復和發展了黨組織,又積極投身于抗日戰爭的洪流之中。1940年春,曾生、王作堯兩支抗日游擊大隊東移海陸豐,沖破敵人重重包圍到達高潭,在異常殘酷的斗爭環境中,高潭人民冒著生命危險幫助部隊渡過艱險日子,為保存東江抗日骨干力量,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945年春,高潭人民組織抗日武裝,配合東江縱隊抗擊日頑。5月,海豐、陸豐、惠陽、紫金、五華五縣邊區抗日民主政府在高潭楊梅水成立,為奪取抗戰的全面勝利作出了應有的貢獻。1946年東江縱隊北撤后,國民黨大肆對解放區人民進行血腥鎮壓,高潭人民以不畏強暴的精神,繼續堅持斗爭。解放戰爭時期,高潭成立流動鄉政府并重建武裝,籌款籌糧,積極支前,一直堅持戰斗,直到全國解放。
在長達20多年的艱苦斗爭中,高潭人民為中國革命作出了重大犧牲。據統計:僅在第一、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高潭被國民黨反動軍隊和地主武裝殺害2800多人,絕戶的達400多戶。其中中洞90%村民被殺害,絕戶160多戶;大茂鄉的黃泥橋、二天肚共83人的村莊僅剩3人。高潭烈士中,有年逾花甲,有未屆弱冠,有農民,有塾師、手工業工匠、商人、歸國華僑乃至官門后代和富家子弟。
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高潭革命斗爭以時間長、規模大、影響廣、斗爭烈、死難多而著稱史冊。高潭人民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部極其重要的革命史篇章,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