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惠春
摘 要:以家庭為單位得到的青苗等補償款應認定為家庭共同財產,家庭成員作為被執行人,未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金錢債務時,法院可對家庭成員名下的共有財產進行查封并扣劃。被執行人對扣劃行為的異議,應按民事法第二百二十五條規定作程序性審查,對扣劃行為中的瑕疵,法院不應主動審查。可以案外告知應由家庭戶其他成員適用民訴法第二百二十七條規定,提起針對執行標的的執行異議。
關鍵詞:瑕疵審查;故意傷害案;研究
一、案情介紹
異議人(被執行人):何某
申請執行人:何某洋、何某友
在S縣人民法院執行申請執行人何某洋、何某友與被執行人何某故意傷害賠償糾紛一案中,異議人何某對法院扣劃其征地補償款不服,提出書面異議。法院受理后,于2017年1月3日作出(2016)浙1022執異X號執行裁定書,以執行案件已執結,異議未在規定的案件執行完畢之前提出為由,裁定駁回異議人何某的異議。何某不服,向T市法院申請復議,T市法院于裁定撤銷(2016)浙1022執異X號執行裁定,指令S縣人民法院對何某的異議進行審查。
異議人何某稱,(2012)臺三刑初字第Y號案件中,承擔賠償責任的是異議人,不是異議人的家庭成員,S縣人民法院在執行過程中所凍結并扣劃的款項系其家庭戶所有成員的征地補償款,且系異議人的保障性收入,不具有可執行性。故對S縣人民法院凍結并扣劃征地補償款的執行行為提出異議,申請執行人何某洋、何金多稱,異議人承包自留地和土地時家庭成員是3個人(父母和異議人),3個共得到補償款36萬多元,除S縣人民法院扣劃的112000元外,其母親已領取了15萬多元,且可領取每月1700多元的生活費,生活不成問題。
S縣人民法院經審理查明:
S縣P村在第二輪土地承包中,異議何某和其父親何金省、母親張仙花作為同一戶得到集體土地承包權。沿海高速公路浦壩港段在建設過程中,征用了P村的部分土地及林地、山地。P村在發放相關青苗、林木等補償款時,根據每戶被征用土地情況及征用面積,以戶的名義發放,并將補償款發放在張仙花名下,張仙花名下共得到補償款150601元。
S縣人民法院于2013年12月30日立案執行何某洋、何某友與被執行人何某故意傷害賠償糾紛一案。2016年1月25日,S縣人民法院發現何某在P村有土地征用補償款后作出(2014)臺三執民字第79-1號執行裁定,裁定扣留被執行人何某所有的S縣浦壩港P村土地征用補償款收入116521.5元,并于2016年8月12日作出(2014)臺三執民字第Z號裁定,裁定扣劃S縣浦壩港P村民委員會以S縣浦壩港P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名義在S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的存款113000元(該款系被執行人何某所有的土地征用補償款)。
二、案情審判
S縣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對被執行人與其他人共有的財產,人民法院可以查封、扣押、凍結。本案中發放在張仙花戶名下的青苗、林木等補償款共150601元,系按戶發放,應認定是張仙花戶中家庭成員共有,何某是該戶家庭成員之一,對此具有財產共有權。青苗、林木等補償款系在土地經營中相關損失的補償,應具有可執行性。何某作為本案的被執行人,本院對張仙花名下與其共有財產采取執行措施的行為符合法律規定,異議人何某要求解除凍結、扣劃的異議申請,缺乏法律依據,應予以駁回。綜上,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民事執行中查封、扣押、凍結財產的規定》第十四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四條、第二百二十五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辦理執行異議和復議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七條第一項之規定,裁定駁回異議人何某的異議。
一審裁定后,當事人均未提起復議。
三、案情評析
本案執行中的扣劃行為明顯存在瑕疵,將家庭成員中除被執行人之外家庭成員的共有財產一并予以扣劃用于償付被執行人應履行的金錢債務。法院是否應主動審查執行中的瑕疵?
案件如何審理,存在不同看法:
第一種觀點:執行案件和異議案件是相關的,異議案件審查應考慮執行案件的情況。且被執行人也主張補償款是家庭戶共有。執行實施中未對家庭成員的份額作出區分,扣劃近四分之三補償款用于執行款的執行行為明顯存在瑕疵,有錯就應當糾正,異議審查中應對家庭成員的各具體數額作出認定,再由執行實施人員對先前的瑕疵執行作更正。
第二種觀點:本案執行中扣劃了所有家庭成員的近四分之三補償款的行為確有不當。但法律規定對被執行人與他人共有財產可以查封、扣押和凍結,故扣留張仙花名下的補償款的行為并無不當。如果扣留和扣劃的財產中有案外人的份額,案外人可對執行標的提起異議,并主張自己應占有的份額。本案中異議人認為法院的查封和扣劃行為無法律依據,并僅對補償款的是否可具有執行性提出異議,系對執行行為的提出異議,并不涉及補償款的份額,且異議人作為被執行人,其無權對他人在執行標的中的權屬份額提出主張,法院不應主動審查查封或扣劃款中各共有人的份額問題,只能審查執行行為是否符合法律規定。對其扣劃款的份額瑕疵,應由張仙花等可能享有共有權的案外人提出異議。在他們未提起異議之前,法院不應主動審查。
筆者同意第二種觀點,理由如下:
(1)從法律上分析,法院受理和處理案件的原則是不告不理,具有被動性,應針對當事人的主張進行審理并作出裁決。在異議案件中也對兩種異議情形作出明顯區分,適用不同的法律條文(民訴法第二百二十五條和第二百二十七條),有不同的審查程序和救濟途徑。
(2)從情理上分析,當事人對自己的權益有自由的處分權,法院不應主動審查加以區分。本案中,雖然執行標的中有案外人的份額,但案外人系被執行人的家庭成員,其不主動主張自己的共有權屬,法院不應對此作審查。
(3)從社會效果分析,因家庭成員認可以共有財產償還被執行人的債務,該執行實施案件得以執行完畢。如果法院主動對其母親或其他可能共有人的份額進行審查,執行案件中須進行返還,執行案件有可能不能執結,甚至可能發生執行回轉,不僅增加了訴訟和執行的司法成本,還損害了申請執行人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