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湯文培
湯文培,生于湖南邵陽,詩人、作家,著有《唐詩之美》《宋詞之美》《元曲之美》《詩經之美》。
作品簡介
《元曲之美》是對元曲的一種全新的唯美解讀。詩人湯文培精選了關漢卿、馬致遠、喬吉、白樸、張可久等著名詩人的寫景詠懷、抒發心靈之作100首,用極富當代意味和詩意的文字重新演繹成一篇篇散文詩一樣的篇章,并配有書法家洛神的100幅原創書法、畫家劉長亮的100幅原創國畫和朗誦表演藝術家如風的33幀朗誦,可讀、可聽、可觀、可賞。
窗間月,檐外鐵,這凄涼對誰分說。
剔銀燈欲將心事寫,長吁氣把燈吹滅。
——盧摯《雙調·壽陽曲·夜憶》
你坐在桌子前,心事重重地把燈挑亮,也想點亮一盞心燈,可惜這微弱的光亮不夠溫暖,也無法抵御像鐵一樣的夜晚的重量。你的心事真是浩淼如長夜,卻毫無蹤跡,你找不到開頭,也看不到結束。你把它凝固成心結,可它擰不出水分,它只是一條干癟的井繩,在一口枯井上懸掛了多少個日夜。你忽然長嘆,想要把夜晚嘆成一口氣,嘆成油墨,可是沒有水,你無法寫下它,也無法寫下自己,你又將燈吹滅,讓自己陷入到黑暗里去。
你可知道,變老的不僅是月亮,還有這盞油燈。
從昨天到今天,它們身上的塵埃已經蒙住了我的雙眼,那些蜘蛛早已離開網,留下一具風干的身體在風里顫抖。這扇窗也早已承受不住時間的蠶食,你從這里看去,它早已不復一棵樹木的風采,有的只是衰老和疲憊,明月雖能短暫地給予它一些光,但是今夜一過,你去哪里找尋憑窗而思的情緒呢?只有那屋檐下生銹的鐵鈴鐺時而發出一些聲音,它要表達的是,此刻,沉重只是一塊鐵,它起了銹,它的聲音不過是你內心悲涼的呻吟。
玉簪金菊露凝秋,釀出西園秀。
煙柳新來為誰瘦?暢風流,醉歸不記黃昏后。
小糟細酒,錦堂晴晝,拚卻再扶頭。
——盍西村《越調·小桃紅·西園秋暮》
秋天來了,詩人推開西園的門,從這里走過去。那朵枝頭上的花就像是一個姑娘頭上的發簪,菊花閃著金色的光芒,陪襯它們的葉子盛滿了早晨的露水,似乎凝聚了整個秋天,那是一個姑娘眼中的秋水留在了那里,在那里發酵,慢慢變得醇厚。而那棵柳樹,靜靜地站在蒙蒙煙霧中,它顯得那樣消瘦,是為了誰?還是因為我的到來?呵!只有這秋風刮得暢快,從我的衣袖里飄然而出,又倏然去撫摸那空中的晚霞了。這就到了黃昏,是我醉了,還是秋風沉醉?姑且把酒全部喝掉,忘卻那繁花似錦的廳堂歲月,忘卻白天里的萬里晴空,只管把酒喝下去,就好像把整個秋天裝進心田,像一股涓涓的細流流淌過身體的每一處,這樣就忘卻了所有,只有這秋色如水、如酒,哪管時光飛梭,只要扶著腦袋盡情謳歌。
楚云飛滿長空,湘江不斷流東。
何事離多恨冗?
夕陽低送,小樓數點殘鴻。
——吳西逸《越調·天凈沙·閑題》
離別總讓人難以忍受,而思念更增添了許多憂愁,你站在這里,看到漫天的云壓得很低,呼吸也變得不順暢。盡管腳下的流水不斷奔流,而你感到更加悲涼,看到那長長的天際里沒有一絲開闊的地方,你感到無奈,甚至無力,流水帶走的是思念,帶來的卻是綿綿不斷的傷感。
為什么分離?為什么恨意這么濃烈?難道只有等到這分別沒有任何意義,恨也沒有什么作用才能恍然明白世事就是如此?
可是,就算是能明白又能怎樣,看到此時此景,你也只能感慨:鴻雁尚有夕陽相送,人卻只能獨自站在高樓里,望著天涯的盡頭,直到消失。悵惘孤寂的情緒讓人更加難以忍受。你只好對自己說,假如能像鴻雁一般飛往遠方,就能把思念親自傳遞出去,現在卻只能看到鴻雁逝去,只好希望它能帶去思念,捎來消息。
山對面藍堆翠岫,草齊腰綠染沙洲。
傲霜橘柚青,濯雨蒹葭秀,隔滄波隱隱江樓。
點破瀟湘萬頃秋,是幾葉兒傳黃敗柳。
——趙善慶《雙調·沉醉東風·秋日湘陰道中》
對面的青翠山峰上彌漫著一層藍色的煙靄。翠色濃稠地灑在江面上,幾只白鳥繞著山脈滑翔,像緩緩落下的水滴一般,在水面上泛開一點漣漪,又消失在那水域的盡頭了。
回頭看一看,在湘江的沙洲上,深綠的水草是阻隔視線的帷幔,又像是多情女子留下的情絲,齊齊地纏在腰上。在這蔥蘢的綠色里,經和風一吹,人也和它們一起浮動起來。
只是這秋日來得快,還不曾仔細品味這入秋的涼爽,被那傲霜打過的枯柚已變成一片青蒼的風景。幾場秋雨輕輕地拍打下來,蘆葦在風里搖曳,變化著纖細的身軀,再被雨水沖刷,顯得分外俊秀。
隔著蒼茫的江水登高而望,透過層層霧靄,隱隱地見到對岸的樓臺重重地疊在一起,倒映在蒼青色的水中,忽而晃動起來,忽而又靜靜地屹立在那里,任由水流漂去。
瀟水和湘水萬頃的秋意是被誰點破的?只見遠處的山村里,幾棵蒼老的古柳矗立在小道旁,像一位晚歸的老人,靜默而沉寂地把一雙手伸向空中,任由落下的兩三片黃葉兒打著轉,忽上忽下地飛舞。
(摘自《元曲之美》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名家推薦
湯文培的《元曲之美》是詩意的童話,他的文字帶領人們回到過去的時光,讓人很自覺地徜徉在另一種時空的記憶里,這種記憶和我們最初的理想與夢想有關,充滿了生命和讓人動情的力量。而且它是用詩意的語言來呈現,更因有書法、繪畫和聲音的組合,所以它構建的空間是立體的,讓讀者對“美”的感覺觸手可及。
—— 湯素蘭(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兒童文學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