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比布拉·玉散,阿卜杜熱合曼·麥麥提,洪江法
(新疆大學地質與礦業工程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47)
電法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的主要方法之一,它是以地下巖(礦)石的電性或電磁性質差異為基礎的,利用直流或交流電(磁)場來研究地質結構和尋找有用礦產的一種物理勘探方法[1]。在近年來的金屬礦產勘查中,特別是在尋找隱伏礦和深部礦的新一輪找礦中,激電方法發揮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找礦效果[2]。寨背山銅礦本次物探野外工作,2017年8月進入礦區,對該礦區進行60個點的測深工作,探測深部礦床范圍內極化體引起的異常信息,并結合區內地質特征、礦床特征、物性特征分析推測了礦體空間展布形態及其可能賦存位置。
1.1.1 元古界—長城系星星峽群(Chxn)
主要分布于沙泉子深大斷裂的南部,該地層主要由眼球狀黑云母斜長片麻巖、混合巖、貫入片麻巖、大理巖、石英巖等組成,與上覆下石炭統雅滿蘇組呈斷裂接觸。
1.1.2 中下泥盆統(D1-2)
分布于康古爾深大斷裂的北部,該套地層為一套中—酸性及中基性凝灰巖、凝灰砂巖,夾中及酸性熔巖組成。
1.1.3 石炭系
區域內石炭系有石炭系下統阿齊山組(C1a)、干墩組(C1g)和雅滿蘇組(C1y),石炭系上統(C2,未分)。
1.1.4 二疊系下統阿其克布拉克組(P1a)
為磨拉石建造,主要巖性為底礫巖、紅色砂巖、粉砂巖,夾少量玄武巖、玄武玢巖等。與上覆侏羅系下統煤溝窯組為斷層接觸,與下伏下中泥盆統為不整合接觸。
1.1.5 侏羅系下統煤溝窯組(J1mg)
為陸相湖相含煤建造。主要巖性為深灰綠色、黃綠色砂巖、粉砂巖、砂礫巖夾炭質頁巖、鋁質頁巖及煤層。
1.1.6 第三系中新統桃樹園組(N1t)
主要分布在山間凹地。為橙紅色泥質粉砂巖、鈣質粉砂細砂巖夾少量礫巖。
研究區位于銀幫山—野馬山復背斜的北翼的中部,并且斷裂構造發育,研究區中部發育一條走向約130°的斷裂,西北部發育一條走向40°左右的斷裂,主構造線方向為北東向、北西向及南北向。
總體顯示為一走向北東、向北西傾斜、具中等傾角、東寬西窄的火山穹窿構造,它以安山玢巖為核心,外側被凝灰巖包圍,在較寬地段呈現格狀、菱格狀斷裂,為礦體的賦存部位。通過鉆孔驗證礦體呈脈狀向深部延深大于500m。
研究區內巖漿巖發育,以小巖體、巖脈產出。巖體主要有:安山玢巖體(次火山巖),位于該區域的中部,是本區黃銅礦的含礦巖體,走向北東30°~40°,其產狀向南傾,傾角40°~60°;花崗巖體分布于研究區的東南側,其出露面積較大,其產狀向北緩傾,巖體與石英角斑質凝灰巖的接觸部位見有孔雀石化及鉛鋅礦化。
研究區位于阿齊山-雅滿蘇晚古生代島弧帶的東段,沙泉子深大斷裂與苦水斷裂之間,出露地層主要為第四系殘坡積與下石炭統雅滿蘇組。
第四系殘坡積主要分布于研究區東南部與西南部,厚度約幾米至數十米,少量植被覆蓋,地表散落大量巖石碎塊,巖性種類較多,主要為含角礫凝灰巖、晶屑凝灰巖與晶屑巖屑凝灰巖,少量凝灰質粉砂巖、安山巖、安山玢巖與閃長巖。
下石炭統雅滿蘇組從新到老劃分為:下石炭統雅滿蘇組第一巖性段第二巖性亞段(C1y1-2)的上段與下段,地層總厚度為1035.02米。其中:
上段(C1y1-2b)主要巖性為砂巖、粉砂巖和凝灰質砂巖夾英安質凝灰巖,總厚度231.48米。
下段(C1y1-2a)主要巖性為石英角斑質凝灰巖、石英角斑質含角礫凝灰巖、安山質凝灰巖夾安山玢巖、霏細斑巖、流紋斑巖、粗面斑巖、英安斑巖等,總厚度803.54m,其中安山玢巖為黃銅礦的主要含礦巖石。
