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花
科學在進步,時代在發展,我們生活的每一天也都在變化;隨著這變化,我們又不斷成長。赫拉克利特曾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是的,整個世界都處在不停的變化中,但每一次變化,必須仰仗過去的積累,沒有過去就沒有現在,更沒有未來。感嘆如今的日新月異固然欣喜,古人的智慧瑰寶我們也當銘記。
青銅鑄文明之折觥 吳山青
爐火純青的工藝,精巧華美的造型,天馬行空的想象,燃不盡的情感,只有靈思能與它對話,只有誠心能與它暢談,它就是青銅器中鼎鼎有名的折觥。它,穿越三千年的塵埃,正向我們緩緩走來,演繹著屬于它的盛世華章。
折觥,按照青銅器命名的習慣,器物的鑄造主人是微氏家族的折,所以它叫作折觥。它的特別之處在于它精美的造型與紋飾。從正面看,是一張綿羊的面孔,溫順又不失莊嚴;羊面的頭頂,又有一個小獸面從兩個羊角中探出頭來,活潑伶俐;沿著羊的脊背,一條蜿蜒大龍,盤旋其上,威風凜凜;緊接著,饕餮紋、夔龍紋、云雷紋依次登場,匯聚在你的眼前。任誰都無法想象,三千年前的周人,是如何將數十種動物和上百個精美繁復的紋飾,那么巧妙、天衣無縫地融合在一起的。
繁復的紋飾背后掩藏著設計人的冥思苦想,涵蓋著能工巧匠的心血和汗水,青銅器的鑄造在西周時期也算是“高科技”,不是任何人都能勝任的。要鑄造青銅器,首先要用陶土做好一個模,然后進行紋飾雕刻。而像折觥這樣復雜精美的紋飾,更是艱難不易,稍有差錯就會前功盡棄。紋飾雕刻好后,利用模再制作一個范。“模范”一詞就是由此而來。最后一步就是熔煉銅汁,古代沒有測量溫度的儀器,全靠工匠的經驗,待到銅汁呈現雪青色時就可以澆鑄了。“爐火純青”一詞也就由此誕生。
也許,因為《酒誥》,折觥并沒有滿載過瓊漿,但它獨一無二,記錄著微氏家族曾經的顯赫,記錄著那個時代的興衰榮辱。它一直默默地、靜靜地看著這世間的人情冷暖,滄海桑田,散發著可以和太陽光芒相媲美的、世間最華麗的光。
我凝望著眼前的它,感到一顆心跨越了三千年時空,望見它的純真。那不僅是火的舞蹈,金屬的歌謠,更是華夏子孫的智慧與勤勞!
青島第二十六中學
語言文學社
語言文學社在青島市第二十六中學成立多年,以“用文字感受生活,用文學浸潤心靈”為宗旨,品味文字之美,以文塑造品性。文學社成立以來,通過開展各種文學活動,收集了一批靈動飄逸、見解獨到、風格各異的優秀習作,這些文字都是來自社員們心底最真實的聲音,深受二十六中學子們的喜愛。
厲害了,我的智能生活 車弈姍
伴隨著Kenny G的薩克斯曲《回家》,同學們陸陸續續地走出了教室,放學回家噦!可我前腳還沒有邁出教室,好朋友心心就從背后拉住了我。
“姍姍!你個健忘鬼,你看看你脖子上是不是少了什么東西?”
“啊,什么東西啊?”
“你的鑰匙呢?!”噢,對,今天我沒有帶鑰匙,可是我照樣可以開鎖回家。
鎖的使用,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鎖,俗稱“把門將軍”,主要用于防盜、保護財產。古時候的制鎖工藝可謂十分煩瑣,到了現代,雖說簡單很多,只需一把鑰匙,但一旦忘記帶鑰匙,或者鑰匙掉了,鎖住“外人”的同時,也把自己鎖住了。不禁想起我曾經好幾次忘帶鑰匙的經歷,苦苦等在家門外,望著大鐵門,內心騰然升起一股有家不能回的凄苦。
可今天,不帶鑰匙也不用擔心啦,且看我是如何開鎖的。一到家門口,我先不緊不慢地伸出大拇指,對準門把手旁邊那塊小小的液晶屏按下去,“嗶”的一聲后,再輕輕地旋轉一下手柄,門就打開了。聽到這里,你應該已經猜到,為什么我不用鑰匙了吧?對,因為這是指紋智能鎖。只需要錄入所有家人的指紋,回家就成了“動動手指”便能搞定的事情。誰也不用擔心沒帶鑰匙。
當然,我家的智能生活不止于此。
進門后,室內光線有點兒暗,我輕輕地對著進門處的語音識別系統說了一聲:“我回來了。”眨眼間,家里的燈都陸陸續續亮了起來,但并不那么炫目,一點一點,好像太陽升起的過程。家里的燈泡們正小心翼翼地增加亮度,以防突然過亮引起眼睛不適。放下書包,環視一圈,只有掃地機器人小C正兢兢業業地打掃著地板。爸爸媽媽果然都還沒有回來,那我就可以盡情“放飛自我”一會兒噦。
一屁股坐進沙發的我,再次對著語音識別系統說道:“播放我喜歡的音樂。”不一會兒,那首熟悉的《遠走高飛》就在我的耳畔響起了。可別小瞧這套語音識別系統,控制家里的電器全靠它呢,空調的溫度、燈的亮度、音樂曲目等,都可以根據家里每個人的喜好訂制,當語音系統識別出說話人的身份時,就會把指令傳輸給中央服務器,中央服務器再根據每個人的設置把指令傳送給相應的設備,設備也隨之做出反應來。
一邊聽著喜歡的音樂,一邊等待爸媽回來,這樣的生活夠智能夠愜意吧?
(指導教師:楊宇鵬)
重慶市魯能巴蜀中學校
巴蜀風文學社
“巴蛇瀟瀟風入袂,蜀蟲寂寂震鼓雷,風老驥邪良駒鞴。”巴蜀風文學社成立于2001年,堅持以“學生自己辦自己喜愛的刊物”為宗旨,曾經榮獲“全國優秀學生刊物”的稱號。它以學生期刊《巴蜀風》為載體,走進學生心靈,感悟青春的律動,傳播“善雅志”的德育理念,弘揚青少年文化,在師生中廣受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