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姝+莫英緒+王大成
摘 要:帕金森病是一種中老年常見的中樞神經系統退變性疾病,對本病的研究已有200年的歷史,但因其病因和發病機制十分復雜,至今病因仍未徹底明確。可能的病因有:年齡因素、環境因素、遺傳因素,近期的研究發現飲食習慣可能是另一種病因。本文就帕金森病患者的發病因素最新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關鍵詞:帕金森病;發病因素;研究現狀
中圖分類號:R742.5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8.01.017
文章編號:1006-1959(2018)01-0046-03
Research Status of the Factors of Parkinson's Disease
WANG Shu,MO Ying-xu,WANG Da-cheng
(Department of Neurology,Beihai People's Hospital,Beihai 536000,Guangxi,China)
Abstract:Parkinson's disease is a common degenerative disease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 middle and old age.It has been studied for 200 years, but it is very complicated because of its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Up to now,the etiology is not completely clear.The possible causes are age factor, environmental factor and genetic factor.Recent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eating habits may be another cause.In this paper,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factors of the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is reviewed.
Key words:Parkinson's disease;Pathogenic factors;Research status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導致中老年人致死致殘的三大疾病之一,是中樞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PD在亞洲國家中流行度較低,據估計,中國PD患者超過200萬名,其中65歲以上人群發病率約為1.7%[1]。隨著對疾病研究的不斷深入發現,越來越多的因素與PD發生有關。本文就PD發病因素的研究現狀進行綜述。
1遺傳因素
PD患者有家族史的約占10%左右,其余病例為散發性PD。雖然有家族史的患者較少,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遺傳因素在PD發病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一項PD家族聚集性的薈萃分析結果表明,一級親屬中患有PD的發病風險比沒有者高2.9倍(RR:2.9,95%CI:2.2~3.8)[2]。
目前已發現PD的相關致病基因分布在1、2、4、6、12號染色體上。繼Polymeropoulos等發現第一個帕金森病相關基因——α-突觸核蛋白基因(α-synuclein,SNCA),即PARK1之后,研究者共命名了18個基因(PARK1~18)。其中,常染色體顯性基因有:SNCA(PARK1)、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L1基因(UCH-L1,即PARK5)、富亮氨酸重復激酶2(LRRK2,即PARK8)等;常染色體隱性基因有:PTEN誘導激酶1(PINK1,即PARK6)、Parkin基因(即PARK2)、ATP13A2(即PARK9)、DJ-1基因(即PARK7)等。在上述基因中,SNCA、LRRK2、Parkin、PINKI、DJ-1基因可引起家族性PD。
此外,葡糖腦苷脂酶(glucocerebrosidase,GBA)、微管相關蛋白tau(mie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tau,MAPT)、PARK16、細胞周期G相關蛋白激酶基因(cyclin G associated kinase GAK,即PARK17)、PARK18等基因也被證實是帕金森病的遺傳危險因素。多個世界范圍內的薈萃分析已證實GBA基因突變與PD存在相關性[3-4]。GBA基因突變的PD患者臨床表現多為晚發性散發性帕金森病,發病早期出現較嚴重的認知功能障礙等非運動癥狀[5]。白種人全基因組關聯研究證實,MAPT基因突變是PD的危險因素[6],但是在亞洲全基因組關聯研究中沒有發現MAPT基因是PD的危險因素[4],這可能與MAPT基因的多種亞型有關。
我國的PD的相關基因研究驗證了SNCA、LRRK2、PARK16、GAK等在中國人群中的關聯作用[7-9]。尤其在2012年,胡雅坤等[10]的研究驗證了國外已發現的散發性PD易感基因,并且發現新的可疑的散發性PD易感基因。說明一些易感基因可存在于不同種群,并且對疾病發生具有重要作用;而我們中國漢族人群中還可能存在異于歐美人群的散發性PD易感基因。
2年齡老化因素
世界各地均有PD發生,白人多于黑人區域。PD 50歲以前少見,隨著年齡增加,發病率增加。2003年我國PD的發病率(經年齡調整)為:60~69歲組為289.7/10萬(0.289%),70~79歲組為1157.2/10萬(1.157%),80~84歲組為3534.0/10萬(3.534%),85歲組為3472.2/10萬(3.472%),有隨年齡增高PD發病率增加的趨勢[11]。2010年,Willis等[12]報道在美國55歲以上人群PD流行率為1.1%。根據美國國立PD基金會2013年統計,年齡≥60歲者占1%,85歲后增長迅速,達4%~5%。PD發病率隨年齡增加而增加的原因可能為PD患者多巴胺能神經元的減少較正常者明顯,正常人中黑質神經元每10 a減少4.7%,但并不導致PD的發生;當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數目減少50%以上,紋狀體多巴胺能遞質含量減少80%以上,臨床上才會出現帕金森病的運動障礙狀態[11]。王洵等[13]研究發現,正常人黑質中多巴胺能神經元以6.9%速率呈線性減少,到65歲時將減少到正常的55%,然而PD患者則減少到正常的10%~30%左右。因此,年齡老化只是PD發病的一個促發因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