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景枝,王鵬,劉冬節
(安徽省勘查技術院,安徽 合肥 230031)
井中激電在金屬礦普查和勘探中能發揮重要作用,對區分含礦層位和發現景旁盲礦都能起到不容忽視的作用,本文以大華山—西銀坑礦區的ZK101孔為實例,通過激電測井和地—井方式電位測量兩種測量方式來說明井中激電的應用效果。
普查區內分布的地層為志留系墳頭組至三疊系青龍群,以及新生界第四系,賦礦層位主要是石炭系中統黃龍組、二疊系下統棲霞組、三疊系中下統青龍組,次為泥盆系上統五通組上段和石炭系高驪山組等,特別是其上部有砂頁巖蓋層時,富集成礦條件更佳。
普查區位于一向斜北翼,地層總體向南陡傾。區內斷裂構造比較發育,主要有縱向壓性斷裂和橫向張扭性斷裂。區內存在大面積的志留系與巖體的接觸帶,以及巖體中大量捕擄體的接觸帶,黃龍組灰巖、棲霞組灰巖、青龍組灰巖捕擄體與巖體接觸帶則有利于形成矽卡巖型銅多金屬礦。
本區巖漿巖侵入體有兩種:斑狀花崗閃長巖~花崗閃長斑巖和二長花崗斑巖(西銀坑巖體)。前者主要與斑巖型Cu、Mo礦化有關,后者主要與部分矽卡巖型Cu、Zn、Fe、S礦化有關。
本區黃銅礦、黃鐵礦礦石均具有很高的極化率(其中黃鐵礦可能形成干擾激電異常),而其它多類巖石,除鐵帽、矽卡巖、砂巖的極化率略微高(3%左右)外,其它巖石極化率平均都<2%。鉆孔中黃鐵礦化花崗閃長斑巖極化率幾何平均值為10.79%(42.89%~5.73%),黃銅礦化黃鐵礦化花崗閃長斑巖極化率幾何平均值為6.37%(32.58%~2.98%),閃長玢巖極化率幾何平均值為7.69%(22.66%~4.09%),與未礦化的花崗閃長斑巖具有明顯差異。
本區巖漿巖類巖石電阻率較高,其中二長花崗斑巖最高,而且電阻率變化范圍較大;蝕變巖中除矽卡巖電阻率較低外,其他巖石均較高,角巖最高,而閃鋅礦、含銅黃鐵礦礦石電阻率最低,一般為幾十歐姆米。
對鉆孔進行了井中激電(視電阻率和視極化率測量)和地—井方式電位測量兩種方法的激電測井。
井中激電在井下采用底部梯度電極系,三極裝置,井中供電,井中測量。B極布置在井口,A、M、N極在井下,其中MN=0.1米,電極距AO=1.0米。在電纜下降時測量,測量時確保地面B極接地良好,供電脈寬8秒,一般井段點距為5米,有異常的井段加密到2.5米。常規測量結束后選取重要井段進行檢查測量。

圖1 地—井方式電位測量電極位置圖
地—井方式電位測量是將供電電極A、B布置在地面,測量電極M在井下,N在地面。其中B極則置于“無窮遠”距離井口(O)1500米處,電極N位于地面距離井口1600米處,把A極依次布置在鉆孔的東(E)、南(S)、西(W)、北(N)四個方位上,距離鉆孔約80米,在每個方位上測量A極四個方位相對與M極的電位差,測量點距為5米。電極布置見圖1。
根據鉆孔的實際情況,ZK101孔有效的測量井段為井深95米至530米,激電測井測量參數為視電阻率和視極化率,實測結果見圖2。
激電測井的異常特征為低阻高極化特征,ZK101鉆孔主要的激電測井異常井段有5段:①140~145米,相對的低阻高極化,視電阻率最低570 ,視極化率最高7.2%,對應泥質粉砂巖層,有沿裂隙面分布的星點狀或團塊狀的黃鐵礦化,含量較少;②235米附近井段,典型的低阻高極化特征,視電阻率值198 ,視極化率13.43%,對應泥質粉砂巖層,有黃鐵礦化;③305~315米,相對的低阻高極化,視電阻率最低550 ,視極化率最高8.2%,對應泥質粉砂巖層,有含量較少的星點狀黃鐵礦化;④365米附近井段,低阻高極化特征,視電阻率值340 ,視極化率18.15%,對應石英閃長玢巖層,有黃鐵礦化,呈星點狀或團塊狀分布,局部呈脈狀分布;⑤520米附近井段,相對的低阻高極化,視電阻率最低550,視極化率最高8%,對應石英閃長玢巖巖層,有含量較少的黃鐵礦化。
通過激電測井證實了黃鐵礦(化)有明顯的低阻高極化特征,且黃鐵礦(化)含量越大低阻高極化特征越明顯,另外激電測井能真實的反映井壁周圍以黃鐵礦(化)為代表的硫化物的含量。
已知不同位置的A極在M極產生的點電位為:

