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鈺
摘 要:法律擬制與法律推定的區別一直引起眾多爭議,大多數觀點都是從前后兩個事實的關系中來區別某個法條是法律擬制還是法律推定。但是筆者認為兩個事實的關系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揭示法律推定的本質,但是仍無法說明法律擬制的本質以及法律擬制與法律推定的實質區別。
關鍵詞:法律擬制;法律推論;區別
一、法律擬制前后兩個事實的本質聯系
法律擬制是指將原本與此不同的事實或行為按照此事實或行為的法律效果來評價,或者說將本來并非屬于此規定的行為也按照該規定處理。其目的在于將針對某一構成要件事實所作的規定適用于另一構成要件事實,從而賦予兩者相同的法律后果。即如果構成甲事實,那么就準用乙事實所具有的法律效果來評價甲事實。為了方便討論,筆者將前述甲事實稱之為待評價,乙事實稱之為準用效果事實。
理論通說認為法律擬制是將完全不同的且沒有必然聯系的甲事實看成乙事實,使之發生相同的法律效果,甚至是“將子虛烏有的事實強行認定,或將迥然相異的事實強行規定為相同,因而屬于立法上的虛構”。
但筆者認為,如果仔細研究法律中的法律擬制,就可以發現大多數的法律擬制中前后兩個事實之間具有普遍性的常態聯系,但也有部分不具有普遍性常態聯系。而在法律推定中前后兩個事實是要求具有普遍性的常態聯系的。所以有學者認為“法律推定與法律擬制之本質區別進行判斷,即判斷該條中的兩事實之間是否具有邏輯上的或然性常態聯系”顯然是片面的。不能以前后兩事實是否具有普遍常態聯系作為法律擬制與法律推定的本質區別。那么法律擬制與法律推定之間的本質區別在哪呢?那就是義務因素的加入,即當事人在前一事實中負有某種法定的或者依誠實信用而產生的義務,但當事人卻未履行或者違反了該義務,構成了待評價事實,而法律對當事人此種行為予以否定性甚至譴責性的評價,表現在直接規定適用后一事實的法律效果。
二、通過的法條具體分析
(一)前后兩個事實具有普遍性常態聯系的法律擬制
《民事訴訟法》第79條 受送達人或者他的同住成年家屬拒絕接收訴訟文書的,送達人應當邀請有關基層組織或者所在單位的代表到場,說明情況,在送達回證上記明拒收事由和日期,由送達人、見證人簽名或者蓋章,把訴訟文書留在受送達人的住所,即視為送達。
接收訴訟文書,配合法院訴訟程序正常進行,是當事人所負有的不得妨礙民事訴訟法定義務的應有之義,當事人或者同住的成年家屬拒絕接受訴訟文書首先就違反了這一義務。且在審判實踐中,經過一定的程序,將文書留置在送達人住所后,當事人往往會翻閱法律文書,達到實際送達的效果,所以說前后兩事實是具有普遍性的常態聯系。所以此法條是典型的法律擬制,當法院工作人員在完成法律規定的程序后,考慮到前后兩事實普遍聯系以及對當事人拒收訴訟文書行為的否定,法律擬制視為送達,不容當事人反駁。
《合同法》158條:當事人約定檢驗期間的,買受人應當在檢驗期間內將標的物的數量或者質量不符合約定的情形通知出賣人。買受人怠于通知的,視為標的物的數量或者質量符合約定。
在買賣合同中,尤其是在商事買賣合同中,買受人應當及時檢驗貨物,并在約定、法定或者合理的期限內將數量、質量不符合約定的情形通知出賣人是本法條前部分明確規定的義務,且在實踐中,如果在上述期間內沒有通知的話,常常是貨物的質量、數量符合約定的情況。作為一個經濟理性人不可能不積極的檢查自己的所買的貨物的,更不可能在貨物不符合約定的情況連通知這個既不費事也不費錢的事情都去不做。故此法條中前面的待評價事實于后面的準用效果事實存在著邏輯上的或然性常態聯系。并且有法定及時檢驗、通知義務的加入,立法者對當事人未履行義務的行為進行否定的評價,故不允許當事人再提供證據證明貨物不符合約定。所以此法條是典型的法律擬制。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五十四條:按份共有人以其共有財產中享有的份額設定抵押的,抵押有效。共同共有人以其共有財產設定抵押,未經其他共有人的同意,抵押無效。但是,其他共有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而未提出異議的視為同意,抵押有效。
相對于抵押權人而言,抵押物其他共有權人依據誠實信用原則負有保護債權人利益的一般性義務,當其知道某一共有人未經其同意而用共有物抵押時,保護債權人義務就使他負有向債權人明確表示不同意的義務。其卻沒有向債權人履行此義務。而依照常理,當其他共有人知道未經自己同意,共有物被抵押,如果不同意必然會提出異議,如果其未提出異議,債權人可以合理的認為其同意,也就是說前后兩個事實之間具有普遍的常態聯系。那么為了保護債權人,法律固然要對其他共有人沒有履行義務的行為進行否定性評價,所以當符合前面待評價事實時,就直接適用準用效果事實即“同意”的法律效果,不允許其他共有人在符合“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而未提出異議”情況下,再向債權人提供證據證明其不同意,主張抵押無效。
(二)前后兩個事實不具有普遍聯系的法律擬制
《合同法》第45條規定:“當事人為自己的利益不正當地阻止條件成就的,視為條件已成就;不正當地促成條件成就的,視為條件不成就。”
此法條屬于待評價事實與準用效果事實不存在普遍性常態聯系的法律擬制。因為依照經驗,當事人為自己的利益不正當地阻止條件成就并不意味著在無人為干擾的情況下條件就會成就,兩者不存在普遍常態聯系,因果關系上前者也不會導致后者產生,邏輯也不能從前者推出后者,所以不是法律推定。但是顯然當事人違反了某種義務,即不得對約定條件加以人為的改變。這種義務雖未在法條中明確規定,但是根據此種合同的性質以及誠實信用原則當事人應當負有這種義務。“視為條件不成就”表達了立法者對當事人違反這種義務的強烈的否定,所以不允許當事人在實施不正當的阻止條件成就的行為后,又通過證明即使自己不實施上述行為,條件也不會成就,而不適用上述法律。
三、法律擬制的司法適用的微觀過程,與法律推定的不同
在司法實踐中,法官對法律擬制適用的微觀過程也可側面反映出法律擬制的本質,在學界中,法律擬制的適用的微觀過程的往往表述為“明知為A視其為B”,而筆者認為對法律擬制適用的微觀過程可以進一步表述為:當證明為A時,直接適用規制B的法律效果。法官不必要考慮B事實是否存在,所以當事人也無法通過否定B事實來主張不適用B的法律效果。這就是理論界所說的法律擬制不容推翻的理論本質所在。
參考文獻:
[1]江偉.證據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126.
[2]張海燕.“推定”與“視為”之語詞解讀[J].法制與社會發展,2012年第3期,115頁.
[3]何家弘,劉品新.證據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