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十八屆四中全會提綱挈領地為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描繪了基本框架,隨著司法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刑事抗訴權的運行機制在構建以抗訴為中心的刑事審判格局中面臨新的問題,通過采用實證分析的方法,分析問題存在的原因,進而提出完善刑事抗訴工作的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刑事抗訴;司法責任;監督;裁量
刑事抗訴是法律賦予檢察機關的重要職權。通過刑事抗訴糾正確有錯誤的裁判,切實維護司法公正,是人民檢察院履行法律監督職能的重要體現。隨著司法責任制,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等司法體制改革深入,與刑事審判監督相關的刑事抗訴權運行機制也面臨著新情況新問題。為此,結合刑事抗訴權運行機制,對近三年J市抗訴案件進行調研,分析抗訴案件的基本特點和呈現的問題,探究原因,進而提出完善刑事抗訴工作的合理化建議,以期真正形成以抗訴為中心的刑事審判格局。
一、2016~2018年刑事抗訴權運行的基本情況
2016年至2018年J市檢察機關公訴部門向法院提起抗訴共112件,法院采納意見予以改判共112件。2016年J市公訴部門向法院提出抗訴案件46件,法院改判33件,改判率為76.7%;2017年提出抗訴案件28件,法院改判15件,改判率為53.3%;2018年提出刑事抗訴案件38件,改判25件,改判率為65.7%。從維護司法公正角度看,保護訴訟當事人合法權益主要體現在既“重打擊”也“重保護”,通過抗訴使得量刑過重的情況得以改判。近三年通過抗訴后減輕原審判決量刑過重情節的有22件,占抗訴后改判總案件數的20%。從實體和程序上看,抗訴案件主要表現為對事實的認定以及證據方面認定和量刑上錯誤而提起抗訴居多,對于程序錯誤提起抗訴較少。近三年以程序錯誤提起抗訴的案件有4件,占提起抗訴總數的3.5%。
二、刑事抗訴權運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部分員額檢察官對抗訴工作認識有待提高
司法辦案責任制改革的目標是淡化行政色彩,增強司法屬性,強化員額檢察官辦案的相對獨立性。但若缺乏抗訴工作的認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抗訴工作的數量和質量,一方面會產生應抗未抗的現象。王某強制猥褻上訴一案,原審判決在對王某數罪并罰時按照減刑后的余刑處罰,沒有將減刑的刑期計算入內,系適用法律錯誤,導致量刑錯誤。檢察官未在期限內提出抗訴,亦不能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出抗訴。根據《刑事訴訟法》上訴不加刑原則,二審只能先維持原判,后中級法院自行啟動審判監督程序予以糾正。另一方面,存在抗訴時間點滯后情況。從提起抗訴的程序看,審查監督程序可以在一審判決后對刑事判決書進行審查過程中就可以發現并提起抗訴,但卻在事后判決生效后,經案件質量評查才發現原來判決存在錯誤,后經審判監督程序提起抗訴。近三年來按照審判監督提起抗訴的有29件,占抗訴案件總數的25.8%;其中市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起的抗訴案件有20件,占審判監督程序抗訴的51%。
(二)檢法對抗訴意見存在分歧的案件法院改判少
主要體現在犯罪事實和情節上的認識分歧。一是在檢法兩家對于證據是否充分的分歧導致在事實認定上的分歧。如徐某包庇罪一案,檢察院認為徐某構成妨害公務罪的證據相互印證,能夠形成完整的證據鏈,但二審法院認為證據之間存在矛盾不能排除合理懷疑,從有利于被告人原則出發,認為徐某妨害公務罪證據不足而駁回抗訴。二是對于“情節嚴重”等認定存在分歧。如龔某協助組織賣淫達到“情節嚴重”,一審法院未認定導致量刑畸輕,提起抗訴,但二審法院認為根據場所經營時間、規模、賣淫人次等不認定“情節嚴重”并無不當而駁回抗訴。
(三)業務能力和理論水平上有待提高
抗訴案件所涉及的法律、法規面較寬,對法律知識及理論要求較高。實踐中,員額制改革后,部分檢察官存在對審判監督工作的視野不寬、經驗不夠,難以發現抗訴線索,對有錯誤的裁判,由于無法抓住案件分歧的焦點,找不準抗訴理由而影響抗訴效果的現象。部分檢察官對新的法律、法規、司法解釋沒有及時掌握透徹,導致應該發現的抗訴線索沒有發現。如當時《關于辦理貪污賄賂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出臺后,未及時學習和理解該解釋的精神,在該解釋出臺前的行賄犯罪,不能判處罰金,而實踐中存在因沒有及時掌握而未發現該抗點,導致部分案件因抗訴線索未發現延誤抗訴時機。
