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十三條第一款規定“民事訴訟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這是《民事訴訟法》首次對誠實信用原則進行明確和立法,也是《民事訴訟法》修訂的一個亮點。誠實信用原則本是民事實體法的一個重要原則,民事誠信原則要求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誠實守信,正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
關鍵詞:誠實信用;民事訴訟;原則法定化
一、概述惡意訴訟
惡意訴訟具有多種表現形式。理論上沒有統一明確的定義。然而,惡意訴訟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行為人主觀上存在惡意。惡意訴訟者都是在明知不可為的情況下實施惡意訴訟行為,主觀上存在故意。
其次,在形式上,行為人根據法律賦予的權利和法律程序進行訴訟活動,這似乎是合法的。第三、行為會造成一定的損害后果。惡意訴訟者的最終目的是使他人或國家的權益受到損害,如果法院在審理過程中沒能發現原告的惡意訴訟事實,結果就是造成被告或者他人在某一方面受到損害,可能是物質方面,也可能是其他方面的。
司法實踐中,惡意訴訟行為種類很多,按照當事人行為目的,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1)以規避執行為目的的惡意訴訟。民事案件完成后,當事人可以自覺履行人民法院有效判決文件確定的支付義務。為了避免債務和執行,被執行人可能會煞費苦心。目前,以躲避債務為目的而提起惡意訴訟的,是司法實踐中最常見,也是數量最多的一種惡意訴訟行為。
(2)以侵害他人財產為目的而提起的惡意訴訟。以侵害他人財產為目的而提起的惡意訴訟,是指為了侵害他人的合法財產,原告以虛構的事實或者已經完成履行義務的事實,起訴到法院要求被告履行義務。
(3)以使他人受到某種名譽上的傷害為目的而提起的惡意訴訟。
二、惡意訴訟的規制措施
過去我國的民法和訴訟法中,惡意訴訟沒有得到明確的規制,導致司法實踐中不能有效遏制惡意訴訟,近年來惡意訴訟現象越來越嚴重。針對這一情況,中華人民共和國新修訂的《民事訴訟法》第112條和第113條規定:“當事人惡意串通,企圖通過訴訟或者媒介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人民法院應當駁回請求,依照情節輕重處以罰款或者拘留;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被執行人惡意串通,逃避訴訟、仲裁、調解等法律文書中規定的義務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情節輕重處以罰款和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新《民事訴訟法》規定了對惡意訴訟的處罰,使法院在發現惡意訴訟后,能夠對惡意訴訟當事人進行處罰和威懾。就此筆者再提出以下幾點建議,希望對惡意訴訟行為能有效的進行規制。
(一)落實誠實信用原則
營造誠信訴訟理念,要想從根源上防止惡意訴訟的發生,我們必須貫徹誠實信用原則。人民法院可以加大對工作的宣傳力度。他們可以在法庭檔案館設置誠信訴訟標語、警示標志、宣傳材料等。他們還可以舉報和披露惡意訴訟案件,以顯示警示作用。
(二)嚴把立案關,杜絕惡意訴訟案件
加強對立案庭人員的培訓,對一些常見的惡意訴訟案件進行剖析,強化惡意訴訟識別意識,嚴格遵守立案程序,對案件予以嚴格審查,尤其對一些經常出現惡意訴訟行為的案件要重復審查,對疑似案件從基本法律關系、事實和訴訟意圖的表述等方面進行綜合審查,不受理惡意訴訟案件的判決。
(三)審判過程中強化法官調解審查意識,不能因調失實
審判人員往往對調解案件缺乏必要的審查,對雙方當事人確認的事實缺少證據的審查,這就給了違法者留下了漏洞。因此,審判人員要強化惡意訴訟的識別意識和證據的嚴格審查意識,強化對證據的比對審查,不管是判決案件還是調解案件,對基本事實要查清楚,對當事人的證據嚴格審查,對缺少的必要證據必須要求當事人予以補充,不能因為是調解案件就忽視了案件的事實,缺少對調解協議的審查。
(四)加強處罰力度,提高違法成本
雖然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對惡意訴訟的懲罰進行了規定,但是,這一規定的處罰措施是寬泛的,不可操作。但是,現有的法律規定對惡意訴訟的處罰不夠。違法成本幾乎沒有,所以我們應該加大處罰力度。此外,雖然規定了刑事責任可以追究嚴重案件,但在我國刑法中沒有“惡意訴訟罪”。根據犯罪的合法性原則,我們在實踐中遭遇惡意訴訟,但不能依靠它,定罪,有效遏制惡意訴訟。因此,我們需要不斷完善法律。
(五)建立當事人信息查詢系統,完善檔案管理制度
現階段,各級法院很少建立起了當事人信息查詢系統,所有審結案件,只是將檔案存在檔案室,審執脫節可能就給當事人留下了空隙,當事人就可能利用惡意訴訟來規避執行。為此,法院應建立起當事人信息查詢系統,每一起案件的當事人錄入系統,可以將身份證號、銀行賬戶、判決結果等內容錄入該系統,以便在立案時方便審查,可以有效的避免規避執行的發生。有條件的話應在各級各地法院之間建立全國性的當事人信息查詢系統,以便各個法院之間能信息共享,杜絕惡意訴訟的發生。
三、惡意訴訟案件的危害
惡意訴訟案件數量不斷增加的趨勢,如果不能及時遏制住,會帶來一系列嚴重后果。首先,惡意訴訟可能損害他人的合法權益。行為人提起訴訟的目的是獲取某些非法利益,例如擁有他人的財產和侵犯他人的聲譽;其次,惡意程序浪費了寶貴的司法資源。國家的司法資源非常有限。對于每種情況,必須投入相應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惡意訴訟的存在是對法律程序的不尊重,浪費了寶貴的審判資源。同樣,惡意訴訟嚴重損害了司法權威。惡意訴訟的肇事者將司法權視為侵犯他人合法權益,實現非法目的的手段,嚴重危害司法機關的公信力,使人們對訴訟制度的合理性產生信任危機。并質疑訴訟程序。最后,惡意訴訟破壞了本質上脆弱的社會誠信機制,不利于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惡意訴訟往往造成新的矛盾和糾紛。當被侵權方面臨法院的有效判決時,很容易引發以暴力為特征的信件和訪問以及其他形式的私人救濟,從而加劇社會沖突,擾亂社會秩序。
四、結語
惡意訴訟案件數量的不斷攀升,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如果對此不能及時、有效的進行遏制,會給人民法院的工作和社會的穩定帶來嚴重后果。因此,我們必須認識到惡意訴訟的嚴重危害,并以嚴厲有效的措施對惡意訴訟宣戰,以維護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建權.惡意訴訟問題探析[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0(2):55-59.
[2]伍燕.民事惡意訴訟問題探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6.
[3]安偉娟.惡意訴訟問題研究[D].河北大學,2007.
作者簡介:
邵新功,北京威諾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