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國民黨頑固派加大了對曾生、王作堯領導的惠東寶抗日游擊大隊的進攻。曾生同志率領重組后的新編抗日游擊大隊從坪山出發,經過十余天的苦戰和跋涉,被迫東移入駐高潭。
曾生的隊伍到達高潭后,受到了當地黨組織和群眾的熱情接待。國民黨頑軍又組織了2000余人分別從海豐、紫金和時屬惠陽的多祝向高潭撲來,妄圖消滅這支抗日的隊伍。曾生帶領新編抗日游擊大隊的特務營和一、三中隊駐扎在柑樹下村的大夫第及附近民居里,二中隊駐扎在河對岸的陳田壩。邀功心切的頑軍頭目凌育旺團從多祝、白盆珠直撲陳田壩與二中隊交上火。
當時天降大雨,河水猛漲,兩岸信息中斷。一位叫黃阿哥的村民泅水過河把對岸的敵情告訴了曾生,曾生同志看著濕漉漉的黃阿哥,自言自語地說到:“將來革命成功了,一定要在這里建座橋,方便群眾往來”。隨后,曾生同志率領的抗日隊伍在高潭黨組織和黃阿哥等群眾的幫助下,安全地脫離了險境,這支抗日的火種才保存下來。
改革開放后,高潭人民有了修建水口橋的愿望,時任國家交通部部長的曾生聽到這個消息后,指示有關部門積極支持,一座長近100米、寬4米、高不到3米的水口橋終于建成了。1986年春,曾生親自來到這里,為水口橋剪彩。
一座小橋,搭起了曾生和高潭人民之間的革命情誼,見證了共產黨人對人民群眾的關心,見證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對革命老區建設的關懷和重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