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艷
隨著社會經濟和科技的極速發展,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汽車擁有數量的大幅增加,危險駕駛案件頻繁發生,導致交通事故逐步增多。危險駕駛罪于2011年5月1日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八)》新增罪名,自實施以來,危險駕駛罪呈多發態勢,設立危險駕駛罪對于有效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和社會公共利益,消除社會恐慌心理,順應民眾平安出行的意愿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我院深入個案調查,剖析發案原因,歸納犯罪特征,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力爭達到有效遏制此類犯罪案件發生。
一、辦理危險駕駛案件的基本情況及案件特點分析
危險駕駛罪的辦理數量近兩年來逐漸增加,且各年呈上升趨勢。2016年至今共辦理危險案件114件114人,其中2016年辦理危險駕駛案件18件18人占總案件數的16% ,2017年辦理危險駕駛案件56件56人占總案件數的49%,2018年1-7月40件40人占總案件數的35%。危險駕駛罪案件的審結率最高,辦理的114件危險駕駛案件均適用簡易程序審理,平均審理天數為5天,結案率為100%,無一案件被告人上述。
1.危險駕駛案件特點分析
危險駕駛案主體身份呈現“五多”,既多為農民,多為中年,多為男性,多為無業,多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對所辦理的114件危險駕駛案的犯罪主體分析發現,犯罪主體大多為文化程度較低。年齡在30至50之間男性,農民、務工者和無職業者。
(1)從犯罪主體年齡來看, 20歲之間的有10人占總人數的9%,30歲之間的有31人占總人數的27%,40歲之間有36人占總人數的32%,50歲之間有34人占總人數的30%,60歲之間的有3人占總人數的3%,30歲至50歲的中年階段主體是危險駕駛案件的“主力軍”。
(2)文化程度:危險駕駛案的犯罪主體文化程度較低。從文化程度來看,犯罪主體中文盲程度為2人占總人數的2%,小學文化程度為22人占總人數的19%,初中文化程度為72人占總人數的63%,高中文化程度為8人占總人數的7%,專科10人占總人數的9%。可見犯罪主體文化程度較低,主要為小學文化和初中文化。
(3)職業特點:危險駕駛案的犯罪主體職業主要是農民、務工者和無職業者。職業為農民的共35人占總人數的31%,務工者為14人占總人數的12%,無業者49人占總人數的43%,個體工商戶10人占總人數的9%,有工作單位的4人占總人數的4%,村主任1人占總人數的1%,學生1人占總人數的1%。另有黨員3人,鄉鎮人大代表1人。
2.案發時間和地點相對集中
辦理的114件危險駕駛案中犯罪時間多為晚飯和午飯后。因晚飯飲酒后醉酒駕駛的65件,占案發總數的57%,午飯飲酒的22件,占案發總數的19%,因前晚飲酒次日早上查獲的27件,占案發總數的24%。案發地點絕大部分都發生在城區內,占案件總數76%。有24%是因酒后駕駛發生交通事故而案發。
3.被告人全部自愿認罪
危險駕駛案涉案人員一般被當場查獲,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因此全部自愿認罪,認罪率100%。
二、預防危險駕駛犯罪的對策及建議
為確保民眾平安出行,促進我旗社會和諧安定,打擊危險駕駛,應堅持教育與懲罰并重。
1.加強法律宣傳教育,特別是加大對農民群體的法律宣傳力度
通過聯系新聞媒體、發送宣傳資料、開辟宣傳欄、有關工作人員定期下鄉宣傳、學校講課等多途徑向公眾,特別是農民群體,大力宣傳相關交通法律法規,注重典型案例的宣傳警示作用,用活生生的案例去教育感染群眾,使他們切實體會到酒駕的危險和處理的嚴肅性。形成強有力的社會輿論宣傳氛圍,促使機動駕駛人員提升法制意識,自覺遵守開車不飲酒,飲酒不開車的原則,從而自覺抵制酒后駕車的行為。
2.嚴格執勤執法,強化安全行車管理
公安交警部門加大巡查酒駕力度,酒駕者一次漏網便會產生僥幸心理,多次漏網便會滿不在乎。因此公安機關應針對我市酒后駕駛高發的時間段、高發路段作為查處酒駕的重點時段,采取積極措施,始終保持對酒駕行為的零容忍,公安機關主動查獲的危險駕駛案件數量占全部案件的85%。努力壓縮醉駕行為滋生空間,使醉酒駕駛人員真正從心理上收到震懾,強化安全行車意識,自覺改正不良習慣。
3.強化商家告知提示義務
在酒店、餐館、公共停車場、酒吧及娛樂場所醒目的位置張貼溫馨提示或宣傳畫。同事在收銀臺結賬時,商家也應當友情提示飲酒者和醉酒者請勿駕駛車,不斷增強警示作用,最大限度打消飲酒者和醉酒者的僥幸心理。量身打造酒瓶,釀酒廠可在酒瓶處或紙質包裝上印刷提示,提示人們酒后請勿駕車,在體現人性化設計的同時進一步起提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