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雅 王藝霖
摘 要:出資是指公司股東在公司設立或者增加資本時,為取得股份或股權,根據協議的約定以及法律和章程的規定向公司交付財產的法律行為。實踐中,尤其是2013年《公司法》關于認繳出資責任制確立之后,股東之間或者股東與公司之間就出資問題引發的爭議很多。實際上認繳出資并不必然取得股東資格,如果股東未履行出資或者出資存在瑕疵,除了要承擔補足出資的法律義務,還會面臨股東權利被限制的尷尬,更有甚者,還會被公司除名。本文從出資開始展開論述,闡述了出資及股東資格之間的關系及實踐中存在爭議的法律問題,著重探討分期認繳出資體制下的出資形式、未出資或者瑕疵出資、隱名出資等情況,以及在存在法律規定情形下股東被除名的法律風險,并從法理分析、操作思路、證據準備、司法實踐等方面出發,對于如何防范因股東出資給公司帶來的風險提出了法律建議。
關鍵詞:出資;股東資格;隱名股東;公司除名;章程規定
由于否定股東地位說在理論和司法實踐中的廣泛影響,持否定股東地位說的學者認為,股東身份或資格是出資的法律后果,沒有出資自然無所謂股東資格可言。尚且不論該觀點的是與非,但就出資而言,確實是股東最重要的義務。鑒于司法實踐中出資及股東資格之類糾紛越來越多,筆者認為很有必要對各種出資情況的股東資格進行認真的分析,然后提醒大家,出資并不必然能夠取得股東資格,實際出資的隱名股東也并非一定就能成為法律意義上的股東,即便是已經取得股東身份,也有可能由于出資不實而被解除股東資格。
一、合法的非貨幣出資才能取得股東資格
根據公司法27條的規定,股東出資可以用貨幣出資,也可以用非貨幣財產出資,貨幣出資沒有太大的問題,但非貨幣出資就要受到法律的限制,但無論用什么樣的非貨幣出資,都應當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可以用貨幣評估作價,二是可以依法轉讓。但實踐中,雙方出資合作,往往是看重一方的人脈、背景、經驗、資源等等,而且不可忽視的是,這些資源可能對于整個合作項目起到關鍵性的作用。那么,我們要研究的是,在保證出資合法的前提下,如何才能在股權結構中體現出提供資源一方的應得的利益呢?其實在實踐中很多公司設立都存在這樣的問題。我們提供三種可供參考的思路。
思路一:根據公司法對于出資方式的相關規定,首先,將一方非貨幣出資修改為雙方均以貨幣出資,解決了某些非貨幣出資難以評估的問題,在形式上滿足了公司法的要求。然后,由貨幣出資方代替非貨幣出資方出資,貨幣出資方履行全部的出資義務。最后,在股權結構上體現非貨幣出資一方的貢獻,但在合作協議中明確對非貨幣出資一方對要求。
思路二:根據司法實踐中已經確定的案例①“有限公司股東可以約定股東的持股比例與出資比例不一致”的裁判觀點。再根據《公司法》第34條和第42條第規定,有限公司的股東可以對股權如何行使作出約定,從而不按照出資比例行使股權。進一步可以確認,其一分紅權可以不按照實際出資比例行使,其二表決權可以不按照出資比例行使。在這樣的法律規定下,非貨幣出資方參與公司管理和參與分紅無疑都是可以約定和設計的。
思路三:根據合作雙方的具體情況,先由一方出資設立一家公司,如貨幣出資方設立,則在設立后將部分股權以零對價或者超低價格轉讓給非貨幣出資方;如非貨幣出資方設立,約定分期繳納出資,然后由非貨幣出資方高價轉讓股權給貨幣出資方,再將股權轉讓所得價款向公司實繳。
雖然,《公司法》對股東的出資問題有詳盡的規定,這些規定核心的目的君在保證公司的資本充足,但從有限公司意思自治的原則出發,再考慮到以上的思路并不會對公司造成實質的影響,也沒有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因此,筆者認為在司法實踐中可以參考使用。
二、隱名股東成為實質股東的法律問題
出資是認定股東資格的基本條件,但是實際出資并非認定隱名出資人股東資格的唯一要件。對此,最高院在具體案例中已經做出了相應的判決。②
首先,從立法上來看,《公司法》第25條、第31條及32條都強調股東資格確認的形式要件,要求進行工商登記,這表明法律旨在堅持商事外觀主義,保護交易安全,但隱名股東則不滿足這些條件。另外,根據2013年《公司法》確認了認繳出資制度,實際上是將實際出資與股東資格進行了分離,股東只要認繳出資就可以取得股東資格,這樣的法律規定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實際出資并非獲得股東資格的唯一條件。
其次,從法理上來看,股東資格認定需要滿足實質要件和形式要件。實質要件當然是指的實際出資或者認繳出資,形式要件是指工商登記并記載于章程和股東名冊等法律文件中,這些文件意味著已經公示,未經公示不能取得股東身份。從這個角度來說,隱名股東其實并非法律意義上的股東,所謂隱名股東其實只是基于其和顯明股東之間的約定,基于合同的履行而在后取得的股東資格。這種情況下,即便已經實際出資,如果沒有其他的證據支持,隱名股東也很難得到真正法律意義上的股東資格。
