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利
(410006中共湖南省委黨校湖南 長沙)
摘 要:《工傷保險條例》第八條條款內容涉及工傷保險基金籌集所應遵循的財務制度以及工傷保險費率水平的確定和管理。在解讀條款內涵之際進一步探析其衍生意義,能使勞動者深刻理解工傷保險制度的價值取向及其運行機理,并對如何更加科學的完善工傷保險制度設計建言獻策,正視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切實保障勞動者權益。
關鍵詞:工傷保險條例;費率;基金管理
工傷是工業機械化大生產的必然產物,作為一種顯性的社會風險,需要配置有效的社會資源加以緩解和應對。現代法律制度體系建設在追求法的價值適用過程中不斷加強了人權保障的實質內容,工傷歸責原則逐漸突破“自己責任”和“過失責任”的局限演變到“替代責任”和“無過失責任”階段。如此,基于法理要義,社會風險共擔的保險機制被應用到了工傷保險制度的設計之中。
2004年施行的《工傷保險條例》是保障勞動者就業安全的專項法律法規,是社會保障法制建設事業中的領航之舉,不僅綜合闡明了立法的目的與意義,還具體規定了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工傷保險待遇等實務細則,完善了社會保險制度內容,豐富了社會保障體系結構,切實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促進社會生產安全。隨著時代的發展,為適應社會就業、勞動安全、事故風險等呈現出的新變化,《工傷保險條例》于2011年進行了修訂施行。本文將具體解析第八條條文內容:“工傷保險費根據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則,確定費率。國家根據不同行業的工傷風險程度確定行業的差別費率,并根據工傷保險費使用、工傷發生率等情況在每個行業內確定若干費率檔次。行業差別費率及行業內費率檔次由國務院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制定,報國務院批準后公布施行。統籌地區經辦機構根據用人單位工傷保險費使用、工傷發生率等情況,適用所屬行業內相應的費率檔次確定單位繳費費率”。通過對工傷保險基金和工傷保險費率這兩大核心內容的闡述,使勞動者知曉工傷保險制度在設計過程中的運作機理,真正踐行“風險共擔”的社會保險制度價值取向,推動工傷保險制度的覆蓋影響。同時,在現代生活生產方式對“體面勞動”的呼吁及國家“全民健康”的戰略指導下,進一釋放工傷保險制度功能,將會大大提高勞動者的安全性、獲得感,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路徑。
一、關于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則
基金是制度運行的物質基礎,社會保險制度遵循“大數法則”機理,基金收支平衡是最本質的制度訴求及財務約束。關于平衡又有短期平衡和長期平衡之分,其中追求短期平衡的財務模式為“現收現付制”,這是一種以某一時間段為考量周期,在這一評估周期內,當期的收入和支出實行動態調整機制保持基金平衡,不做結余累積。這種財務制度一方面有利于降低制度運行的初始成本,合理配置有限的社會資源,另一方面又能避免陷入因基金積累所衍生出對基金安全性維護及保值增值的現實困擾;而踐行長期平衡的財務模式則被稱之為“完全積累制”,該模式是以參保人為考量標的,實現的是參保人全生命周期內的收支平衡,既而產生基金的積累結余。巨大的基積累能增強制度抵御風險的效度和力度,也能在參保者之間產生自我激勵作用,強化了自我保障意識。如此,《工傷保險條例》“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則規定即說明我國工傷保險制度采取的是“現收現付”的財務模式,也就是說工傷保險基金的收入規模以工傷保險基金支出規模為依據,需要支出多少就相應的收取多少,在保障各項工傷保險待遇都能及時、足額、有效給付的基礎上不產生基金結余。當然,工傷保險基金的收入主要是通過企業繳費和國家補助的形式組成,雖然勞動者自身不需要承擔繳費責任,但這正是多方主體合理分擔社會保險費用的理念體現。那么,如何進一步確定工傷保險的費率水平就是在“現收現付”的財務模式約束下的細化設計問題。
“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財務原則在價值取向和制度效率方面的考量是先進的,用最有限的資源配置獲得社會福利的最大化,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面臨著一定的困難。因為在工傷保險制度支出中有短期、長期、定期和一次性支付等不同類型的支出項目內容,其特點不一、需求不同,再加上一些未知的突發變量因素,很難科學測算支出規模,“以支定收”的基礎不充分,且沒有適當的基金結余,也會使工傷保險制度應對工傷風險的能力削弱。若能適當程度的融入“部分積累”或“階段平衡”模式,勢必會在基金盈余或虧空方面有緩解調節作用,還能增強工傷保險制度的可持續性。
二、關于用人單位繳費費率水平的確定
用人單位是工傷保險制度的主要繳費主體,而基于是否要對用人單位所固有的工傷風險進行考量的差異出發,工傷保險費率有統一費率和差別費率兩種。其中統一費率就是參加工傷保險的各用人單位無論其所屬行業面臨的傷害風險程度,全部遵循統一的繳費費率核算;差別費率則是根據用人單位所屬行業固有的傷害風險程度以及本單位歷史工傷發生率等情況來確定工傷保險繳費水平,體現通過細致劃分的方式使保險費用公平負擔,也通過激勵的方式促使事故多的行業或單位改進生產條件、提高生產技術、搞好安全生產。
我國工傷保險將參保單位按照行業不同將其劃分為八個類別,分別按照用人單位職工工資總額0.2%、0.4%、0.7%、0.9%、1.1%、1.3%、1.6%、1.9%的水平來確定費率。同時,在行業差別費率的基礎上還增加了浮動費率的機制,即根據用人單位的工傷發生率和使用工傷保險基金的情況來確定浮動空間(以行業費率為基礎上浮兩檔、上浮一檔、不浮動、下浮一檔、下浮兩檔)。這種“經驗費率”能促使用人單位積極關注工傷預防和安全生產環境從而降低工傷發生率。但是這一制度要建立在詳細的事故統計的基礎上,操作繁瑣,管理成本大;費率浮動檔次少,降低費率的激勵作用甚微,企業在成本和利潤的權衡下容易出現逆向選擇。因此,條例應該拓寬費率的浮動檔次,把“若干檔次”明確的列出來并以此為據的規定相應的一些懲罰措施,實現以費率為手段的激勵作用。
三、關于費率的制定和管理部門
《工傷保險條例》將“行業差別費率及行業內費率檔次”規定由“由國務院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制定”,取消了原“由國務院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會同國務院財政部門、衛生行政部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制定”的規定,改變了“多龍治水”的管理格局,一個部門統一制定標準,有利于提高效率、整合資源,力克各部門相互推諉、扯皮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