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玨+駱旭東
迎新年,辭舊歲。
新的一年是嶄新的開始,一切都是新的模樣。不過在很多人家里,卻有一樣東西是不變的,那就是“貼春聯”。
有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奇怪,為什么平時寫的叫對聯,現在就成了春聯呢?中國楹聯協會副會長蕭良平說,原來對聯是一個統稱,春聯則是專指為了慶祝春節所寫的對聯,另外還有舊時貼在寺廟楹柱上的對聯叫楹聯,祝賀新婚的對聯叫婚聯等等。
春聯古時叫“桃符”
我們都知道在中國從古至今的傳統習俗中,放爆竹和貼春聯是新年系列活動的兩大重點。其中家家戶戶在門上所貼的春聯,在古代其實并不叫這個名字,而是叫做“桃符”。
過年時在門前設置桃符的風俗起源于漢代。據《后漢書·禮儀志》所載,桃符長6寸,寬3寸,桃木板上書降鬼大神“神荼”“郁壘”的名字,或是畫上他們的畫像。多年之后,在公元964年的除夕,五代后蜀國國君孟昶讓他手下一個叫辛寅遜的學士,在桃木板上寫了兩句話,作為桃符掛在他的住室的門框上。這兩句話是“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大意是,新年享受著先代的遺澤,佳節預示著春意常在。由此開始,桃符的形式和內容都發生了變化,這不僅表現在開始用駢體聯語來替代“神荼”“郁壘”,而且還擴展了桃符的內涵,不只是避邪驅災,還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內容。這就成了中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寫春聯并不難
中國楹聯學會編寫的《楹聯通則》中,為寫作楹聯制定了六項規則:第一,字句對等;第二,詞性對品;第三,結構對應;第四,節律對拍;第五,平仄對立;第六,形對意聯。
第一,所謂字數對等就是指對聯的兩句話字數須相等,但每句話原則上沒有限制。第二,所謂詞性相當,指的其實是上下聯相對的詞語性質應當盡可能相同或相近。第三,結構對應,也就是說兩句話在語法結構上需要對稱。第四,節律對拍說的是對聯的聲律要素,上下聯在閱讀時的節奏應當一致。第五,平仄對立說的是聯句中需要按節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聯對應節奏點上的用字平仄相反。第六,形對意聯說的是上下聯所表達的內容應統一于主題。只要這些條件滿足,就是一副不錯的對聯了。
貼春聯有講究
別看春聯就兩張紅紙,其實里面的講究也不少。蕭良平提醒我們,貼春聯的時候首先要知道平仄音,平音聯是下聯,仄音聯是上聯,貼的時候由右邊到左邊,按照古法的文體去讀,豎著讀,由右到左地讀才能讀出其中的意思。還有,貼春聯的最佳時間是臘月二十九的下午未時(13點至15點)。過完春節后,正月里要把已貼的春聯取下燒掉。民間有一種神話傳說:春聯即為天上的神仙,當春聯燒掉后,就會升上天庭,去向玉皇大帝報告民間的情況,希望天神能給民間的家庭帶來好運。
同樣的,貼“福”字也有不少講究。“福”字分正福、倒福和各類小“福”字,根據“福”字的大小,貼在什么地方也是不同的。“倒福”斗方,要坐北朝南貼在門廳的正前方,這叫作“福入廳堂”,但一家只能貼一個,如果貼多了,叫作“重蹈覆轍”,是不吉利的;正福也是斗方,一家也只能貼一個,須坐東面西,象征“福如東海”。
回歸手寫春聯時代
蕭良平還說,現代印刷的春聯太泛濫了,都是千篇一律的祝福語,沒有新意,文人應當做到文隨時走,以行文來表達對時代的感想,我們應當提倡手寫春聯時代的回歸。說到這里,蕭良平還特地推薦了幾副春聯,比如,春節祈福吉祥:喜鵲迎春紅梅香瑞雪,吉羊賀歲金穗報豐年。時代感想:春開誠信花,龍吟盛世,梅綻和諧歲,鳳翥中原。
(摘自《隴南日報》2017年1月27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