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殿宇
(中國建筑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吉林總隊,吉林 長春 130033)
白山市位于吉林省東南部長白山西側,地跨東經126°07′ ~128°18′、北緯41°21′ ~42°48′,東西長180公里,南北長163公里,幅員17485平方公里,東與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相鄰,西與通化市接壤,北與吉林市毗連;南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隔鴨綠江相望,國境線長454公里。
長白熔巖臺地和靖宇熔巖臺地覆蓋白山市境內大部分地區,龍崗山脈和老嶺山脈斜貫全境;鴨綠江沿岸地形起伏較大,溝谷切割較深,地勢較險峻。
“十二五”期間,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及廣大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緊緊抓住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和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等戰略機遇,牢牢把握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積極應對經濟下行、結構調整以及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等多重考驗,深入貫徹省委“三個五”發展戰略,統籌推進“三動戰略”和“四化”建設,全面做好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各項工作,經濟社會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為“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2015年,白山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90.2億元,年均增長9.8%;人均地區生產總值5.5萬元,年均增長10.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09.6億元,年均增長12.1%;礦業總產值42.23億元,占全省礦業總產值的31.3%。
礦產資源種類較齊全,部分礦產優勢明顯。白山市礦產資源十分豐富,開發歷史悠久。截止2015年底,白山市已發現各類礦產108種,其中查明資源儲量礦產50種(見表1),列入吉林省礦產資源儲量數據庫礦產79種,上表礦區307處,已開發利用礦產38種。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產既有能源礦產、金屬礦產,又有非金屬礦產、水氣礦產,其中鐵、鎂(煉鎂用白云巖)、鈷、滑石、石膏、硅藻土、高嶺土、礦泉水等礦產查明資源儲量豐富,位居全省首位,煤炭、銅、金等礦產查明資源儲量位居全省前列,為白山市煤炭工業、冶金工業、化學工業和建筑材料工業等幾大重要原材料工業的發展奠定了資源基礎。

表1 白山市主要礦產查明資源儲量情況
礦產資源分布地域特色明顯,同類礦產集中度高。受成礦地質條件、控礦因素等影響,白山市礦產資源在地區分布上既表現出分布廣泛,又表現出資源相對集中的特點,有利于多層次開發。鐵礦主要分布在渾江區板石溝、江源區五道羊岔、臨江市大栗子等地;鈷礦主要分布在渾江區三道溝、臨江市杉松崗等地;銅礦主要分布在臨江市六道溝、靖宇縣那爾轟等地;金礦主要分布在渾江區板石、臨江市葦沙河、江源區石人等地;煉鎂用白云巖主要分布在渾江區黑溝、臨江市花山等地;硅藻土主要分布在臨江市六道溝-長白縣八道溝一帶;石膏主要分布在江源區大陽岔一帶;水泥用灰巖主要分布在渾江區江沿、江源區大安等地;高嶺土主要分布在長白縣馬鹿溝一帶;松花石主要在渾江區、江源區等地多有分布;礦泉水主要分布在撫松縣泉陽~松江河、靖宇縣蒙江等地。
礦石質量優劣不一,部分礦產品質優良。金屬礦產普遍質量一般,多以低品位、共伴生形式賦存,單一礦產地少,貧礦多,富礦少,選冶成本大。鐵礦石大部分屬易選礦石,但以貧礦為主;銅礦、鈷礦均以貧礦為主;金礦大部分為貧礦,選礦有一定難度。非金屬及水氣礦產質量較好的礦種較多,適宜深細加工,附加值高,如硅藻土礦資源優勢明顯,資源儲量大,品質優良,馳譽中外,是世界著名的硅藻土礦產地,適用于硅藻土應用的各個領域,其主要產品助濾劑多年來一直暢銷國內外市場;煉鎂用白云巖礦中氧化鎂含量接近理論值,是省內乃至國內優質的煉鎂用白云巖礦;松花石質地細膩,深受廣大收藏者喜愛;礦泉水為國內外罕見的高品質天然礦泉水,具有資源儲量豐富、類型多樣、生態環境優越和潛力價值巨大等優勢;高嶺土以硬質為主,質量一般;石膏礦以貧礦為主。
白山市共有礦山企業267個。按生產規模統計,大型礦山16個、中型礦山28個、小型礦山(含小礦)223個,分別占礦山總數的6%、10%和84%;按開采礦種統計,能源礦產67個、金屬礦產40個、非金屬礦產143個、水氣礦產17個;按生產狀態統計,在建礦山50個、正在開采礦山99個、停采礦山115個、閉坑礦山3個;按經濟類型統計,國有企業12個、港澳臺商投資企業1個、外商投資企業6個、其他民營企業248個。
白山市礦山從業人員23658人,開發利用主要礦產有煤炭、地熱、鐵、金、硅藻土、礦泉水等25種,全年各類礦山年產礦量1102.21萬噸,實現礦業總產值42.23億元,占全省礦業總產值的31.3%,礦產品銷售總額33.89億元,礦業利潤總額為-4.42億元。礦業產值超過億元的礦產有5個,依次為礦泉水、鐵、金、煤炭、硅藻土,其中礦泉水17.02億元、鐵13.09億元、金4.92億元、煤炭4.19億元、硅藻土2.4億元,分別占白山市礦業總產值的40.3%、31%、11.65%、9.92%、5.68%。
白山市小礦山偏多、大中型礦山偏少,規模化、集約化生產經營水平及抵抗市場風險能力有待提高。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礦產品結構調整等方面我省雖給予較大政策支持,采取鼓勵措施,一些礦山企業取得較好成效,但仍有部分礦山企業整改力度不夠,不同程度存在技術裝備落后,經營方式粗放,冶煉和深加工較為薄弱,礦產品附加值較低等現象。受技術因素影響,選冶成本較高,低品位鈷礦、銅礦以及礦物組分復雜鐵礦等礦產尚未開發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