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思好+彭少華



高潭鎮是惠東縣東邊最邊遠的山區鎮。近年來,高潭鎮在上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省、市、縣老促會和相關部門給予關心和大力支持,廣大干部和群眾解放思想,創新實干,克服困難,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按計劃,實現各項目標,促進了全鎮經濟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
去年6月30日,惠州市四套領導班子成員赴高潭鎮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主題黨日活動,并作出在高潭革命老區“建成三個基地,辦好十件實事”的戰略部署,致力把高潭建設成在全省乃至全國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黨史教育基地、特色產業基地”。同時,惠東縣委、縣政府提出“把高潭革命老區建設成脫貧奔康,實現‘兩個一百年的綠色發展示范基地”等振興貧困革命老區發展的戰略部署。特別是力爭在今年11月前,通過辦好“發展紅色旅游產業、建設干部教育培訓基地、規劃建設中洞抽水蓄能電站項目、建設潮惠高速聯接線、完善供電基礎設施、完善寬帶通信設施、新建高潭革命歷史陳列館、保障農村飲水安全、申報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申報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等十件實事的謀劃和落實,向高潭區蘇維埃政府成立90周年獻禮。自海陸豐革命老區享受國家貧困革命老區扶持政策及“建成三個基地辦好十件實事”等戰略部署實施以來,高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全鎮上下同心協力,全力以赴推進“建成三個基地,辦好十件實事”的各項工作任務,高潭迎來了春天!
時間過半,任務過半
“根據市擬定的紀念高潭區蘇維埃政府成立90周年活動方案,確定高潭革命歷史陳列館、革命紀念堂、馬列街、羅家祠、東環路、1號和2號停車場,潮惠高速連接線中洞至公梅段、圩鎮2.4公里段,舊址修復、泔溪5名黨員紀念公園等13個項目作為90周年紀念活動獻禮工程,必須在10月31日前完成。”高潭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劉文區向記者介紹說,“按照的要求,現在,我們基本能達到時間過半,任務過半,許多項目已經完成到98%了。”
在公梅村前往中洞村的路上,挖掘機、起重機、推土機有條不紊的運作,運泥車進出有序,工人們汗流浹背,好一幅熱火朝天的建設場景。
“最近都是臺風天,每個星期都有臺風經過。針對這種天氣,我們組織了交通、公路、住建等部門,制訂了雨天施工的方案,確保按質按量完成。”高潭鎮黨委副書記謝法良對記者說,“每個施工項目,都配有一個由鎮里班子成員帶隊的專班。只要施工隊在場,我們的專班人員就在場,現場協調矛盾糾紛和解決技術上的困難。”
據介紹,高速連接線共有兩段。第一段(G236線)是中洞至公梅段,全長3.72公里,起點位于公梅村楊梅水橋頭,連接省道S242,終點為中洞革命紀念廣場前。該路段采用雙向四車道二級公路并結合城市主干路標準,路基寬24.5米,瀝青混凝土路面16.5米,設計行車速度60公里/小時,工程總投資2.43億元。目前,已完成路基土石方挖填約65萬立方米,占總量69%;橋梁樁基19根,占總量95%;涵洞740米,占總量80.1%,約完成工程總量的50%,計劃9月20日完成全線路基工程,10月20日完成全線路面鋪設,11月初完成其余配套工程;第二段(S242線)是公梅至汕尾交界段道路(12.9公里),潮惠高速連接線公梅至汕尾交界段,項目總長10.825公里,區間橋梁共7座,涵洞共34道,隧道1座(雙洞),總投資8.5億元,為確保紀念活動順利舉辦,優先建設圩鎮2公里段。圩鎮2公里段起點位于高潭加油站,終點為普聯村省道S242段。該路段采用雙向四車道一級公路標準建設,設計速度80公里/小時。道路路基寬度29米,采用瀝青混凝土路面,主線共設大橋105米/1座、中橋24.5米/1座,總投資約1.8億元。目前,已完成土石方棄土16.85萬立方米,總量67萬立方米,占總量25.15%;橋梁樁基29根,總共140根,占總量20.7%,完成路基填筑450米。已完成總工程量的70%,計劃10月10日完成預制梁吊裝、10月底完成全線路面鋪設。