最后,從證據角度來說,公司章程因其兼有實質要件和形式要件的雙重特質,對外證明已經公示,對內可以證明股東之間的意思表示,因此,從證明股東身份的角度來看,章程的法律效力無疑是最高的。至于工商登記、股東名冊及出資證明書等其他證明,證明效力相比就低了很多。當然了,這并不排除各類證據相互印證,也可以證明股東資格。
在司法實踐中,對于隱名股東的資格確認問題,應當區分內部關系和外部關系。
股東與公司之間內部關系上,股東可以依據股東名冊的記載向公司主張權利,公司也可依據股東名冊來識別股東,同時向記載于股東名冊的人履行通知召開股東會議或者分配利潤等義務。如果沒有股東名冊,則以股東之間簽訂的合作協議或者股東會決議為界定股東的依據。但是,由于合同具有的相對性,實際出資人與顯名股東之間有關出資的約定,僅在簽訂協議的主體間有效,一般不能對抗公司。股東與公司之外的第三人之間的外部關系上,應當堅持登記主義原則,即使由于某種正當的原因導致公司登記機關的登記信息與實際權利狀況不符,也應該優先保護善意第三人合理信賴而作出的行為效力。
那么,隱名股東要求確認股東身份,需要滿足哪些條件呢?
首先,隱名投資行為不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
其次,隱名股東成為真實股東最基本的條件時要實際出資,并有實際成為股東的真實意思表示。
還有,即便有了內容詳盡的代持股協議還不夠,基于有限公司的人合性要求,還必須要將隱名股東的身份向其他股東公開并經過其他股東的書面同意。
這里要強調的是,隱名股東確認股東身份最重要的證據是要簽訂完善的股權代持協議,協議中至少應該明確隱名股東已經出資、隱名股東對公司實際享有的權利、隱名股東在條件成就時有權將股權轉移至自己名下、顯明股東應承諾所有的股東收益均交給隱名股東以及顯明股東在代為行使股東權利的時候應得到隱名股東的授權。
綜上,從控制權的角度來講,代持股關系其實是一種弱控制關系,其法律關系應該是可以解除的委托投資合同關系③,因此筆者認為,隱名股東并不是真正法律意義上的股東,也不能直接取得股東資格。
三、瑕疵出資股東的股東資格問題
近年來在司法實踐中,瑕疵出資股東的股東資格得以肯定,但是瑕疵出資股東的股權是否應該完整?對此問題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觀點是瑕疵出資股東應具有完整的股權,持此觀點者認為,既然瑕疵出資股東并不因瑕疵出資而喪失股東資格,其也就當然具有完整的股東權利;第二種觀點是瑕疵出資股東雖然具有股東資格,但是對其股東權利應予以限制。
目前,第二種觀點普遍得到認可,④由于第一種觀點沒有分清股東資格與股東權利的區別。股東資格是股東獲得股權的形式要件,具有公示意義,如果投資人不具有股東資格則談不上其股權問題。而股東完成出資義務是股東獲得股權的實質要件,因為出資是投資人獲得股權的對價。股東的表決權取決于股東持有的股份的多少,紅利分配權一般都要取決于股東實繳出資比例。股東作為公司的所有者,是公司利益的最終享有者,股東瑕疵出資如果享有與完成出資義務股東同樣的權利,這將是對完成出資義務股東權益的侵犯,雖然公司法規定了瑕疵出資股東對足額出資股東的違約責任,但并不能完全彌補足額出資股東的損失。所以說瑕疵出資股東并不一定擁有完整的股東權,而需要對其限制。
《最高院關于適用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第16條規定,股東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或者抽逃出資,公司根據章程或者股東會決議對其利潤分配請求權、新股優先認購權、剩余財產分配權等股東權利作出相應合理限制,該股東請求認定該限制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四、分期繳納出資體制下的股東資格問題
堅持以出資取得股東資格,實際上是嚴格法定資本制下的產物。在嚴格法定資本制下,立法者要求股東向公司出資的目的在于確保公司資本的確定真實,從而盡可能地維護交易安全。但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公司資本并不能對交易安全的維護起到決定作用,同時嚴格堅持“出資取得股東資格”的原則,反而會帶來極大的不便。⑤因此在2013年的時候,新的《公司法》正式確立了注冊資本認繳登記制度,不再限制公司設立時股東對出資比例和出資金額。在這樣的法律規定下,如果認定股東在完全繳納出資之前,不能取得股東資格,這顯然是不合法理的。
但是,分期繳納出資下,新的法律問題也隨之出現,比如未到出資期限的股東是否屬于前面提到的未履行出資義務的股東呢?再比如,如公司沒有能力支付到期債務,債權人是否可以請求尚未到出資期限的股東提前履行出資義務呢?
