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
摘 要:十八屆四中全會確定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目標,全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因此,構建新時代下的法治體系刻不容緩,全面推進法治建設必不可少。在法治全面推進的過程中,由于城市與鄉村的經濟發展、思想、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進程有較大的差距,法治的普及程度也有差別。本文通過分析法治鄉村形勢下的鄉村治理法治文化的存在的弊端,進而提出有效的解決途徑,從而推進鄉村治理的法治化進程。
關鍵詞:鄉村治理;法治文化;法治實踐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戰略部署,明確了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強調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在全社會形成一種法治的氛圍,逐步將我國建設成全面法治化的現代化國家。然而,在我國,農村人口居多,鄉村在地理位置、經濟發展、思想建設等各方面比較落后,法治實踐相對比較困難,村民比較難接受。但是法治實踐在基層,構建鄉村法治文化是法治建設的關鍵環節。但近年來,法治鄉村形勢下的鄉村治理法治文化嚴重缺失,成為法治建設發展的一大阻礙,本文將著重分析這一難題,逐步構建適合鄉村建設的法治藍圖。
一、鄉村治理法治文化缺失的表現
(一)傳統思維方式的制約
在社會全球化的今天,網絡的現代化技術將人與人聯系在一起,構建了人類的“地球村”,各個國家的文化在各個方面碰撞出激烈的火花,法治文化作為文化的一種,是國家秩序的象征,是國家思想建設的重要環節。但是在鄉村法治建設中,人們的法治思維比較薄弱,沒有強烈的守法執法意識,傳統的思想濃厚,人們的習慣在制約著行為,習慣就是人們的規則,法律的普及對他們來說執行起來比較困難。在純樸的鄉村,村民之間的感情比較深,人們解決問題的首先出發點是人情關系,再加上村民之間比較重視面子,傳統的思維根深蒂固,遇到問題也不會主動采取法律的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導致法律在鄉村不能體現出很大的作用,因此,轉變人們的法治思維至關重要。
(二)法律規范不健全
沒有一套完備的法律規范,就不會有完美的法治實踐。我國現階段對村規民約等相關事項的法律法規仍然存在缺陷,對某些行為的認定仍沒有具體的法律依據支撐,導致人們形成無序的狀態,沒有完善的法治體系,法治實踐受到阻礙,法治文化自然得不到有效的普及。如在村民選舉方面,雖然法律規定了選舉的程序等各方面予以了規定,但都是比較粗略的原則性規定,某些具體的操作,以及某些關鍵性的程序都沒有具體的法律參照,可操作性較弱。
(三)法治宣傳教育不到位
一項制度的普及離不開廣泛的宣傳,只有將法律法規宣傳出去,被人們廣泛熟知了,法律才不會形同虛設。在鄉村通訊方式有限,接收范圍也只是人們的互相告知。法治宣傳不到位,政府法治部門、司法機關作為法治教育的宣傳主體,他們的工作范圍沒有擴大到具體的鄉村,尤其是那些交通不便、經濟落后的地方,法律的覆蓋范圍確實有限。農民本身意識就比較薄弱,認為法律與自己生活很遠,甚至有些人認為這對自己根本沒什么用處,此時加上法治宣傳不到位,人們的思想會愈來愈受限,更加會限制人們對法律法規了解的積極性。因此法治宣傳教育的機關理應積極參與實踐,擴大法治宣傳必不可少。
二、鄉村治理法治文化的重新構建
(一)加大法治宣傳教育,轉變法治思維
一項制度的落實,離不開宣傳教育,要想讓一項制度被人接受,就得讓其在思想上有深刻的轉變,在我國鄉村文化治理過程中,法治思維轉變與法治宣傳教育是構建鄉村法治文化體系的客觀需求,也是法治進步的實際要求。首先,我國法治宣傳教育的主體及司法部門與相關部門要深入基層,可以下鄉親自參與到村民的生活環境中,切實的進行法治宣傳教育,也可以采取法治案例的警戒教育、法治電影的觀看等多元化的方式宣傳法律,進而轉變人們的法治思維。相關法治單位可以定期參與實地進行觀察,不斷將法律法規被村民熟知。也可定期開展法治座談會,讓村民發言說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法治部門根據發言進行深刻分析,對癥下藥,把工作落實到位,有針對性的轉變觀念,形成系統的法治思維,從而更好地落實法律,為推進依法治國做好基層準備工作。
(二)完善村規民約,保障村民參與實踐
沒有完備的法律制度作保障,人們參與實踐將比較被動,沒有具體的法律法規作參照,人們將無法可依,必然行為得不到有效的制約,鄉村文化治理存在的難題可想而知。首先,要完善村規民約,讓人們的行為都有法律的保障,讓違法者都有法律的制約。要完善有關選舉、懲治村干部的責任追究機制,違法者都有法律手段進行懲治。同時可以完善村民的參與監督機制,保障村民的實際參與,不僅可以保障村民的相關合法權益,體現主人翁意識,還會調動村民的積極性,村民監督更有利于法律的落實與推廣。
(三)打造一支專業化的鄉村法治隊伍
要想法律被人普遍熟知,實施是關鍵,而實施更離不開專業化的法治宣傳隊伍。在鄉村,本就由于地域、文化教育等某些方面的限制,接收的程度普遍偏低,在鄉村打造一支專業化的鄉村法治隊伍顯得十分必要。可以在鄉村高素質的村民中選出法治人才,定期培訓,提高代表的法治素養,把他們打造的更加專業,具有強烈的法治意識。只有代表具有法治觀念了,才更好的在村民之間推廣法律,宣傳法治教育。
三、結語
鄉村法治文化是法治建設的基礎,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關鍵環節,是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途徑,構建新型的鄉村法治體系,轉變人們傳統的思維觀念,是現代化法治國家給我們提出的新要求。新時代必將造就不一樣法治視角,傳承文化、構建新型鄉村法治藍圖,我們志在必行!
參考文獻:
[1]楊群紅.新形勢下村官腐敗的類型、特征及治理對策[J].中州學刊,2016(12).
[2]嚴穎熠.加強村務監督機構建設的思考[J].中國集體經濟,2017 (10).
[3]楊青友.論新時期農村法治文化的培育[J].安徽農學通報,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