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東江特委、東江革命委員會、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二師師部舊址
位于中洞村委先鋒村白洋湖。原為戴姓民居,始建于清末,名曰“百慶樓”,是中洞革命紀念地主要建筑之一。建筑面積578平方米,為上三下三兩頭橫屋四角仲柜走馬連棚磚瓦桁桷結構,屬東江典型客家民居,建筑風格獨特,氣勢恢宏。室內空間用木棚構成2-3層,共6個廳、26間房。總占地面積達1300多平方米。
1927年6月,東江革命委員會成立,于8月遷入中洞百慶樓辦公。10月中旬,南昌起義軍余部進入中洞,改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二師(后稱紅二師),師部亦設在百慶樓。百慶樓集黨政軍領導機關于一地,成為領導東江地區工農武裝斗爭的指揮中心。
1928年3月,百慶樓遭受到國民黨軍隊焚毀。2002年冬,惠州市、惠東縣兩級人民政府撥出資金,在原地基按原貌進行修復。2013年,百慶樓被設為“廣東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2015年,被廣東省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南昌起義軍中洞改編地舊址
位于高潭鎮中洞村委中心村大沙壩。
1927年10月12日,南昌起義軍第十一軍第二十四師余部1200余人到達高潭鎮中洞村。隨后,中共東江特委和東江革命委員會接中共南方局指示對該部進行改編。起義軍在中洞村大沙壩前集隊,中共東江特委代理書記張善銘、東江革命委員會主席黃雍宣布中共廣東省委命令。新成立的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二師第四團經換旗、換裝后,軍容軍貌,煥然一新。
中共高潭特別支部成立遺址
位于高潭鎮水口村委三聯村。原是謝氏祖祠,名“禾倉鬲”,始建于清朝中期,仿清代建筑,座落在水口埔蔚起山房后面小山下。座北向南,青山綠水,風景秀麗,為上三下三兩頭橫屋磚瓦桁桷結構。祠內有10條石柱頂四架梁,把上下三間連成一體,建筑面積200多平米,占地面積400多平方米。
1925年夏初,根據廣東區委和周恩來的指示,海豐方面派人到高潭發展黨組織,在謝家祠成立了由黃星南為書記的中共高潭特別支部。從此,高潭的農民運動有了可靠的領路人。
高潭區農會成立地遺址
位于高潭鎮水口村委三聯村,名曰“蔚起山房”,是創建于民國初年的一所學堂。坐落在三聯村上埔,背靠魏巍五子高峰,面向一片碧綠的田野。
1923年4月初,惠陽縣第三區(高潭)農會在水口鄉蔚起山房學堂正式宣告成立。出席大會的各鄉農民代表300多人,大會由黃星南主持,會上選舉產生了區農會,黃星南為會長,通過了《惠陽縣第三區農會宣言》,并發給每個會員農會證。
1928年3月,國民黨軍“圍剿”高潭區蘇時,蔚起山房遭國民黨軍焚毀,學堂變成瓦礫之場。
馬克思街、列寧街
位于高潭鎮圩內,原為新街和舊街,呈現“日”字型布局,清代中葉已形成集市規模。街道長約110米,寬約15米,街道兩旁店鋪30間,店前用柱頂架梁建寬約2米的騎樓。在兩大街中間,有三條小橫街,依次是上橫街、中橫街和下橫街,構成“日”字三橫筆布局。
1927年11月8—10日,高潭區召開工農兵代表大會,選舉產生高潭區蘇維埃政府委員,通過了《關于高潭圩老街和新街分別命名為馬克思街和列寧街的決定》。
高潭圩的“馬克思街”和“列寧街”,是迄今為止,在中國革命史上唯一發現以共產國際領袖的名字命名的街道。這是中國第一個區級蘇維埃政權—高潭區蘇維埃政府的革命先輩們在中共黨史上留下獨一無二的“紅色印記”。
高潭區蘇維埃政府辦公舊址
位于高潭鎮黃洲村委黃坑村,原為羅氏宗祠。仿清末建筑,為上三下三兩頭橫的磚瓦桁桷結構,祠內有8條石柱頂兩架梁,把上三間連成一體,建筑面積達200平方米。
1927年11月11日,高潭圩召開近萬人的大會,莊嚴宣告高潭區蘇維埃政府成立。區蘇維埃政府成立后,在羅氏宗祠掛牌辦公。
1980年,羅氏宗祠由祠裔集資重修。2013年,被設為“廣東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2015年,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