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網絡隱私權指的是隱私權在網絡中的表現,不但延續了傳統隱私權的內容,而且又出現了新的特點,如不易于辨別主體與客體,侵權方法不易發現,侵害公眾利益等。隨著我國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出現了一定數量的網絡侵權問題,由于我國針對網絡隱私權還沒有制訂完善的法律法規,因此我國在保護公民網絡隱私權方面還存在著一定不足,要通過建立完善的法律手段切實維護公民的網絡隱私權,保障公民信息安全。
關鍵詞:網絡隱私權;保護模式;法律規制;行業自律
一、網絡隱私權在我國的發展
(一)網絡隱私權概念的界定
當前,互聯網技術已經進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網絡隱私權是傳統隱私權在網絡中的表現,不但包括傳統隱私權的內容,而且又出現了新的特點。趙華明認為,網絡隱私權就是自然人在網上應該擁有私人空間,應該保障私人信息安全,凡是侵犯、獲得、收集、復制、利用、公開他人信息的行為均屬于侵犯公民網絡隱私權;同時也包括不得利用網絡泄露他人信息,如一些事實、圖像等。
(二)網絡隱私權的主要內容
①知情權。不管是單位或者個人,在得到他人數據時,提供信息者有權利掌握自己的信息將流向何處,收集信息的主體是誰,收集了自己的哪些信息等。②選擇權。個人可以允許他人收集自己的信息,也可以反對,在允許的情況下,可以控制數據內容與不同方面,有權禁止他人使用自己的信息。③控制權。公民個人有權力決定自己的信息是否公開,在網上出現的信息與真實情況不符時,公民有權利進行修改。網絡服務商在使用他人信息時,公民可以向服務商索要報酬。④救濟權。此權利主要指的是安全請求權與賠償請求權。安全請求權指的是收集個人信息的主體必須要保證個人信息的安全,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那么公民可以不提供自己的信息。賠償請求權指的是沒有經過公民同意,則擅息使用公民信息,或者公民信息遭到他人惡意修改,或者因為服務商操作失誤導致公民信息被破壞等,公民可以要求侵權者支付一定的賠償。
二、我國網絡隱私權的法律建設及保護策略
(一)網絡隱私權保護的法律建設
1.網絡隱私權保護的立法問題
我國民法關于隱私權制訂了二種保護方式:直接與間接。間接方式應用較多,指的是隱私權并不是一種獨立的權利,網絡隱私權更達不到這一標準。關于網絡隱私權的保護措施存在于不同部門的法律當中,當前還不具備完善的體系。
(1)憲法層面。筆者對我國憲法進行了研究,發現整個憲法中沒有涉及隱私權,更沒有發現哪一項條款與隱私權有關,主要集中于保護公民人格尊嚴、公民住宅及通信自由等幾個方面。
(2)民法層面。民法通則也沒有將隱私權獨立出來,只提出了依據法律規定保護公民的姓名、肖像、人格尊嚴與名譽等。雖然我國民法中提到了公民隱私權,但其存在于名譽權當中,并沒有獨立出來。法院在解決有關隱私權的問題時主要參照公民名譽權,雖然隱私權與名譽權存在一定的交叉內容,但隱私權擁有與眾不同的特點,假如侵害了隱私權的特有部分,那么受害人權利則不易保障。
(3)侵權責任法層面。我國侵權法明確提到了隱私權,并對其作出了詳細規定,從而使我國針對隱私權擁有了專門法律條款。在此項法律第三十六條中提到了網絡侵權問題。這是通過法律層面對網絡侵權作出的第一次規定,人們也稱其為“互聯網專條”。明確指出了網絡侵權包括網絡用戶與網絡服務者。認為網絡服務商在得知公民隱私權被侵害后必須及時采取合理措施將公民損失控制在最小范圍內,不然也將追究其連帶責任。
自上面論述可以發現,制訂分權責任法可以有效保障公民的網絡隱私權,這是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能夠使社會各界認識到公民隱私權的重要性,對網絡隱私權形成正確理解。
2.網絡隱私權保護的行業規定
中國互聯網協會2002年推出了《中國互聯網自律公約》,2004年山東互聯網協會推出了《加強行業自律工作倡議書》,2004年北京互聯網行業協會推出了《軟件產品行為安全自律公約》,以上三個文件均將保護網絡用戶合法權益上升到較高層次。各大網站均在網頁設計了“隱私保護”等字樣,同時明確表示自己將要收集哪些信息,以及如何利用這些信息等內容。
(二)對我國網絡隱私權保護策略
1.賦予網絡隱私權獨立的法律地位