抽水蓄能電站落戶高潭
“抽水蓄能電站落戶高潭,可以帶動連片開發。因為這個電站既有工業性質,又有一定的商業成分,可以輻射到周邊地區,一起受益。” 惠東縣政協副主席、縣發改局局長兼縣老區發展辦副主任何岸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該抽水蓄能電站總投資將近60億,容量可達120萬千瓦。這個項目之所以落戶高潭,是因為我們要對革命老區有所側重,有所傾斜。”
據了解,惠州市積極向省發改委專題匯報溝通,將中洞抽水蓄能電站項目列入省“十三五”能源發展中期調整規劃,爭取項目早日落戶,建設成為高潭革命老區奔康致富項目和旅游、環保項目。目前,縣政府與中廣核新能源投資(深圳)有限公司簽訂了《廣東省惠州市惠東縣中洞抽水蓄能電站項目合作框架協議書》,確定了投資主體,并成立了惠東縣中洞抽水蓄能電站項目建設協調領導小組,推進項目前期的勘測和設計,協調站址調整、省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期調整,統籌項目申報、核準、征地拆遷、移民安置等工作。目前,省勘測隊已到中洞村五馬歸槽進行勘測。
打造紅色旅游小鎮
當記者一行來到高潭鎮著名的馬列街時,看到整個路面都在改造,兩旁的建筑也搭上了棚架。
據謝法良介紹,馬克思街長約257米(從三角樓至水泥店)、列寧街第一段長約264米(從高潭市場到革命紀念亭段),南上橫街40米、北下橫街36米,主要是將現有街道改造成步行街,兩側的建筑進行立面改造;列寧街第二段(從紀念亭到高潭派出所門前段)進行道路升級改造,長度約415米,主干道寬約9米,兩邊建設路沿及綠化帶。本工程包含道路兩旁圍墻拆除工程、排水管道改造工程;其中立面改造面積約13000平方米,園路改造面積約10000平方米,列寧街商業改造面積約5000平方米,配套設施改造面積約10000平方米,總投資2000萬元。目前,已完成綜合管網和水泥路面鋪設,正在進行立面改造。
據了解,高潭擁有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該鎮牢牢把握此次發展的機遇,即將開發紅色文化為主題的演藝產品、紅色旅游節慶活動,進一步豐富紅色旅游資源,并將高潭紅色旅游資源與全縣、全市乃至海陸紫之間的旅游資源整合起來,形成若干條連線、連片的游覽線,建成紅色旅游小鎮。
目前,已完成《高潭鎮紅色旅游小鎮規劃》編制和評審;對高潭景區外部旅游交通標識牌進行了升級和改造;啟動了中洞村創建國家4A旅游景區申報工作。同時,積極發展高潭特色種養業。全鎮已種植綠茶600畝、蜜柚1100畝、石斛25畝、養殖蜜蜂4200箱、食用菌營養棒約40000筒。
深受群眾理解和支持
“建成三個基地,辦好十件實事”的項目工程多,涉及面廣,能夠順利進行施工,當然離不開群眾的支持。在采訪中,記者發現當地的老百姓對此次高潭的發展建設,表現出了高度的支持。最直接的,就是體現在馬列街的封路改造。馬列街兩邊都是商鋪,施工時要封路兩三個月時間,生意必然受到影響,但是群眾都很理解和支持。
80歲的劉帝炎老伯原來的家就在革命歷史陳列館,是一間100多平米的老房子。建設陳列館時,政府征地拆遷,劉老伯表示理解和支持。
“發展有需要,我就積極配合了。高潭現在大建設,這是好事,我看了心里也高興。現在的路況是不好,以后就方便了嘛!”劉老伯笑著對記者說。
劉春才老伯在馬列街通往陳列館的路邊經營小賣部,馬列街實施封路政改后,影響了店鋪的生意。當記者問他對此事的看法時,劉春才老伯表示,他的店鋪是馬列街通往陳列館必定經過的地方,雖然現在封路,但是,等到整改好了,自然能帶旺自家的生意。
“我們在征地拆遷過程中,從來沒有發生過一綜搶種、搶搭、搶建的事件。在補償款未到位的情況下,群眾都自覺配合施工。”劉文區說,“我們通過宣傳發動、座談會等形式,廣泛發動群眾,跟群眾解釋清楚,高譚的發展是大家共同受益的。有些工地是24小時施工的,但是群眾也很理解支持,這是非常難得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