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燦
摘 要:傳統的合同法和侵權責任法對于在合同締結、磋商、接洽階段,因一方當事人過錯導致對方當事人受損的情況都沒有相應的法律。伴隨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這種情況發生的日益頻繁,締約過失責任由此運而生。我國《合同法》頒布之后對締約過失責任有了明確的規定,這對于相關問題在實踐中的解決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目前締約責任制度現實中的狀況并不樂觀,相關體系需要進一步的完善。
關鍵詞:締約過失責任;損害賠償;賠償范圍
1締約過失責任的相關理論
締約過失責任是指在訂立合同的階段,雙方磋商交涉的過程中,一方因為違反誠實信用原則而造成對方損失而負的責任。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作為調整社會關系的上層建筑,法律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傳統的合同法將合同關系和締約前階段以及履約后階段分離開來,這樣體系就不完整。在合同締結前,當事人無法通過合同法來保護自己的利益,而侵權責任法的構成要件則要求太高,因此很難切實對正在地接合同之時的當事人進行有效的保護,締約過失責任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產生的。關于締約過失責任的概念,王澤鑒教授關于締約過失責任的概念闡述可以說是相當到位,即“從事締約磋商之人,應善盡交易上必要的注意,維護相對人的利益,于違反時,應就所生的損害,負損害賠償責任。”也就是說交易未完成時,雙方把彼此信賴關系作為基礎,進而具有履行維護相對人利益的義務,如果違反,須承擔締約過失責任。也可以看出,締約過失責任的理論來源主要來自于民法中的信賴保護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一般情況下,合同如果沒有成立,當事人為訂立合同的過程中所必需的事由而支出的費用由各自承擔。但是假如由于一方的故意欺騙和隱瞞,就產生了歸責事由,因此產生的損失理應由過錯方進行賠償。
關于締約過失責任的損害賠償范圍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首先是締約過失責任中的信賴利益,它既包括直接損失也包括間接損失。直接損失通常是指為締約而耗費的現有利益,而間接損失則又被稱為可得利益損失,就是指在合同正常訂立且生效的情況下預期中原本可以獲得的利益,但是由于一方的過錯而沒有獲得。通常情況下,締約時的信賴利益的損失不會超過實現合同的收益,目前賠付的原則是不會超過當事人正常合同實現后的所得收益。但是現實中有一些情況下實際損失可能會超過履行利益,如果當事人一方存在主觀惡意,就不應該以履行利益為賠償限度。其次是關于固有利益的損害賠償,一般包括醫治、看護、誤工補償等費用,不過不包括精神損害賠償,因為不易于衡量同時會擴大賠償范圍。我國目前對于締約過失雖然有一般的法律原則,但是具體法律上并沒有規定相關的賠付問題,因此在判決時法院并沒有一個統一的衡量標準。
2締約過失責任損害賠償制度的完善
締約過失責任在我國正式被納入法律中的時間還不長,而在商品經濟繁榮發展的當下,締約過失責任在民事法律制度中已經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司法實踐中對于締約過失責任的認定和對其損害賠償范圍的判決目前還并不統一。從我國目前的司法實踐來看,司法機關在判決時對于締約過失責任的保護客體的態度表現的比較寬泛,沒有將締約過失責任局限于賠償信賴利益。另一方面我國在立法層面也對締約過失的一些情形進行了懲罰性賠償的相關規定,但是這些情形是否可以適用于其他締約過失情形在法律上卻沒有進一步更明確得規定。目前我國對民事責任舉證的主要原則是“誰主張誰舉證”。但有原則也存在例外,其他民事責任在適用時都有例外情況下的其他證明原則。但是在締約過失責任的問題上卻沒有進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目前很普遍的存在受損當事人舉證困難的情況。對于我國締約過失責任制度的構建必須更加完善。
第一,要先明確合同義務的范圍。 我國《合同法》中并沒有把先合同義務和締約過失責任進行區分,缺乏原則性的高度概括所具有的嚴謹性, 因此民法應該對其進行一般性的規定。雖然多數學者認為締約過失責任的損害賠償包括固有利益,但是先合同義務中包含保護性義務,因此締約過失責任也應該包括固有利益,反之則必然不包括。 所以在法律制定中對其進行一般性原則的規定,先明確合同義務中并不包括保護義務。 第二,明確懲罰性賠償的范圍。懲罰性賠償的目的很明確,即懲罰不法行為,預防此類行為的再次出現。這種賠償一定程度上是根據雙方的強弱勢地位來認定責任的,根據雙方的主觀形態來合理的分配雙方的責任,但是在實際情況中的經濟活動都比較復雜,因此要堅持過失相抵原則和減損原則。懲罰性賠償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會讓處于弱勢地位的一方希望通過合同的不成立來獲得相應的經濟利益,就會去阻礙合同的締約,進而使締約相對方的負擔增大,所以對懲罰性賠償的具體適用要進行嚴格的限制,要明確對懲罰性賠償的限額進行規定,不可以存在濫用懲罰性賠償的情況。 在司法上也可以讓法官擁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權,使其在實踐中可根據相對人遭受損失的具體情況衡量相應的賠償數額,以保障公平原則的實現。第三,對舉證責任的分配進行調整。在締約過失責任中,受損是由過錯方造成的,而讓受損方來承擔舉證的責任明顯是對其不利的。受損方應該只需要證明自己是由于對方違反先合同義務而受到損害,過錯推定原則相對來說才更加合理, 更好地保護了受損方的利益,同時也減輕了其舉證上的困難。
3小結
締約過失責任制度已經成為現代民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保護締約階段當事人的利益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國此項制度還沒有結合我國國情對其進行詳細論證,所以其本身就有很多模糊不清之處,和其他制度的銜接也存在著一些的問題。對于締約過失責任制度的完善,需要不斷的完善其具體各項制度。對信賴利益的保護,使民法對交易安全的保護從交易之前開始一直覆蓋到交易中乃至交易后,保障交易行為全過程的安全有助于良好社會秩序的建立。
參考文獻:
[1]陳吉生.論締約過失責任[M].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2]廖新.先合同義務與締約過失責任[J].法制與社會,2014,(05).
[3]張駿翔.淺析我國締約過失責任的構成要件和類型[J].中國市場,2015,(04).
[4]張慧.淺議締約過失責任的賠償問題[J].法制與社會,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