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文魁
摘 要:利益平衡在本質上是指當下的利益生態處于動態均衡。法律范疇內的利益平衡是討論法律規定能夠穩定現有的社會格局,并能對即將出現的糾紛起到定紛止爭的功效。知識產權因其調整對象的特殊性,決定了它在立法和司法領域更要注重利益平衡,知識產權立法既要調動群眾的發明創造積極性,又不能阻礙社會對發明創造的使用。本文對知識產權立法的利益平衡問題從法理學角度進行了闡述,希望能對知識產權立法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知識產權;利益平衡;法理
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這對于發明專利的保護產生了極大的挑戰,因此,我國法學界開始重視互聯網時代下的知識產權立法問題,各界學者都期盼能找到專利持有人和專利使用者之間的利益平衡點,讓保護發明創造和社會大眾享受別人知識成果保持平衡。利益平衡也就是利益制約,我國知識產權立法只要能把握好專利持有人權利的保障和群眾獲取資訊的便利,就可以讓知識產權法既為發明創造保駕護航,又為社會發展提供動力。
一、知識產權范疇內利益平衡概念的剖析
(一)利益平衡的內涵
利益平衡就是現有各方利益主體,尤其是對立面的利益主體之間保持利益供給的均衡。在知識產權立法和司法領域,利益平衡的達成需要在法律的指引下讓利益主體各自退讓一步,從而使利益生態保持平衡、促使利益共同體的構建。
(二)利益平衡的客體
首先,讓調動創造積極性和普及創造成果之間保持平衡。知識產權的當代立法要讓有發明創造激情的人把想法變成現實的動力,又要讓新媒介為普及先進的方式方法做出貢獻。
其次,讓調動創造積極性和滿足大眾需要之間保持平衡。社會前沿的發明創造和新型改良都是一種信息,只要大眾知悉該信息,就可以根據信息內容對生產作業進行優化。知識產權立法就是要讓研發人的研發方向滿足社會大眾的需要,否則再精密的儀器與社會脫節也沒有任何價值,更不用去保護。
最后,讓發明創造者的權益和社會權益之間平衡。無論是哪項立法都不能對社會正常運轉產生危害,所以,知識產權立法保護的專利人的權益必須要在維護社會穩定、激勵社會發展的范圍內進行。
(三)知識產權領域利益平衡理念的變革
利益平衡概念起源于古希臘,是為了彌補司法實踐中嚴格適用既定的法律規定反而會違背立法原意、甚至無法解決糾紛的弊端。所以,利益平衡給予法官在法律適用時一定的靈活適用權利和自由裁量權。大航海時代,歐洲法學家基于社會現實的需要開始對利益平衡進行更深層次的探討。經過討論,法學家們達成一個共識,利益平衡首先要滿足最優位的利益需求,也就是說有權益順位的差別。當不同的利益之間發生沖突時,要根據權益順位進行保護,上順位權益優先于次順位權益進行保護。這對于社會司法實踐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讓法官在法條競合中有嚴格的選擇標準,防止法官濫用自由裁量權,也能有效避免同案不同判的出現。
二、利益平衡確保知識產權立法為良法、能善治
法律是對社會根本利益的維護,是社會利益保護的最后一條底線。知識產權法律是廣義法律的一個部門法,它也具備定紛止爭、維護社會公平的功效。
(一)法律維護法律主體權利和義務的平等
法律主體權利和義務的平等是民法的基本準則,平等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并稱私法領域的帝王條款。平等原則在法條中無處不在,無論是權利義務的對等還是權利能力相同都是平等原則的體現。知識產權立法在部門法歸屬中學界普遍把它歸于民法部門法中,所以,平等原則貫穿于知識產權立法的始終??墒?,知識產權法和物權法、合同法因調整的對象和社會關系的不同,與傳統意義上的平等原則又有些差異。
法律的社會價值包括教育、預測、強制、評價、指引的作用,但是這些作用的基礎都是維護社會公平。對于知識產權立法來說,法律條文本身必須是正義的,否則惡法無法維護社會的穩定。所以,在評價知識產權立法時,要采取自然法的評判標準,要符合社會主流的價值判斷,能夠對上位權益進行充分的保護,從而保證社會道德體系繼續傳承下去。
(二)利益平衡在知識產權立法中能夠維護公平的體現
