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福
摘 要:目的 探討分析肺結核患者痰中結核分枝桿菌檢驗的臨床價值。方法 選取該院近期收治的肺結核患者82例,根據患病性質將其分為活動組(58例)與非活動組(24例),對比兩組患者晨痰痰液中結核分枝桿菌培養陽性率。結果 活動組結核分枝桿菌培養陽性率(63.79%)較非活動組高(20.83%),兩組比對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結核分枝桿菌培養可提升結核分枝桿菌陽性檢測率,對肺結核患者早期檢出以及治療意義重大,值得推廣與借鑒。
關鍵詞:肺結核;結核分枝桿菌;臨床價值
中圖分類號:R521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8.01.059
文章編號:1006-1959(2018)01-0151-02
Clinical Value Analysis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in Sputum of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Tuberculosis
LIU De-fu
(Laboratory of Inspection,Tiexi TB Prevention and Control Laboratory,Shenyang 110021,Liaoning,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in sputum of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tuberculosis test.Methods 82 cases in the hospital recently treated pulmonary tuberculosis patients,according to the nature of disease will be divided into activity group (58 cases)and inactive group(24 cases),the positive rate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of morning sputum in the group activities.Results The positive rate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in active group(63.79%)was higher than that in inactive group(20.83%).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culture can enhance the positive detection rate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early detection and treatment of tuberculosis patients is significant,it is worth promoting and reference.
Key words:Tuberculosis;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Clinical value
結核分枝桿菌(M.tuberculosis)主要的傳播媒介是空氣。當前全球的醫療從業者對肺結核的治療與控制非常重視[1]。在不同的環境中結核分枝桿菌都有可能發生變異,發生變異后,棲身于外界環境就更便利了。目前發現診斷肺結核疾病最具效率且最簡便的方式是痰涂片鏡檢[2]。為了能深入地對肺結核患者痰中分枝桿菌進行檢測與分析,本次研究有針對性地對我院近段時間以來收治的肺結核病患82例,研究此批患者痰中的肺結核分枝桿菌的陰陽性。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9月~2017年3月收治的肺結核患者82例,其中活動性肺結核患者58例,非活動性肺結核患者24例,分為活動組和非活動組,全部患者均已知情同意書。活動組中,男31例,女27例,年齡30~78歲,平均年齡(51.3±3.8)歲;非活動組中,男17例,女7例,年齡28~73歲,平均年齡(47.5±4.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于清晨時段取兩組患者的痰液,分別采用離心沉淀法、涂片法收集其中菌落,將其行分離式培養,最后利用抗酸染色將制作好的樣本染色以及進行改良羅氏培養,隨后將最終樣本與結核分枝桿菌形成對比[3]。關于抗酸染色涂片、改良羅氏培養以及肺結核患者痰液中分枝桿菌培養,介紹如下。
1.2.1抗酸染色涂片 抗酸染色涂片具體的制作方法是將標本放置在經消毒的玻璃涂片上,實施抗酸染色后,將其放置在熒光顯微鏡之下進行觀察[4]。
