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成
摘 要:調解制度是我國從長期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東方經驗,與我國特定的文化背景相一致,有利于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有利于推理與教學的結合,具有裁判無法替代的作用,可以解決矛盾,徹底解決糾紛。
關鍵詞:民事訴訟調解;審判權;民事糾紛
一、影響案件調解的主要因素
一是風險意識不強。個別當事人權利意識強,對立情緒大,不愿接受法院調解,要求法院直接作出公正判決。隨著普法宣傳的深入開展,一些公民的法律意識不斷增強,一旦個人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往往會選擇通過訴訟維護自己的權利;但有的債權人因對法律的功能缺乏全面、深入的理解,訴訟時死搬硬套法律條文,不能理智地估計訴訟風險,不愿冷靜地接受法院調解,一味地要求體現個人意思自治。
二是缺乏調解誠意。有的當事人缺乏解決糾紛的誠意,把法院調解作為緩兵之計。他們故意拖延時間,謀求對自己有利的結果,使另一方當事人對法院調解產生懷疑,誤認為法院調解不能全面保護自身權益,最終影響案件調解的成功率。
三是錯過調解的機會。少數訴訟代理人缺乏職業道德,挑釁政黨不接受法院調解,一審判決后,他們也鼓勵當事人上訴,錯過最佳調解聯系和調解機會,并經常進行法庭調解工作被動。
二、現行民事訴訟調解制度在法律規定及實踐中的不足
訴訟調解在民事訴訟活動中有廣泛的應用。根據中國法律,除特殊程序,監督和程序案件,公共程序案件,破產程序,身份關系鑒定以及其他不能根據案件性質調解的民事案件。除了案件等六類案件外,調解還適用于一審案件簡易程序,普通程序,二審普通程序和審判監督程序。
訴訟調解制度的主要法律規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九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根據自愿、合法的原則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裁定。第五十一條規則:雙方可以自行調解。第8章第85至91條包含七項調解條款。第八十五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區別是非,根據當事人自愿的原則,根據調查事實進行調解。第九十一條規定,調解未達成協議或者調解書送達一方后悔的,人民法院應當及時作出判決。此外,《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法適用若干問題的意見》第91~97條也作了相應的補充說明。2004年,最高人民法院共頒布了《民事調解規定》24條,包括調解范圍、調解啟動、調解方式、調解組織、調解協議的內容、調解協議的確認、調解協議的錄入。調解書作為一種訴訟制度和程序,法院調解應當有符合自身法律和特點的具體操作程序,應當制定具體規范,以反映訴訟中的程序公正和效率和程序的操作。例如,確定訴訟調解的適用范圍、啟動訴訟調解的程序和方法、具體的調解時間、回避期限和調解中的權利義務解釋權。由于《民事訴訟法》關于訴訟調解的規定比較原則,對法院調解沒有具體的程序限制,調解貫穿于整個訴訟過程。因此,法官在調解過程中的主觀性和任意性是非常大的。法院調解制度作為一種訴訟程序和訴訟制度本身,缺乏法官和訴訟參與人必須遵守的程序規范,缺乏具體的操作規范和程序運行的框架和程序。這一制度是從程序正義的角度出發的。
由于法律規定過于簡單,系統本身是有缺陷的,難免會發生在司法實踐中的各種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調解的自愿原則的違背與變相強迫調解。在司法實踐中,一些法官被冤枉的恐懼審理上訴和再審的,因為一方已經幫助別人做出判斷和缺點當事人,法官們都表現出了強烈而明顯的調解偏好。因為法官是雙方調解和訴訟調解的裁判,法官更容易獲得調解成功比訴訟以外的其他介質,但在同一時間往往使調解難以實施自愿原則,所以該調解協議的實現就不是真正基于自愿的。
第二,在調解中,堅持實事求是,明辨是非,增加了訴訟成本,降低了調解的效率功能。調解的主要功能是快速有效地解決糾紛,從而實現低成本、高效率。然而,在司法實踐中,即使當事人在相互理解和讓步的基礎上達成了協商一致意見,不再調查糾紛的優缺點,法官仍然認為有些事實沒有得到澄清,拒絕解決案件。通過調解。它似乎是為了維護程序公正和實質公正,但實質上是調解合法性實現的障礙。這不僅增加了訴訟成本,而且影響了辦案效率。這也給當事人帶來了麻煩,使調解制度的功能不能發揮作用。
調解難以為當事人服務,在訴訟過程中容易被當事人個人濫用。目前,法院處理案件經費不足,社會人口流動性高。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法適用若干問題的意見》第八十四條,調解書應當直接送達當事人本人,而不是送達羈押機關。同時,調解不適用于通知服務。委托服務和郵件送達也存在諸多不便。在許多情況下,雖然當事人在法庭上達成了調解協議,但法院在作出調解協議后很難迅速將調解書寄給當事人本人,這就使得調解協議的效力長期不確定,影響著調解協議的嚴肅性。也有個別當事人故意先達成調解協議,然后后悔而不簽署調解書,以測試對方的心理狀態和細節,并推測法官審理案件的可能結果,所以重復,調解作為談判中的討價還價準則,給當事人一個拖延訴訟程序的借口。它不僅延誤了訴訟,增加了當事人的負擔,而且破壞了法律文書的統一性、嚴肅性和權威性。
三、提高案件調解率的措施
一是教育廣大法官樹立正確的司法理念,不斷提高業務水平,積極使用調解手段審理案件,真正做到案結事了。廣大法官要把化解矛盾、維護穩定、促進和諧作為當前民商事案件審判工作的首要目標和任務,積極提高調解工作的效率和水平,避免機械司法、就案辦案和書生辦案。
二是改革現行的法官選拔制度,提高初任法官任職的年齡、工作年限,提升法官的素質,保證法院調解的權威性。為了保證法官的素質,建議修改法官法的相關規定,重新界定四級法官初任的年齡和工作經歷條件,保證法院調解功能的發揮。
三是正確處理追求辦案效率與發揮調解功能的關系,鼓勵法官在法定審限內進行調解,對因調解超過內部規定的辦案期限的不應予以處罰。
參考文獻:
[1]黃晶.淺論民事調解制度的現狀[J].職工法律天地,2017(16):42-43.
[2]楊夕.淺談我國民事訴訟立案調解制度[J].法制博覽,2017(16).
[3]栗永彩.論我國民事訴前調解制度的完善[D].燕山大學,2012.
[4]程文佳.淺論民事糾紛訴前調解制度的構建[J].現代經濟信息,2015(6).
[5]王騰,潘征宇.淺析我國訴前調解制度的構建[J].科教導刊:電子版,2014(29):129-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