我國《民法通則》則做到了這一點,為各種民事法律的制訂指明了方向。不同領域在制訂法律條款時要以民法為基礎,網絡隱私權的制訂也離不開民法理論。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就是網絡隱私權的獨立問題。
2.利用《侵權責任法》保護網絡隱私權
2010年7月1日,我國推出了《侵權責任法》,表明我國將致力于民商事法律建設。在建設過程中依法存在著一定問題,第一,指明侵權主體,依據法律規定,實施侵權行為的主體包括個人與網絡服務提供者,但由于網絡侵權涉及范圍較廣,因此網絡侵權主體不可能只包括上述二種;第二,及時通知主體。在實際生活當中,被侵權者可能由于某種情況不能及時通知,所以其親屬可以代替被侵權者通知,保障被侵權者的合法權益。我國《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認為必須以書面形式進行通知,但《侵權責任法》并沒有提及。書面通知可能因為存在各種原因而不能及時送到網絡服務者面前,為了加快通知速度,語言通知也可以達到目的,但要求在這種情況下被侵權人必須提供一定的證據。第三,網絡服務提供者的免責問題,不能要求服務提供者履行過多的義務,如果被侵權人允許或同意,那么則不需承擔任何責任。
3.針對網絡隱私權專門立法
我國當前法律沒有針對網絡隱私權作出明確規定,關于保護網絡隱私權的內容分別存在于不同部門的法律條款中,而且不利于應用。因此針對網絡隱私權單獨立法可以收到較好的效果。未成年人還沒有進入社會,他們還不擁有豐富的社會生活經驗,還不具備較高的判斷力與控制力。但互聯網中存在著形形色色的內容,極易對未成年人造成不良影響。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為了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必須要致力于穩定網絡環境建設,但并沒有提出具體操作措施。所以筆者認為在制訂網絡隱私權法時,可以針對未成年人保護問題單獨列為一章。關于舉證問題,普通民事案件要求“主張者舉證”,但在保護網絡隱私權時要求將“主張者舉證”倒置使用。由于網絡侵權者不易于發現、掌握著大量信息,所以網站擁有的證據較多。網絡用戶不具備任何優勢,為了達到公平公正,我國法律規定被告負有舉證的責任。
4.加強行業自律,借助政府力量
為了有效保護網絡隱私權,政府部門要設置專業機構,負責監督網絡隱私權的保護工作。由于企業網站不能掌握大量信息,所以其在網絡中處于不利地位,存在于網站中的網絡隱私協議是網站制訂的,那么網站極有可能利用模糊概念或偷換概念的方法使自己逃脫法律制裁,不需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所以必須要設置第三者監督,政府的主要職責是保證市場的有序運行,在此方面政府擁有強大的力量。
三、結語
總之,網絡隱私權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筆者認為我國應該盡快將其獨立于其他法律條款之外。保護網絡隱私權對外展示著一個國家的法律能力,我國要結合實際情況,制訂與我國國情相適應的網絡隱私權保護制度。而只利用法律措施與行業自律保護公民網絡隱私權存在一定的缺陷,只有結合應用上述二種方法,利用法律強制手段保證其真正落實,再借助行業自律的力量,在法律條款主導的情況下輔之行業自律來推動我國網絡隱私權制度的實施。不但可以保證我國關于網絡隱私權的法律條款不斷完善,而且又將網絡隱私權獨立出來,利用法律明確規定網絡隱私權。在公民網絡隱私權遭受侵害時,可以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法院在處理網絡隱私權侵權案件時有法可依,有效實現了司法公正。
參考文獻:
[1]李崇禎.淺析網絡隱私權的法律保護——以“人肉搜索”為切入點[J].法制博覽,2016(36):78.
[2]段騰湘.網絡無意思聯絡數人侵權研究——以網絡隱私權的保護為視角[D].云南大學,2013.
[3]馬曉怡.論網絡隱私權的保護——以《侵權責任法》第36條為視角[J].法制與社會,2011(5):78-79.
作者簡介:
任通(1996~ ),男,漢族,河南南陽人,本科。研究方向: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