其中I為供電電流,ρ為AB間的電阻率,可用井中激電所測鉆孔上部的平均電阻率代替,RA、RB分別為A極距離M極及B極距離M極的距離。
地表—井中方式電位測井,A極及無窮遠B極在地面無窮遠N極產生的點電位為:

由于RA和RB很大,故UN遠比UM小,UMN=UM-UN≈UM,旁側視電阻率,各方向K,I值一致,ρ值與UMN值成正比。
參考圖2可知,地-井方式電位測量的測量結果為東、南、西、北四個方位的電位差,由于A極的位置不同,各個方位上測得的電位曲線的形態和強弱也就不一樣。利用這種差異就可以定性推斷井旁盲礦體相對于鉆孔所在的方位。現對主要的異常進行推斷分析。
⑴120米,四個方位的電位差均明顯變小,但南、西、北三個方位的電位差值相當,東方位的電位差相對較大,對應的地質描述為青灰色泥質粉砂巖,黃鐵礦主要沿裂隙面分布,呈星點狀或小團塊狀,含量較少。推斷異常是由黃鐵礦化引起,且黃鐵礦化向南、西、北三個方向展布較多,向東展布相對較小;
⑵155~160米,155米 處 四個方位電位差均變小,且東方位最小,160米處只有西北兩個方位的電位差值較小,且北方位電位差值最小,對應的地質描述為青灰色石英閃長玢巖,主要為黃鐵礦化,主要沿裂隙分布,呈星點狀或小團塊狀分布,局部呈脈狀分布,推測異常是由黃鐵礦化引起,且礦化體總體傾向為西北,向東北方向展布相對較多。另外210~215米和425~430米曲線異常特征與本段異常特征相似,且均有黃鐵礦化,故推斷相同;
⑶275米,四個方位的電位差均明顯變小,但西、北兩個方位的電位差值最小,東方位的電位差相對較大,對應的地質描述為青灰色石英閃長玢巖,有黃鐵礦化,主要沿裂隙分布,呈星點狀或小團塊狀分布,局部呈脈狀分布,推測異常是由黃鐵礦化引起,且黃鐵礦化向西北方向展布較多,南次之,向東展布相對較小;

圖2 ZK101孔激電測井曲線圖
⑷300~305米,300米處,四個方位電位差值均較小,北方位電位差值相對大于其他方位,305米只有北方位電位差值較小,對應的地質描述為青灰色泥質粉砂巖,黃鐵礦化主要沿裂隙面分布,呈星點狀或小團塊狀,推斷異常是由黃鐵礦化引起,且黃鐵礦化體總體北傾。
根據井底附近曲線形態判斷鉆孔底部附近無大規模盲礦。
激電測井探測范圍小,可以反映井周巖石的細節變化特征,可以有效的區分含礦(化)層位,并提供一定范圍內巖礦石的視電阻率和視極化率變化情況。地-井方式電位測量可以發現井旁和井底盲礦,判斷礦(化)體的產狀和延伸方向,兩種電法測井方法的結合在金屬礦勘查種可以達到較好的應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