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偉
摘 要:要求經(jīng)過審判的訴類信訪不突破再審程序的規(guī)制,應該以存在科學合理的再審程序為前提。以刑事再審制度為例,確立于1979年的刑事再審制度存在著再審啟動程序職權化、啟動主體多元化等弊病,2013年頒布的《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也未對此進行完善,如果要依法將訴類信訪中法院已決的糾紛引入到再審程序,就要對再審程序加以改造。
關鍵詞:刑事審判;再審;啟動方式
一、改變再審的啟動方式
根據(jù)《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當事人對已經(jīng)發(fā)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可以向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檢察院提出申訴,而有權決定啟動審判監(jiān)督程序的主體是各級法院院長、最高人民法院、上級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以及上級人民檢察院(本文不討論基于檢察權啟動再審程序的情況)。“各級人民法院院長對本院已經(jīng)發(fā)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如果發(fā)現(xiàn)在認定事實上或者適用法律上確有錯誤,必須提交審判委員會處理”,而院長不可能通過逐一監(jiān)控院內的生效文書來發(fā)現(xiàn)錯誤,當事人的直接申訴或者信訪成了院長發(fā)現(xiàn)錯誤的最重要途徑。“最高人民法院對各級人民法院、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jīng)發(fā)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如果發(fā)現(xiàn)確有錯誤,有權提審或者指令再審”,而最高院和上級院能夠掌握其他院生效文書的錯誤,除了引起輿論高度關注的冤錯案件以外,最主要的渠道也是當事人的申訴和信訪。
既然再審程序旨在糾錯,就要先發(fā)現(xiàn)錯,而當事人的申訴和信訪是引起職權部門發(fā)現(xiàn)錯誤,從而決定是否依職權改正錯誤的關鍵所在,《刑事訴訟法》卻只賦予了當事人對最終生效的判決、裁定申訴的權利,且當事人的這種申訴,并不必然啟動再審程序,甚至不必然引起職權部門對申訴的立案審查。既然如此,當事人就要花樣百出的引起上級或院長的關注,從而實現(xiàn)啟動再審的訴求。這種再審啟動途徑上的迂回不暢,不僅不利于訴訟的效率,職權部門對錯誤的有意回避還極有可能引發(fā)申訴人、信訪人的不滿,激化社會矛盾。而且,這種通過申訴引起高權關注的方法性暗示本身就會使當事人確信找院長、找上級才有用,堅定他們去信訪甚至纏訪鬧訪的信心。改革刑事再審制度就要改當事人的申訴為申請再審之訴,改變再審的啟動方式,使當事人可以通過自身提起申請再審之訴,直接引起相關部門對申訴立案審查,而不必再迂回引起高權關注。當事人提起再審申請之訴可以直接引起對申訴的審查,也能避免各職權部門為了躲避麻煩互相“踢皮球”。
二、改變申訴的審查主體
根據(jù)《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三百七十三條的規(guī)定,申訴由終審人民法院審查處理,表明再審制度設計之初將發(fā)現(xiàn)錯誤、改正錯誤的希望寄托在職權主體的自查之上,也就是說各級法院有權審查是否對自己院審結的案件啟動再審。“任何人不能當自己的法官”,同樣終審人民法院也不應當具有審查自己院審結的案件是否啟動再審的權力。否則終審人民法院的法官先入為主或者回避本院的錯誤,難免不會侵害當事人的申訴權。
申請再審之訴應向終審人民法院的上級法院提出,即申請再審之訴最基本也應該向中級人民法院提起。我國法院的設置分為四級,即基層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提出再審申請之訴的案件應當是經(jīng)過基層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兩級審結的案件。如果二審法院改判案件,則一審裁判沒有生效,中級人民法院法院自然是終審人民法院,申請再審之訴就應當向高級人民法院提起;如果二審維持原判,則表明二審法院經(jīng)審查后認同基層法院的裁判,那么二審法院的維持裁定應該視同最終生效的裁判文書(判項內容同一審裁判文書),申請再審之訴也應當向高級人民法院提起;如果當事人在二審過程中撤訴,并對一審法院做出的判決、裁定提出申請再審之訴的,應當向中級人民法院提起。
三、改變審查的處理方式
根據(jù)《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三百七十五條,對不符合再審條件的申訴,應當說服申訴人撤回申訴,對仍然堅持申訴的,應當書面通知駁回。按照上述規(guī)定,當事人的申訴不僅不必然啟動再審程序,甚至不必然能得到駁回申訴的裁定,對于仍然堅持申訴的,人民法院才應當書面駁回,而當事人很難就法院不作出駁回裁定主張權利。實踐中也確實存在著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訴,終審人民法院為了回避錯誤、其他人民法院為了降低做出裁定承擔責任的風險,既不決定啟動再審程序,又不出具駁回裁定的情況。這種做法雖然會暫時將信訪推向其他職權啟動主體,卻也會激化信訪矛盾,降低司法公信。
高級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審查再審申請之訴時,要忠于案件事實和法律規(guī)定,依據(jù)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審查,對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依法決定啟動再審程序,對不符合法律規(guī)定,依法裁定駁回申請。對于決定再審的案件,上級法院可以指令再審或者提審,對其中案情疑難復雜、影響重大的案件,高級人民法院可以指令在省的范圍內異地審理,最高人民法院可以指令在全國范圍內異地審理。對裁定駁回再審的案件,當事人對中級人民法院的駁回裁定不服的,可以向高級人民法院申請復議一次;對高級人民法院的駁回裁定不服的,可以向最高人民法院申請復議一次;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駁回裁定直接具有終結再審申請之訴的效力。
四、改變審查的提起期限和效力
《刑事訴訟法》對申訴期限未作限制是不符合刑事訴訟規(guī)律的,當事人對生效的判決、裁定不服的可以隨時申訴,本意是為了保護當事人的申訴權,保障刑事當事人得到糾錯的權利。但是申訴期限跨度太長,不利于既有裁判效力的穩(wěn)定,且對陳年老案進行再審,當年的證據(jù)大多已經(jīng)滅失,不利于案件事實真相的查明和審理,因此再審申請之訴應該附有期限,提起的期限可以參照刑事訴訟追訴時效的規(guī)定。如果出現(xiàn)《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三百七十五條前四項規(guī)定的情形,方可突破期限提請再審。
上級人民法院依法決定啟動再審和裁定駁回再審申請之后,整個刑事訴訟都告終結,也就是說對再審申請之訴的審查應當具有終局意義,否則如果一種制度可以允許就同一項糾紛反復做出多次裁判,那么中立性、權威性解決糾紛的制度將不復存在。上級人民法院通過啟動再審程序、駁回再審裁定的方式終結的再審申請之訴,應當依法進入終結程序,即賦予再審審查終結涉訴信訪的效力。依法終結的信訪案件也應當從訴訟和信訪程序中剝離出去,除有法律規(guī)定的情形外,任何機構、任何部門都不能再啟動審判程序,信訪部門也不可再將依法終結的案件作為訴類信訪事項進行統(tǒng)計和通報。
參考文獻:
[1]陳傳勝.刑事再審制度探析[D].南京師范大學,2002.
[2]陳群.禁止重復追訴原則與我國刑事再審制度改造[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27(1):19-23.
[3]張然.論我國刑事再審制度的完善[D].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