關于第一個問題:從法律意義上來說,既然法律上對于認繳資本制已經明確認可,那未到出資期限不出資就應該沒有違反法律之規定,而未履行出資義務的前提當然應該是負有法定的或者約定的出資義務。前一個未出資是法律允許,后一個未出資違反法律或者約定,那就明顯不是同一個概念了。
關于第二個問題:股東之間關于出資的約定是內部約定,章程關于出資期限的規定也僅是股東之間或者股東和公司對于法定出資義務所做出的具體安排,并非債權人給予的寬容,因此不能對抗債權人。據此,筆者認為在公司沒有能力支付到期債務,債權人當然可以請求約定出資期限未到的股東提前履行出資義務,并承擔對債權人的補充賠償責任。
五、股東被除名從而取消股東資格的法律問題
我國《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第17條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未履行出資義務或者抽逃全部出資,經公司催告繳納或者返還,其在合理的期間內仍未繳納或者返還出資,公司以股東會決議解除該股東的股東資格,該股東請求確認該解除行為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當然了,如果要利用該條司法解釋規定,必須要滿足幾個條件,一是股東有未出資或者抽逃全部出資的事實,二是公司對其進行了催告三是該股東未在合理期限內繳納或返還出資,四是股東會決議解除。那么,關于這個規定,下面兩個問題就非常值得我們探討:
關于該股東的股東會表決權是否應當被限制的問題。筆者認為,股東會討論未履行出資義務或者抽逃全部出資的股東是否應該被除名的問題時,未履行出資義務或者抽逃全部出資的問題股東不享有有效的表決權。首先,從法理來分析,股東除名權是公司為消除不履行義務或者侵害公司利益股東對公司或者其他股東產生不利影響而享有的一種法定權能,并不應該以被除名股東的意思為前提。其次,從事實上來說,如果不限制此問題股東的權利,則極可能出現在股東會除名決議作出時,被除名的問題股東會操縱表決權。還有,從公平原則角度來看,假設不限制問題股東的表決權,允許被除名股東對自身除名事項作出表決,必然會造成事實上的不公正。
關于股東被除名的法定事由?!豆痉ㄋ痉ń忉屓穼⒐蓶|除名的條件限定為未履行出資和抽逃全部出資兩種情形,卻并未將其他的違法行為,比如出資不足、虛假出資,抽逃部分出資等其他出資瑕疵問題列入其中。分析其中的原因,其一必然是因為其他的出資瑕疵問題違法程度輕微,不適合利用如此嚴酷的手段來處罰。其二則是擔心股東除名會被濫用,如設計不當,大股東會利用該工具來排擠小股東,筆者認為,保護小股東利益才應該是該制度如此制定的主要原因。
需要我們注意到是,正是因為法律并未將其他輕微出資瑕疵的股東列入股東除名事由,必然會導致規避除名制度,因為從理論上來說,認繳100萬的股東只要出資到位1元錢,就并非未履行全部出資。
六、結語
公司股東出資和股東資格是我國目前公司中普遍存在爭議較多的問題。出資問題將導致公司賬面資產與實際資產不符,增加與之發生交易關系的市場主體的風險,并在界定股東身份、權利時產生困難。在法律層面,雖然《公司法》及《公司法司法解釋三》都對出資問題做了規定和解釋,但法律不可能事無巨細,在法律沒有規定或者規定不明確的時候,各地法院往往會做出不同的裁判,這樣情況,就需要我們法律工作者進一步研究和分析,從現有法律規定和司法裁判中提煉出合情合理合法的觀點,推動法律的完善及法治社會的發展。
注釋:
①深圳市啟迪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與鄭州國華投資有限公司,開封市豫信企業管理咨詢郵箱公司,珠海科美教育投資有限公司股權確認糾紛案,最高院(2011)民提字第6號。
②博智資本基金公司與鴻元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其它合同糾紛二審民事判決書,最高人民法院(2013)民四終字第20號。
③崔建遠.合同法[M].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250-51頁.
④上海萬舜國際貿易有限公司、宋某詳與杭州豪旭貿易有限公司公司決議效力確認糾紛二審民事判決書,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呀(2014)瀘二中民四(商)終字第1261號。
⑤李建偉.認繳制下股東出資責任加速到期研究[J].人民司法,2015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