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麗
今年63歲的易瓊芝是村里公認的“好婆婆”,兒子外出務工10年來杳無音信,兒媳婦王衛平患病多年,生活無法自理,易瓊芝把兒媳婦接到家中照料,不僅生活上細致周到,把她照顧得妥妥帖帖,還主動扛下治療費用。雖然家中接連遭變故,但是這位樸實的土家族老人選擇直面生活的磨難,她用孱弱的身體照顧癱瘓的兒媳婦、年幼的孫子,這一扛就是整整10個春秋。她說:“進了一家門,就是一家人,只要我還有能力,我就會一直照顧她。”
遭遇變故,弱肩扛起一個家
“天氣冷,把皮衣披上,小心感冒。”今年10月24日,像往常一樣,易瓊芝老人忙完農活回到家里,看到兒媳婦王衛平坐在輪椅上,趕緊把一旁的皮衣搭在兒媳婦身上,然后把輪椅推到靠近火爐的地方。山里的秋天有些冷,而易瓊芝做完這些,卻熱得脫下外套。
對易瓊芝來說,照顧兒媳婦的日常起居,早已成為生活的重要部分,“這姑娘命苦,既然吃一鍋飯,那她就跟自己的孩子一樣,我有責任照顧她。”說起兒媳婦,易瓊芝眼里滿是棗惜之隋。
“以前,這個家也算是過得去。”易瓊芝回憶。1998年,兒子和兒媳婦王衛平組合成一個幸福的小家庭,并先后生下女兒和兒子。兒子外出務工,王衛平在家操持家務,正當夫妻倆籌劃把這個家打理得更好時,王衛平在茶園勞動時突然摔倒,此后便雙腿無力。經過多次治療,仍無好轉,雙腿失去行動能力。
王衛平病倒,對這個本不寬裕的家庭來說,無疑于晴天霹靂。此后她的病情逐年加重,由開始拄單拐變成后來拄雙拐,到2007年只能依靠輪椅行走。而更心酸的是,多年在外務工的兒子對王衛平失去了關愛之情。
兒子的做法,令易瓊芝又氣又無奈,卻堅定了她照顧王衛平的決心。那幾年,易瓊芝只要攢下錢,就和老伴一起帶著兒媳婦四處求醫。經過許多波折,王衛平的病越來越重,最后被醫生斷言肌肉壞死,不會有更好的治療效果。
因為老伴身體不好,王衛平癱瘓以后,易瓊芝就成了家里的主要勞動力。她不分白天黑夜地勞作,既要照顧孫子,又要護理兒媳婦,為兒媳婦翻身、煮飯、洗澡、洗衣。從2007年開始,易瓊芝堅持了10年。
親情無言,不離不棄為兒媳
“如果沒有媽這么照顧我,我的生命可能早就結束了。”王衛平說。自從生病后,疼痛不僅折磨著她的身體,更擊垮了她的意志。
為了照顧好癱瘓的兒媳婦,易瓊芝每天早上5點起床,在田地里干完活后,7點鐘回家做家務,然后給王衛平洗漱、做飯、洗衣。
易瓊芝付出的苦和累,王衛平看在眼里,記在心里。“我試著在椅子上坐兩個小時,但覺得腰酸背痛。這孩子在輪椅上長年累月地坐著,該多難受啊。”易瓊芝對于王衛平的痛苦心疼不已。
隨著王衛平四肢漸漸無力,連吃飯都變得十分困難。有時王衛平的筷子捏不穩,時不時掉在地上,易瓊芝對此十分耐心,反復給她遞筷子。“她還能自己拿筷子的時候就多動動,免得以后情況越來越不好。”易瓊芝說。她的希望很簡單,就是不讓兒媳婦疴隋惡化。而往往照顧王衛平吃完一頓飯后,易瓊芝的飯菜已經涼了,對于這些,易瓊芝從無怨言。
一次,易瓊芝給王衛平洗澡時,一只手扶住兒媳婦的背,一只手用毛巾擦拭,結果因為重心不穩,王衛平險些滾落在地,易瓊芝趕緊把她抱住,然后慢慢背到床上。“我那時只有80斤,姑娘有160多斤,我怕她摔倒,真的是把所有力氣都使出來了。”說起這事,易瓊芝還一臉后怕。
“既然兒子都不管了,你干嘛還要操心勞神地照顧一個沒有血緣關系的病人。”面對別人的疑惑,易瓊芝用自己多年來的行動作出了解釋。如今,在易瓊芝的悉心照料之下,王衛平精神狀態良好,健康沒有惡化跡象。盡管下一步能不能再恢復得更好,還是一個未知數,但易瓊芝表示,不管以后怎么樣,自己都不會拋下王衛平。
愛心接力,排憂解難顯真情
此時,易瓊芝正忙著分揀煙葉,希望今年能賣出好價錢,賣煙葉的錢不僅可以給王衛平看病,也能給即將成年的孫子存點錢。這是她最大的希望。
在易瓊芝的身體力行和言傳身教之下,孫子自懂事起就悉心照顧王衛平,這令易瓊芝十分欣慰。“我年紀大了,就怕我不在了,沒人再來照顧姑娘。孫子成人了,以后有出息有能力,就可以照顧自己的媽媽了。”
特殊的家庭,不幸的遭遇,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宣恩縣人大駐古路槽村工作組在走訪中得知這一情況后,積極爭取政策,多渠道為這個家庭排憂解難。為方便王衛平出行,曉關侗族鄉紀委書記盧遠春送來了一輛便捷式輪椅。今年,王衛平母子倆被納入易地扶貧搬遷對象,在集鎮有了面積50平方米的新房。
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更何況是婆婆伺候兒媳婦近10年。面對困境,易瓊芝不等不靠,主動發展生產,種了8畝煙葉,飼養了3頭生豬,還種了幾畝紅苕和玉米。“只要我活著一天,就會把她當成女兒照看一天。”易瓊芝說。
在易瓊芝這個年紀,其他老人在含飴弄孫享受晚年的幸福生活,可她卻毅然承擔起護理兒媳婦的任務,并且堅持了10年。再苦再累,易瓊芝也要到兒媳婦床前噓寒問暖,喂飯送藥。兒媳婦拉屎拉尿,親手為她擦洗干凈,換上干凈的衣褲床單。還經常為她洗手洗腳,并按摩身體,確保王衛平的血脈通暢。
10年的照顧陪伴,易瓊芝與王衛平早已由婆媳關系變成了母女親情。“她比我的親媽還好,不但照顧我,還把兩個孩子拉扯大,這份恩情恐怕來世才能還得清……”說起這些,王衛平淚水盈眶。
結束語
“因為我們是一家人,相親相愛的一家人,有福就該同享,有難必然同當……”易瓊芝未必聽過這首歌,但這首歌是對老人默默付出的最好注解。
遭遇家庭變故,她微笑以對;面對生活殘酷的考驗,她任勞任怨。她是一位普通的農家婦女,為了家庭,她卻克服著重重困難,悉心照料著癱瘓的兒媳婦。
婆媳關系,歷來被認為是難得處理好的關系。事實上,一個家庭的溫暖并不需要多大的房子、多好的車子,其根本在于親人之間的互相付出和真心對待。年過六旬的易瓊芝,用實際行動在這個困難家庭里書寫了親情故事。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份至真的溫暖,將在華夏大地蔓延。
(摘自《恩施日報》2017年11月3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