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婷婷
摘 要:據《勞動合同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的實施已過去了六年,在勞動者權益得到空前重視和保護的同時,勞動爭議增長勢頭不減,勞動仲裁機構與法院各自為政,各有苦衷。理論界和實務界對現行 “一調一裁二審”和“一裁終局”并存的混合處理模式的探討也不絕于耳。隨機抽取2008年至2013年間X縣法院受理的339件勞動爭議案件為樣本,通過對勞動爭議處理機制基層運行情況的微觀考察,談一談管窺之見,以期對理順裁審關系、完善裁審銜接有所裨益。
關鍵詞:仲裁;訴訟;勞動爭議
一、原因探析:勞動仲裁與司法裁決的問題審視
(一)“一裁終局”的適用未達到預期效果
運用到司法實踐中,“一裁終局”減少訴訟、提高勞動爭議處理效率的作用并不明顯。適用過程中主要有以下問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三)》第13條規定:“如果仲裁裁決涉及數項,每項確定的數額均不超過當地月最低工資標準十二個月金額的,應當按照終局裁決處理。”實踐中,勞動者仲裁請求涉及數項,真正適用《解釋三》第13條的情況較為有限。
(二)勞動爭議仲裁制度沒有發揮應有的價值功能
勞動爭議仲裁運行機制普遍為人詬病的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勞動爭議仲裁機構行政化影響其獨立性
我國勞動仲裁機構在各縣、市、市轄區設立,其辦事機構設立在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內。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由勞動行政部門代表、工會代表和企業方面代表組成,仲裁庭作為臨時仲裁組織具體處理勞動爭議案件,服從于常設機構仲裁委員會。可見,我國勞動爭議處理制度在仲裁組織上遵循了“三方性”原則的國際慣例,其制度設計的目的在于在勞資關系上體現雙方利益與權利的平衡與制約,從而實現公平與公正。但在實踐中,不少地方的勞動仲裁委員會辦公室掛在勞動保障部門,事實上是政府仲裁管理部門與仲裁機構合署辦公。同時,超過九成的糾紛由仲裁員獨任仲裁,且獨任仲裁的仲裁員絕大多數是由勞動行政部門代表擔任,工會代表、企業代表幾乎從未參與過案件處理,成了“名義代表”,制度設計的“三方性”原則并未真正發揮作用。其次,勞動仲裁機構囿于各種因素,其運行機制、人員認定、經費撥付等都無法擺脫行政因素,很難說勞動仲裁委處理案件能完全脫離當地政府從經濟發展的角度出發要求保護企業利益的現實情況,對某些涉穩、群體案件,仲裁委還要將案件受理及處理結果及時向當地黨委政府匯報,這些都嚴重影響著仲裁作為獨立“第三者”的價值。
2.勞動爭議仲裁缺乏監督機制
目前,當事人如果認為勞動仲裁委存在違規行為,既不能主張行政復議,也不能主張行政訴訟,除了通過向其上級管理部門勞動局投訴外,就只能繼續增加成本訴訟至法院。而前者也僅僅能出口怨氣,基本不能解決任何實際問題。監督機制的缺乏嚴重影響了仲裁的權威性和嚴肅性。以實踐中突出的仲裁委不作為情況為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29條和第43條對收到仲裁申請之日起5日內未作出決定和超過45日(最長不超過60日)逾期未作出仲裁裁決的,當事人可以就該勞動爭議事項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該規定的初衷在于增加勞動者維權通道,更好地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
3.勞動仲裁高度訴訟化導致角色錯位
在“一調一裁兩審”的勞動爭議處理機制中,三個程序在價值功能上各有考量:調解具有形式靈活、親和度高的特點,但缺乏一定約束力;訴訟作為勞動爭議處理的最終途徑,側重于以公正作為首位價值取向,但過多的訴訟容易擴大社會關系的對抗性和緊張程度,不利于勞資關系的長期穩固;而勞動仲裁主要的價值功能在于以其兼具準司法性和契約性的優勢來實現勞動糾紛的便捷、公正、及時處理。相對于調解和訴訟,其符合了勞動爭議柔性處理的本質需求。然而,《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中的仲裁程序照搬了大量訴訟規則,使勞動仲裁儼然成為法院審判的另一個審級。這種高度訴訟化大大削弱了勞動仲裁在效率、成本、化解糾紛方面的優勢,抹殺了與訴訟機制錯位互補的預期效果。
二、機制改革——完善勞動仲裁與法院訴訟銜接的思考
勞動爭議不同于普通的民商事案件,其多具有小額性、不平等性、社會性、爭議主體間關系連續性等特點,往往關系勞動者生活質量甚至生命健康。因此,就整個勞動爭議處理機制來說,應當采取仲裁為主,訴訟為輔,裁審有機銜接的格局。對于仲裁與訴訟的關系以及體體制改革方向,學界也進行了充分的討論,本文不再一一贅述。在保留仲裁前置程序仲裁與訴訟并存的模式下,綜合目前勞動仲裁運行情況和法院審判實際,筆者提出如下建議:
(1)勞動仲裁制度改革。作為勞動爭議處理體制程序中的核心程序,勞動爭議仲裁程序實際上是私立救濟外的社會力量予以勞動爭議以公正救濟的第一道防線。應當通過強化其實體化、社會化建設來最大限度地克制行政化、訴訟化的趨勢,從而還原其作為柔性解決機制應有的特征和優勢。
(2)完善“一裁終局”的適用,樹立平等保護的理念,賦予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同等的訴權。
(3)建立勞動仲裁司法審查制度。司法最終決,是一個基本的法律原則。任何一項糾紛的當事人都有獲得司法救濟的權利。即便是獨立于法院系統的準司法機構,也不能當然排除法院的司法監督。如前所述,目前我國訴訟不審查仲裁裁決的慣例,不僅導致仲裁前置形式化,損害仲裁公信力,同時造成司法資源的浪費,加重法院的訴訟負擔和勞動者的維權成本。因此,建立勞動仲裁司法審查制度顯得十分必要。
三、小結
對勞動仲裁的司法審查要求,首先,審查的事項限定于仲裁裁決的事項,這是仲裁前置原則的必然要求。其次,在訴訟程序上,對仲裁裁決已經提交并經雙方認可的證據可直接采信,法院無需再次組織質證;當事人在仲裁程序中的對案件事實的自認,且訴訟中無相反證據反駁的,應認定其效力。其三,法院只對仲裁裁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不審查合理性問題,即只要證據采信和審理程序不違法,法律適用沒有錯誤,法院就應當維持其仲裁裁決。這體現了對仲裁機構裁量權的尊重。如果仲裁裁決確實存在違法情形,法院應當予以確認并變更原裁決,或撤銷原裁決并重新作出判決。由此倒逼仲裁員的責任感,督促仲裁機構提高辦案質量,逐步建立仲裁的權威。
參考文獻:
[1]章利兵.勞動爭議案件仲裁與民事訴訟銜接問題探討[D].華南理工大學,2013.
[2]周梅紅.勞動爭議仲裁與訴訟銜接研究[D].華僑大學,2017.
[3]許柏惠.勞動爭議仲裁與訴訟銜接制度研究[D].華僑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