1.2.2改良羅氏培養 改良羅氏培養的具體方法則是將標本置于羅氏培養基上實施接種,待接種完成后將其放置于恒定溫度為37 ℃的培養箱中30~60 d,最后用顯微鏡對其進行觀察,假如其培養結果顯示為陽性,則進入分枝桿菌菌種的鑒別方式。
1.2.3分枝桿菌培養 此菌種的培養方式較為復雜,首先該培養的順利實施需要將于清晨收集的痰液利用離心沉淀進行處理,但因為痰液的密度較低于結核桿菌,所以,可以使用對高速的離心沉淀對分枝桿菌進行采集,收集完成后,取其中一部分菌落實施涂片。由于結核桿菌的一大特點符合抗酸染色,所以可利用涂片染色對其進行鏡檢[5]。在鏡檢之前,涂片需均勻染色且其厚度也應該是相似的,便于鏡檢觀察時減小誤差的概率。另外,在涂片完成觀察后,多余的結核桿菌則用于分離培養,具體方法:將2 ml菌種液體加入試管中,試管確保無菌;將適量的酚紅試劑加入試管中,隨后加入氫氧化鈉,搖勻;將試管置于恒溫為37 ℃的水中15 min,倒入足量H2SO4將試管中的液體調至中性(pH=7.0);最后將所得物質進行離心,取其沉淀物,進行接種培養。endprint
1.3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肺結核患者痰液中的分枝桿菌培養陽性率。對比三種不同檢出方式(抗酸染色涂片、改良羅氏培養、分枝桿菌培養)的陽性率。
1.4統計學方法 通過統計學軟件SPSS17.0處理數據,所有計量數據用(x±s)表示,計數數據則用(%)表示,組間參數采用χ2檢驗分析所得結果。若P<0.05則說明該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對比兩組患者痰液中分枝桿菌培養陽性率 活動組患者的痰液結核分枝桿菌檢測出的陽性的患者為37例,占該組總患者數的63.79%,明顯高于非活動組的5例,占該組患者的20.83%,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12.5391,P=0.0003<0.05)。
2.2對比三種不同檢出方式的陽性率 在三種不同檢出方式的對比中,抗酸染色涂片培養在活動組與非活動組的陽性率分別是24∶1,改良羅氏培養為31∶0,此兩種方式檢測出的陽性率均低于分枝桿菌培養的37∶5,但改良羅氏培養方式和分枝桿菌的在活動組與非活動組之間的對比存在差異(P<0.05),見表1。
3討論
結核分枝桿菌也被稱為結核桿菌,其是一種生活在人體內的寄生菌,它的傳播途徑可以是塵埃或唾沫,結核桿菌可以通過人體呼吸道進入肺泡,而后在人體內不斷被吞噬,在人體的免疫力不斷下降時,結核桿菌會發生變化,引起疾病,形成相關炎癥[6]。利用晨痰作為檢驗結核桿菌的手段是目前最為常見的,主要是因為晨痰易得且少污染[7]。在三種不同形式的方法中,運用結核桿菌抗酸染色特性是最為常見的檢驗方式,其原因是操作簡便、較易掌握等。
在本次兩組肺結核患者的晨痰檢驗中發現,活動組患者的結核分枝桿菌培養檢測出的陽性率(63.79%)明顯高于非活動組(20.83%),對比結果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雖然抗酸染色涂片、改良羅氏培養檢出患者陽性率均低于分枝桿菌培養,但只有改良羅氏培養與分枝桿菌培養的對比存在明顯差異(P<0.05)。
綜上所述,結核分枝桿菌寄生于巨噬細胞內,若在治療過程中沒有得到合理的用藥,致使細菌被消滅或者分枝桿菌產生抗藥性,分枝桿菌則會顯示為陽性,因此,在對肺結核患者進行治療前,應當先檢驗結合桿菌的抗藥能力,以便幫助患者選擇最合適的藥物治療。而結核分枝桿菌培養方式可幫助結核分枝桿菌陽性檢測率的提升,其對肺結核患者早期檢出以及治療意義重大。結核分枝桿菌培養一旦得到應用,便可幫助肺結核患者改善其生活質量,值得廣大醫者推廣與借鑒。
參考文獻:
[1]寧靜,于莉,陳軍.TB-IGRA定量試驗診斷肺結核感染的臨床應用分析[J].軍事醫學,2017,39(01):77-78.
[2]江陽.評價分析腫瘤壞死因子-α和轉鐵蛋白檢測在肺結核診治中的臨床價值[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6,25(09):1317-1318.
[3]郭春梅,李玉梅,劉佃香.肺結核患者痰中結核分枝桿菌檢驗的臨床價值[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6,7(10):164-166.
[4]張璽,楊國儒,于雯雯.結核感染T細胞斑點試驗在支氣管擴張癥合并非結核分枝桿菌肺病診斷中的預測價值[J].濰坊醫學院學報,2017,33(02):90-92.
[5]丁國祥,王芝,王利,等.結核分枝桿菌γ-干擾素釋放分析技術與結核菌培養及DNA的對比分析[J].青海醫藥雜志,2015,42(12):44-46.
[6]劉小文,歐陽冬英.實時熒光定量PCR檢測痰中結核分枝桿菌臨床評價[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14,16(01):24-26.
[7]劉蘇東.結核分枝桿菌免疫優勢CTL和Th1表位的篩選與鑒定[D].南方醫科大學,2016.
收稿日期:2017-8-16;修回日期:2017-9-25
編輯/楊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