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故意毀壞財物罪是指行為人故意毀滅或者損壞公私財物的行為,該行為通常是由某種現實原因造成的,行為人可能是出于對財物所有人的打擊報復或嫉妒心理,或其他類似有針對性的心理態度而實施的犯罪行為。尋釁滋事罪則是指行為人為了滿足耍威風、無事生非等不正常的精神刺激或其他不健康的心理需要而實施的流氓行為。由于尋釁滋事罪中包含著“任意損毀、占用公私財物”的行為方式,與故意毀壞財物罪之間存在交集,因此應當結合特定情形,分析行為人的主觀故意和內心想法,來探究犯罪行為所侵害的客體對象。
關鍵詞:故意沖撞;隨意性;尋釁滋事
一、基本案情
2015年3月5日,犯罪嫌疑人許某駕駛轎車前往荔城交警大隊處理交通事故,并將該車停放在駕管辦公大廳門口。當許某進入駕管辦公大廳辦理相關手續時,被工作人員要求先行規范停放車輛。爾后許某以工作人員故意刁難自己為由,故意連續駕駛車輛將駕管辦公大廳門口的宣傳牌和玻璃門撞毀。經莆田市荔城區價格認證中心價格認證,被撞毀的三塊鐵質宣傳牌和兩扇玻璃門損失共計人民幣2985元。
二、意見分歧
本案中對許某行為的定性存在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許某故意駕車撞毀交警大隊宣傳牌和玻璃門是覺得交警大隊的工作人員故意刁難而泄憤,應當認為其沖撞行為是具有目的性和針對性,并非無事生非,不屬于尋釁滋事罪中所指的“任意性”,應當以故意毀壞財物罪追究刑事責任,但因未達到該罪的追訴標準,故不構成犯罪。第二種觀點認為許某的故意沖撞行為屬于臨時起意,是以小事為借口、起哄鬧事,伺機擴大事態的發展,其所實施的連續沖撞行為,不僅損毀交警大隊的財物,達到情節嚴重的標準,而且還造成公共場所秩序嚴重混亂,符合尋釁滋事罪的主客觀構成要件。
三、法律評析
筆者同意第二種觀點,許某的行為應構成尋釁滋事罪。
在司法實踐中,往往由于尋釁滋事罪和故意毀壞財物罪在案情方面相似,導致二者經常出現模糊或交叉,爭議較大。要正確定性本案,首先應全面掌握故意毀壞財物罪和尋釁滋事罪的主要特征。故意毀壞財物罪是指行為人故意毀滅或者損壞公私財物的行為。故意毀壞財物中的犯罪行為通常是由某種現實原因造成的,行為人可能是出于對財物所有人的打擊報復或嫉妒心理,或其他類似有針對性的心理態度而實施的犯罪行為。尋釁滋事罪則是指行為人為了滿足耍威風、無事生非等不正常的精神刺激或其他不健康的心理需要而實施的流氓行為。該罪包括以下四類客觀行為:①隨意毆打他人,情節惡劣的;②追逐、攔截、辱罵他人,情節惡劣的;③強拿硬要或者任意損毀、占用公私財物,情節嚴重的;④在公共場所起哄鬧事,造成公共場所秩序嚴重混亂的行為。由于尋釁滋事罪中包含著“任意損毀、占用公私財物”的行為方式,因此兩罪之間存在許多相似之處,交集頗多。筆者認為應當結合特定情形,分析行為人的主觀故意和內心想法,來探究犯罪行為所侵害的客體對象:
(一)主觀故意方面
故意毀壞財物罪在主觀上必須是有強烈的毀財故意,結果必須是使公私財物達到一定損失的結果發生。行為人所針對的對象必須是財產的所有權,所要達到的目的必然是財物的毀壞。而尋釁滋事罪是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破壞社會秩序的危害結果,而通過損毀財物等手段實施,并積極希望該結果發生,其所實施的行為往往帶有隨意性和挑釁感。
(二)客體對象方面
故意毀壞財物罪所侵害的客體是單一客體,僅為公私財產的使用權或所有權。而尋釁滋事罪所侵害的客體對象既包含公私財產的使用權或所有權,還包括了公共場所秩序與非公共場所人們遵守生活規則所形成的秩序。也就是說,無論是在公共場所還是私人場所,只要行為人實施的行為達到足以使正常人的日常生活處于不安狀態時,尋釁滋事的危害結果已然形成。
就本案而言,犯罪嫌疑人許某在駕車處理交通事故而將車停放在駕管辦公大廳門口,在被工作人員要求規范停車時卻心生不滿,故意連續駕車將駕管辦公大廳門口的宣傳牌和玻璃門撞毀,從表面上看許某的行為完全符合故意毀壞財物罪的主客觀構成要件。但筆者提請大家注意,我們在考量案件定性時不能單純以行為造成的結果作為判斷依據,必須全面考慮其他要素。結合許某本人的供述我們不難發現,許某之所以駕車沖撞交管部門是因為他覺得交警大隊辦事沒有態度,雖然其實施沖撞行為的對象具有目的性和針對性,但是該行為的發生完全屬于臨時起意,而且具有煽動性、蔓延性和擴展性。因為許某實施了連續沖撞交管部門的行為,不僅損毀交警大隊的財物,還導致駕管辦公大廳內的工作人員紛紛逃離,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恐慌,而且引起周邊群眾的圍觀,致使公共場所的多人不能正常從事活動。由此可見,許某主觀上具有發泄不滿的故意,明顯是以點概面,夸大事情的嚴重性,客觀上藐視國法,實施了駕車連續沖撞交管部門的行為,不僅造成交警大隊財產損毀人民幣2985元的嚴重后果,而且還造成了公共場所秩序的嚴重混亂,符合尋釁滋事罪的主客觀構成要件。
參考文獻:
[1]賀琦.淺析尋釁滋事罪和故意毀壞財物罪的區別[J],法制與社會,2013(25)。
[2]孫中杰,楊偉.兩方面區分尋釁滋事罪與故意毀壞財物罪[N],檢察日報,2017-08-28(003)。
[3]朱彤.淺析毀財型尋釁滋事罪與故意毀壞財物罪的區分[N],江蘇法制報,2017-01-16(00C)。
[4]殷慧喬.任意損毀型尋釁滋事罪司法認定研究[D],鄭州大學,2016。
[5]陳宇.尋釁滋事與故意毀壞財物競合時的判定[N],江蘇經濟報,2014-03-26(B03)。
作者簡介:
吳舟(1988.3~ ),男,漢族,福建莆田人,大學本科,二級檢察官,研究方向: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