地層總體走向為北東、北西向,300°~30°,傾角20°~40°,西北緩南東陡。沉積巖由凝灰質砂巖過渡到正常沉積的砂巖、粉砂巖,其中夾有英安質凝灰巖。火山巖以酸性為主,夾有中性火山巖,其成分相對復雜。凝灰巖主要分布于研究區西北部與中東部,在西北部凝灰巖的南部與安山巖接觸的部位發育一條硅質巖帶,寬約100m,北西向延伸較遠;安山巖、安山玢巖(次火山巖)及熔巖(英安斑巖、粗面斑巖、霏細斑巖、石英鈉長斑巖、流紋斑巖等)主要出露于研究區中部與南部。
礦體與圍巖具有足夠大的物性差異是物探工作的充分必要條件[1]。測區內所有巖礦石物性標本共采集267件。無論是視電阻率還是視極化率參數,數值上均具有較明顯的差異。其中,黃銅礦石視極化率最高,平均值為4.095%,視電阻率平均值850Ω·M;而閃長巖、凝灰巖、閃長玢巖、石英斑巖、花崗巖視極化率較低,變化范圍在0.434%~0.772%之間,這些表明在該區具備開展激電測深工作的物性基礎。
根據工作目的及要求,激電測深采用非等比對稱四極裝置類型。滿足AB=3-30MN,控制深度3m~750m范圍內,測深拉線方向垂直于礦體走向。測深點點距根據需要取40m,以達到工作目的為原則。
測區內,質量檢查按相同點位、不同時間、不同儀器、不同操作員(一同三不同)原則進行檢查,部分測點采用改變供電電流的方法進行觀測。
區內共完成激電測深點60個,抽取5條測線進行重復觀測,完成質檢點5個,總質檢量為8.33%。因測區視極化率≤3%,采用均方誤差進行評價,公式如下:

n——參加統計計算的測點數。
視電阻率采用均方相對誤差進行評價,公式如下:

n——參加統計計算的測點數。
按照上述公式,得出的計算結果為:εηs=1.41;Mρs=1.707%,滿足《時間域激發極化法技術規程DZ/T0070—2016》以及《物化探工程測量規范DZ/T0153-2014》技術要求。
激電測深測量工作,供電電流最大7460 mA,平均為2244.7mA;一次場強度最大為15228.3mV,最小為1.33mV,平均為962.99mV。其中小于3mV的數據點有12個,占測深數據點的0.68%,符合規范要求,質量可靠。
寨北山銅礦激電測深測量工作共圈定IP1、IP2異常體兩個,分別位于測區的南部及北部。
IP2異常位于測區南部,呈北東~南西向展布,顯示“高極化率、高電阻率”的激電特征,視極化率值最高達到1.55%。從南西到北東方向,視極化率有降低的趨勢,視電阻率值變化不大,基本處于高電阻率異常區。異常體層位相對穩定,形態吻合較好,埋深大致相同。結合實地異常查證結果,異常體對應巖性為安山巖及巖屑晶屑凝灰熔巖,經布鉆驗證,IP2異常為鉛鋅礦體,可初步推測該異常為鉛鋅礦致異常。
不過,在IP2異常區內發現含有鏡鐵礦化安山巖,通過物性比對分析,鏡鐵礦化安山玢巖能夠引起“高電阻率高極化率”的電性特征。為此,不排除是鏡鐵礦化的影響,在后期的工程布設中,可加以驗證。
(1)通過本次研究,大致掌握了研究區主要巖礦石的視極化率和視電阻率特征,為進一步解釋激電異常和視電阻率異常提供了理論依據。
(2)IP2異常呈“高阻、高極化”的異常特征,沿走向方向,從西到東視極化率值明顯降低,視電阻率值變化不大,基本處于高電阻率異常區。146線激電測深剖面在480-600號點,深度在-60米以下,顯示有一處激電異常,與150線南段、154線異常體位置向對應,安山巖為IP2異常區內主要含礦巖體。由此推斷該異常可能由含礦安山巖引起。但是,地表發現鏡鐵礦化,綜合物性特征分析,不排除該異常為鏡鐵礦化所引起,在后續工程控制上,可進行異常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