法律中的平等并不是人與人之間的平均,平等不是平均,而是一種起點的公平。所以,法律中的平等是機會平等,起點線相同,至于法律主體能夠達到終點以及達到終點的時間是由法律主體自身的資質決定的。知識產權立法也是以維護立法領域的機會平等為圭臬,知識產權立法維護所有發明創造著的權益,無論該發明者是否具備完全行為能力,只要進行的創造符合知識產權相關法規的規定,就能得到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
(三)利益平衡符合知識產權立法的公平原則
知識產權維護權利主體的合法權益,也約束相對人的行為和義務,讓權利和義務之間對等。這能夠對雙方行為人產生具體的指引和預測作用,能夠讓權利人預見到自己可能得到的利益,也能讓義務人知道違反義務將遭受的懲罰,這種確定性的指引和預測能夠極大的維護知識產權領域的秩序,讓所有人在法律約束下進行行為選擇。
利益平衡可以激勵發明者繼續發明創造,也能夠讓觀望者放下戒備敢于創新。知識產權立法對于權利和義務的劃分非常明確,知識產權作為廣義對世權的一種,任何行為主體都不可侵犯權利人的合法權益,否則都會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又給予世人合理應用別人知識成果提供了可能,這就讓優質資源能最優化的利用,將權利人的知識發明轉化為經濟利益,又讓使用者付出合理的代價換回巨大的效益,這讓個人經濟利益和社會的整體利益相吻合,形成一種平衡。
利益平衡可以將個人權益和社會公共權益進行有效的區分。發明創造者的獨占權益是知識產權賦予發明者排他性的且能自由支配的權利。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權利人可以自由行使權利,任何人未經權利人允許侵犯了權利人的權益造成了一定的損失,都會受到法律的制裁,無論侵權者的社會地位如何。但是,知識產權立法是在公共范圍內劃出一個私人領域,私人領域范圍外就是公眾的自由行動范圍,知識產權人無權限制世人在自由領域內的行為。當20年或者10年保護期屆滿,權利人的私人領域就會消失,世人就能合理利用權利人原來的專屬權利而不用受到懲罰。所以,利益平衡讓私人領域和公眾領域進行有效劃分,是保證知識財富能夠為權利人帶來利益、也能讓公眾享受別人知識成果的橋梁。
所以,伴隨著現代化的進程,知識產權數量和質量以及領域都呈指數型增長,為了避免知識產權過分擴張對社會公眾造成不必要的影響,就必須對知識產權領域進行限制。為了不讓逐步擴張的知識產權打破現有的社會平衡,需要不斷調整知識產權立法,讓法律對權利人的權利進行有效的限制,這樣才能真正起到讓知識產權促進社會發展的目的。所以,在科技引領社會發展的今天,必須要給予大眾足夠的知識成果使用權,要對權利人的權利進行限制,更要更新立法思維,采取新型的立法理論和立法技術,讓知識產權所有人和社會公眾利益形成一種動態的平衡,讓公平在知識產權立法領域得到充分的體現。
三、結語
綜上所述,利益平衡是知識產權立法的基本原則,要求從維護權利所有人的利益和社會效益之間達到平衡。知識產權立法允許權利所有人轉讓權利獲得經濟利益,也對權利的排他性保護設置了時間節點,在這種狀態下就可以維護經濟領域的正當競爭,也可以維護社會公眾的選擇權利,讓知識產權在權利所有人之間、權利所有人和社會公眾之間保持平衡。利益平衡是知識產權立法的立法目的,對于知識產權的產生、結束都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知識產權中利益平衡能否有效激勵發明者持續發明創造、能否保證權利所有人和社會公眾需求保持動態平衡,對于先進的發明創造和先進的設備改良能否為社會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起著決定性作用。
參考文獻:
[1]馮曉青.知識產權法的利益平衡原則:法理學考察[J].南都學壇,2018,02:88-96.
[2]王翀.論知識產權法對利益沖突的平衡[J].政治與法律,2016,01:69-75.
[3]馮曉青.知識產權法的價值構造:知識產權法利益平衡機制研究[J].中國法學,2017,01:67-77.
[4]周蒔文,歐曉明.轉基因植物知識產權保護利益平衡機制的構建[J].知識產權,2012,11:67-71.
[5]曹亮.農業知識產權保護中的利益平衡問題研究[J].農業經濟,2018,09: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