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旭怡
摘 要:我國知識產權基礎理論研究中存在一些誤區。通過對當前知識產權的流行概念進行分析,批判,知識產權是公民主體對其知識成果,商業標識等具有商業價值的信息進行控制,排除他人的權利。
關鍵詞:知識產權;概念及特征
長遠來看,調整方法的特點決定了特殊的知識產權法律 和知識產權的特點不同于一般產權。知識產權的法律和知識產權的特點不同于一般產權。知識產權也具有物權的基本特征,因此知識產權又被稱之為準物權。我們不僅要看到知識產權與一般產權的區別,還要看到知識產權與一般產權的相似之處。研究知識產權的法律特征,要在主體客體以及內容方面尋找。
一、知識產權概念
(1)中國對知識產權的兩種典型定義。一是將知識產權界定為人們對其創造性智力成果依法享有的排他性權利。二是將知識產權界定為人們對其創造性智力成果和商業標志依法享有的排他性權利。早期的著作就采用了第一種定義。知識產權法中,對知識產權的定義是知識產權是指一個人在法律上對其智力創造成果享有的專有權利。為了證明觀點的正確。知識產權的客體在許多作品中被反復論證和強調,包括商業標識,都是創造性智力成果。近年來,隨著知識產權的不斷研究,越來越多的人采用了第二種定義[1]。法律的定義必須準確的揭示事物的本質特征。以便與其他類似事物區分開來。據這一要求,上述兩種定義都不能準確地反映知識產權本質特征。不利于知識產權的研究會造成思想混亂。將知識產權保護的客體概括為創造性智力成果的定義,在理論上不科學,在實踐中也沒有加以利用。不能正確反應保護客體的共同本質特征。
(2)將知識產權主體限制在作者和實際知識成果范圍內。上面列出的具有代表性意義的定義,雖然表達方式有所不同,但主體都是智力成果的創作者。那些繼續獲得知識保護的人,肯定不是知識產權的制造者。就商標而言,其設計與商標在所有人的情況下,一般是不一致的。因此,知識產權主體的范圍被這些定義縮小。不利于也不符合中國和其他國家的立法實踐。因此不可取。
(3)未能揭示知識產權的性質。作為法律概念,必須具備它所定義事物的本質特征,為了區別于其他事物。或者完全不涉及知識產權的性質,或者按照在中國使用術語將知識產權表述為專有權。但是在同一個對象上,可以有多個權限,例如,在同一主題上,可以有所有權,使用權,抵押,也可以有債權。用專有權來表達知識產權的特征也是不科學的。
二、知識產權的法律特征
知識產權的法律特征與知識產權的概念相同。目前公認的所謂知識產權的特征,包括客體的無形,法律性的授予,排他性,地域性。此外,一些書籍還提出,知識產權的客體是控制這是成果或商業聲譽但法定權利。研究權利的法律特征,就是要從主體,客體,內容等方面明確權力的特征,區別于其他權利,引導人們學習和司法實踐。知識產權的法律特征必須滿足兩個方面。第一,它不能成為所有公民權利的共同特征,或者他不能將知識產權與其他權力混淆。第二,必須是所有知識產權的特征。只有知識產權的某些特征不能成為知識產權的共同特征。否則會給知識產權的學習帶來困惑和困難。
三、產權可以由地區獲得和行使
中國在知識產權方面的著作中說,知識產權是區域性的,對區域的一般解釋是,根據一國法律獲得的知識產權只在本國范圍內有效,在其他國家無效。有人認為知識產權的這一特點是由知識產權直接受到法律承認這一事實所決定的。因為一個國家的法律沒有治外法權的效力。但這個解釋沒有揭示出知識產權與其他產權的不同特征。事實上,所有公民的權利都有這樣一個區域[2]。你的權利,比如財產權,在國外受到法律保護,并不是因為他們有治外法權的影響。而是因為它們是公認的那個國家依照的法律。如果一個國家的財產不受保護,你可以把財產帶到那個國家就會出現不僅不被保護,還會受到懲罰的現象。因此,將知識產權的特征按地區進行歸納,并給出上述解釋是不科學的。我們認為,這個特性應該表示為地理上可訪問和可強制執行。
四、知識產權可以轉讓
知識產權權利人不僅可以在不同的司法管轄區行使權力,還可以同時和連續將相同和不同的知識產權權利授予多個行使人。這包括兩種情況:第一,不同的權利可以授予多人進行試用。第二,同一權利也可以收于一人以上的人行使。知識產權的可分離性,是知識產權區別于其他公民權利特別是物權的一個重要特征。這一特點使知識產權權利人,享有更多的選擇自由。可以通過多種方式行使權力。尋求最大的經濟效益。
總之,知識產權保護的對象是具有商業價值的信息。吳漢東先生稱知識產權保護的對象為知識產品[3]。并認為這種信息是勞動的產物,具有社會價值和使用價值。能給其所有者帶來經濟效益。它的非物質性不同于物質性。
參考文獻:
[1]鄭成思,知識產權法教程[M],法律出版社,1993:1.
[2]鄭成思.再論知識產權的概念[J].知識產權,1997.
[3]沈達明,知識產權法[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1998: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