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丙祥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家庭矛盾問題也日漸突出,在過去的時代人們對家庭暴力這個詞非常陌生,受落后的觀念影響對家庭暴力甚至沒有什么認知。而時代的進步使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面對家庭暴力不可以再逆來順受,出現了一些以暴制暴的案件,家庭暴力越來越像一顆定時炸彈,在這種情況下,給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提供有效的救濟十分重要,但是目前的家庭暴力民法規制體系不能對受害者的權益進行有效的保護還有待完善。
關鍵詞:家庭暴力;民法規制;完善
一、家庭暴力及相關問題概述
由于經過了漫長的封建時期,女性占有生產資料和受教育的權利被剝奪,使得女性為了生存不得不依附于男性,女性在家庭內部一直處于弱勢地位。另外在我國傳統思想中,子女尤其是未成年子女沒有獨立人格,如果子女的想法、做法不能滿足父母的期待,就會受到名為教育實則家庭暴力的管教。長期以來,家庭成員內部的暴力都被當做“家務事”、“私事”,既不應該向外宣揚,也容不得外界插手。即使有人對身邊的家庭暴力事件知情,最多也只是口頭勸解,大多不愿意查收別人家的事情自找麻煩,在很多人的觀念中,家庭暴力對社會沒有影響,也沒有認為家庭暴力應當受到公權力干預的概念。堅挺暴力的受害者到最后往往也就只能提起離婚訴訟來解決問題,但是這并不是唯一的解決途徑。
目前普遍認可的家庭暴力,包括身體暴力、性暴力、精神暴力和經濟控制四種。其中身體暴力是最普遍的家庭暴力,總的來說家庭暴力的本質,多數離不開“暴力”、“傷害”等,但隨著現實狀況的迅猛發展,家庭暴力的手段和內容越來越多樣。家庭暴力的危害更是不言而喻,最常見的危害之一就是破壞婚姻家庭關系。在家庭中頻發暴力,必定會是夫妻雙方漸行漸遠并最終導致家庭破裂,并且也嚴重影響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孩子長期處于家庭暴力的氛圍下,容易敏感、膽小、自私,更極端的也會性情暴戾,傾向于用暴力來解決問題,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進一步說也會繼發都影響到社會秩序的穩定,收到家庭暴力的人有相當一部分采取了以暴制暴的手段,而長期處家暴環境下身心發展不健康的兒童在進入社會以后往往也容易成為施暴者,這樣一來就嚴重影響了社會的穩定。實踐中普遍存在的家庭暴力行為通常情節較輕,很少達到刑事犯罪的程度,而且多數人處于維系婚姻的想法也放棄去追究施暴者的刑事責任,因此受害者使用民事救濟途徑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是更好的選擇。
二、我國家庭暴力的民法規制現狀
目前我國關于反家庭暴力的諸多法律規定,以反家庭暴力法和婚姻法為主,同時包括民事、刑事等領域的救濟,其中首屆暴力案件的特殊性影響,取證困難而且難以達到認定標準,因此刑事救濟能發揮的作用相對較少。在2015年12月27號,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反家庭暴力法》,這是我國首部關于家暴的專門立法,是我國在保護人權上的法制進步,但是不可否認由于處于起步階段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亟待完善。
第一,《反家庭暴力法》并未將家庭暴力和普通暴力明確的區分開來,但是現實中家庭暴里除了被大眾所關注的身體傷害意外,也對受害者產生了極大的精神傷害,該法中雖然對上海的種類進行了區分但是并沒有給出相應的懲罰結果,既然將家庭暴力拿出來單獨立法就說明家庭暴力是具有它本身的特殊性的,在保護措施和處理上如果和一般暴力沒有差別,也就失去了單獨立法的意義。第二,我國《反家庭暴力法》并沒有將性暴力作為家庭暴力的表現形式,作為一種暴力行為他理應被納入家庭暴力的范圍,更何況性生活其實并非夫妻之間必須履行的基本義務,如果不將其納入家庭暴力的范圍在本質上造成了夫妻雙方性權利的不平等,而且在刑法中,雖然正常婚姻關系下的一方強制性性行為不構成犯罪,但是在某些非正常婚姻轉臺喜愛的強制性行為仍然構成婚內強奸。第三,對于家庭暴力的處罰力度較輕,存在執行不足的問題。在《反家庭暴力法》中對于申請人身保護令的法律責任根據是否構成犯罪分成兩種,只有構成犯罪的才會追究刑事責任,在實際生活中即使有嚴重家暴行為的情況,有事也只以虐待罪論處。任何一項法律法規頒布下來后,都需要的到很好的貫徹執行才能發揮它最大的效用。在《反家庭暴力法》中有明確規定由法院負責人來執行人身安全保護令。但是在司法實踐中,法官有大量的案件需要審理,僅僅靠法院來執行保護令明顯不夠,并且即使由法院來送達保護令,也常常遇到很大的阻力,遭到施暴者的百般反抗和胡攪蠻纏,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世界各國的實踐中,反家暴的執行主力主要是警察。但是我國的基層派出所很少有專門設置處理家庭暴力案件的科室和人員,而且由于家庭暴力和普通暴力的不同,取證更加困難,在處理問題是需要更加細心,最好是能有心理輔導相關知識的警員,但是目前大多數都沒有經過相關方面的專業培訓,因此在處理事的方法和其他類型的糾紛沒有差異,很難準確抓住問題的核心從而順利的解決矛盾。歸根到底家庭暴力是個復雜的問題,逼近危害家庭內部的和諧,同時也對社會的和諧和穩定產生影響,設計的方面較廣,因此僅靠單一得力量很難有效的解決問題,反家庭暴力的民事立法機制的建設任重道遠。
三、小結
家庭是社會中最基本的組成部分,每一個家庭的健康發展是整個社會和諧發展的基礎。《反家庭暴力法》出臺后,反家庭暴力工作有了法律基礎。民事保護令制度的出現也也對家庭暴力進行了事先預防,彌補了傳統救濟手段的一些不足之處,但是由于長期以來傳統觀念的影響,并且我國此前對于反家庭暴力方面的工作缺乏經驗和法律基礎。但是目前為止,我國對于預防和阻止家暴的工作仍然在向前推進,相信在結合我國基本國情和社會現狀的前提下,通過法律工作者的不斷探索,可以早日完善我國的反家庭暴力相關法律。
參考文獻:
[1]萬珊.家庭暴力之民法規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4.
[2]薛寧蘭.論我國家庭暴力法的定位與宗旨:基于反家庭暴力法(征求意見稿)的思考[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15,2:21.
[3]羅杰.家庭暴力婦女受害者權益之法律保障研究[M].北京群眾出版社,2015: 146,206.
[4]林建軍.家庭暴力的概念界定及其展開[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