三、刑事抗訴權運行過程中問題的原因
(一)錯案責任追究制對監督重心偏移有一定影響
辦案質量終身負責制和錯案責任倒查問責制度,突出檢察官辦案主體地位和加強監督制約相結合,做到“誰辦案誰負責,誰決定誰負責”。為此,員額檢察官將重心更多的考慮到案件質量上,而弱化了對刑事審判監督的重視程度。部分員額檢察官對刑事抗訴權認識模糊、思想顧慮,忽視或放棄了刑事訴訟監督權力。另外在公訴工作考核中,無罪判決與撤回起訴率仍是重要的考核指標,主要判斷標準是以法院的裁判成為衡量公訴案件質量的標準。面對庭審實質化要求庭審方式形成激烈的對抗式,使得公訴人為確保有罪判決而將主要精力投入到案件舉證、質證、辯論方面,對庭審活動的監督相對弱化。
(二)量刑建議上有待進一步規范
量刑建議又稱“求刑建議”,指檢察院在刑事訴訟中對被告人應當判處的刑罰依法向法院提出的建議。實踐中,一方面對于新型案件或疑難復雜案件,認為不宜提出具體量刑建議的情況,只是原則性的要求法院依法判決。而量刑指導意見,至多解決的是量刑標準的具體化問題,卻仍然沒有改變現行的量刑決策過程,不足以確保法官作出公正的量刑裁決。另一方面因為缺乏明確的法律規定,檢察機關對量刑建議把握不準。如一些罪名中“情節嚴重”或者“數額巨大”的認定標準不明確,沒有一個統一的幅度性量刑標準。
(三)自由裁量權判決個案差異大
目前刑法具體條文量刑幅度過于寬泛,為審判人員行使自由裁量權提供了空間。在同一刑期幅度內的過寬,如搶劫罪中的3至10年這一量刑檔次,有7年的量刑幅度;在不同量刑檔次過寬,有些罪名有三到四個量刑檔次,且不同量刑檔次之間如何把握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伸縮性大。實踐中,在具體量刑上,檢察機關認為減輕處罰只能降低一個量刑檔次,而法院認為刑法和相關司法解釋并未規定減輕處罰只能降低一個量刑檔次,因此對其減輕兩個量刑檔次并無不當,由于缺乏明確的司法規定,法院維持原判。
四、完善刑事抗訴權運行機制的對策
(一)正確認識司法責任和監督地位,強化監督意識
一是正確認識司法責任追究機制。通過正確認識司法責任追究的規定,減少對責任承擔的誤區。根據《關于完善人民檢察院司法責任制的若干意見》,有故意責任、重大過失責任和監督管理責任這三種責任。故意和重大過失責任從主觀方面來規定,監督管理責任從主體角度來規定,和前兩者是交叉關系,而不是并列關系。二是強化訴訟監督意識。明確訴訟監督是檢察機關督促其他司法機關依法正確履行職權,共同維護司法公正和權威的職能定位。三是正確認識以審判為中心訴訟制度改革中刑事審判監督地位。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審判監督地位并沒有被弱化,因為檢察機關所行使的審判監督權是憲法賦予其的應有權力,而非弱化乃至取消檢察機關行使審判監督權。堅持指控犯罪與訴訟監督并舉的原則,依托較高的指控犯罪質量,充分運用抗訴手段強化訴訟監督。
(二)加強溝通機制,減少抗訴負面影響
一是建立健全抗訴整體聯動機制。要求各基層院公訴部門事先就擬抗訴案件主動向市檢察院匯報,共同分析法院裁判中的事實認定、證據采信、法律適用和審判程序等方面存在的問題,積極研判案件抗訴的可行性、必要性。二是建立健全溝通協商機制。既堅持原則,又講求方法,加強庭前、庭中、庭后與法院的聯系,確保在案件的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上達成共識。三是完善檢察長列席審委會制度,暢通檢法兩家的溝通渠道,使得檢察機關獲得更多的知情權、話語權,有助于法院與檢察院抗訴工作上雙贏多贏共贏。
(三)提升業務素能,增強抗訴理論自信
一是建立健全總結推廣機制。積極開展典型抗訴案例編發,對抗訴成功案件進行研究,總結出一套從事實證據變化、法定情節認定、法律適用、附加刑適用、類案量刑是否均衡、法律變化中尋找抗點的抗訴案件排查機制。二是加強對公訴干警對新的法律、法規、司法解釋的學習,能夠及時發現可能出現的抗點,提高審判監督工作水平。三是通過開展抗訴案件實庭觀摩等活動提升出庭能力和裁判審查能力,重點聚焦判決在認定事實、采信證據和適用法律等方面存在錯誤,致定罪或量刑明顯不當,以及審判嚴重違反法定訴訟程序,可能影響公正裁判等問題,做到抗的準、抗的贏,確保案件質量穩中有升。
參考文獻:
[1]朱孝清.論量刑建議[J].中國法學,2010年第3期,第5頁.
[2]陳瑞華.論量刑程序的獨立性[J].中國法學,2009年第1期,第167頁.
[3]單民,董坤.以審判為中心背景下的訴審關系探討[J].人民檢察,2015年第12期,第22頁.
作者簡介:
黃攀峰,男,浙江省金華市人民檢察院、副主任科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