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明
(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市 200092)
銀川濱河黃河大橋位于銀川市興慶區河灘新村南側,西接北京路延伸工程,進而連接銀川中心城區路網;東接濱河新區緯四路,有效融入新區主干路網。道路等級為雙向6車道一級公路兼雙向8車道城市快速路。
主橋橋型采用三塔組合梁自錨式懸索橋,跨徑布置為(88+218+218+88)m=612 m,邊中跨比為1/2.5(見圖1)。采用雙主纜,平行索面,中跨矢跨比為1/5,邊跨垂跨比為1:12.9。組合梁全寬41.5 m,梁高3.854 5 m,鋼梁采用縱橫梁體系。吊索標準間距8.0 m。橋塔采用H型結構,塔柱為鋼筋混凝土構件,橫梁為預應力混凝土構件,矩形承臺,鉆孔灌注樁基礎,中、邊塔采用相同的結構形式及構造尺寸。邊墩頂設有裝飾塔,裝飾塔內、錨固區范圍內端橫梁和主縱梁澆筑壓重混凝土。

圖1 總體布置圖(單位:cm)
橋址地震基本烈度為Ⅷ度,橋梁抗震設防類別為A類,采用475 a地震重現期(E1地震作用)和2 475 a地震重現期(E2地震作用)兩水平進行抗震設防。地震動加速度峰值分別為0.26 g和0.49 g。
對于三塔懸索橋結構體系的選取,需重點關注全橋結構剛度、中塔頂鞍纜抗滑移安全系數及主塔強度。
自錨式懸索橋結構剛度依靠纜、梁組合體系,加勁梁截面尺寸一般較大。與三塔地錨式懸索橋相比,三塔自錨式懸索橋主梁承受的活載比重較大,且跨徑相對較小,由活載產生的主纜不平衡水平力相對較小。另外,該工程加勁梁采用組合梁結構,相比鋼梁更重,主纜拉力中恒載所占比例較大,即主纜內力恒活比大于鋼梁懸索橋的恒活比,這對于鞍槽內主纜抗滑移是有利的。經計算分析,該工程跨徑范圍內,結構整體剛度及中邊塔塔頂鞍纜抗滑移安全系數對結構體系不敏感,均滿足要求。
因此,對該工程三塔自錨式懸索橋結構體系的研究主要關注主塔、邊墩的受力情況。
自錨式懸索橋加勁梁為壓彎構件,從結構穩定性考慮,豎向一般設置支座,該工程各塔墩處均設置豎向球鋼支座。
三塔自錨式懸索橋主纜對邊塔的約束效應不如地錨式,邊塔與梁的縱向連接形式對溫度作用下邊塔的受力影響較大;中塔與梁之間的縱向約束體系對結構靜力響應影響不敏感,相比地錨式,應更多地關注地震工況下的連接形式。縱向主要考慮如下幾種體系:
(1)漂浮:加勁梁在各塔墩處縱向漂浮。
(2)塔梁固定約束:加勁梁在中邊塔支座縱向均固定或僅中塔支座縱向固定。
(3)彈性索約束:加勁梁在中邊塔縱向均設置彈性索或僅中塔處設置彈性索。
(4)阻尼體系:加勁梁在中塔處設置粘滯阻尼器。
前三種約束形式可歸結為彈性索體系,即漂浮時彈性剛度為0,固定約束時彈性剛度無窮大。
懸索橋橫向一般采用側向抗風支座,該工程橋址處于高烈度區,需對結構橫向合理抗震體系進行比選。考慮如下兩種體系:
(1)固定約束:加勁梁橋塔處設置側向抗風支座、邊墩處設置橫向固定支座。
(2)阻尼體系:加勁梁橫向各塔墩處設置金屬彈塑性阻尼器。
中邊塔設計采用相同的結構尺寸,為使中、邊塔受力安全并盡量使控制工況內力相當,對上述結構體系進行分析。
采用Midas Civil建立結構空間有限元模型,考慮幾何非線性的影響。主纜和吊桿采用索單元模擬,加勁梁、橫梁、主塔、橋墩和樁基采用梁單元模擬。主纜與橋塔頂端、主纜錨固點與主梁末端采用主從約束,加勁梁在橋塔、過渡墩處限制豎向位移,塔底、過渡墩底固結。計算模型如圖2所示。

圖2 空間桿系計算模型
4.1.1 彈性索體系
4.1.1.1 加勁梁中、邊塔處均設置彈性約束
對于三塔自錨式懸索橋,靜力工況下,邊塔由于受溫度荷載的作用,相比中塔更為不利,且該工程主梁為組合梁,尚有收縮徐變的影響。
考慮溫度荷載、地震作用,對縱向漂浮、塔梁固定約束及彈性索約束(中、邊塔彈性剛度均為8 MN/m)進行分析,各塔底內力見表1所列。

表1 中、邊塔處均設置彈性約束塔底內力一覽表
從表1可以看出:塔梁縱向固定約束會顯著提高塔底剪力;邊塔設置彈性索會增大塔底溫度力,故邊塔處不適合設置縱向約束。
4.1.1.2 加勁梁中塔處設置彈性約束
考慮僅中塔設置彈性索(彈性剛度取8 MN/m、20 MN/m)或固定約束,邊塔縱向自由的約束體系,分析結果見表2所列。

表2 中塔處設置彈性約束塔底內力一覽表
從表2可以看出:僅中塔加彈性約束時,彈性剛度從0(漂浮)→8 MN/m→20 MN/m→固定約束,中塔地震力隨剛度加大而增大,邊塔地震內力則相反。可見彈性索約束可以改變慣性力傳遞途徑,但彈性索不是耗能裝置,不能減小慣性力。中塔加勁梁約束形式對邊塔溫度荷載影響很小。
4.1.2 阻尼體系
該工程橋址處于地震高烈度區,上述計算分析表明,縱向采用漂浮體系、塔梁固定約束體系、彈性索體系均不能有效地降低主塔地震力,地震工況控制主塔設計。為了降低主塔地震響應,結構縱向考慮設置粘滯阻尼器。
因縱向漂浮體系中,地震工況下邊塔響應大于中塔,靜力組合工況下(活載、溫度荷載、收縮徐變等)邊塔內力也大于中塔,因此,為兼顧中、邊塔靜動力響應,結構體系應在不影響靜力受力的情況下,有效地降低邊塔的地震響應。
考慮到結構受力特性、粘滯阻尼器耐久性,只在結構對稱位置即中塔與主梁連接處設置四個縱向粘滯阻尼器,阻尼器的阻尼系數C取2 500,速度指數α取0.3。結構阻尼體系地震響應見表3所列(同時列出漂浮體系的結構響應)。

表3 中塔處設置粘滯阻尼器結構響應一覽表
從表3可以看出:采用阻尼體系可以顯著減小邊塔地震彎矩及梁端位移。
縱向采用阻尼體系后,該工程中塔由地震工況控制設計,邊塔地震內力相比中塔小,主要由靜力組合工況控制設計。中、邊塔設計采用相同的結構形式及構造尺寸,控制工況下結構強度驗算安全系數相當。
4.2.1 固定約束體系
自錨式懸索橋橫橋向由地震工況控制設計,塔梁、墩梁間一般采用固定約束體系。采用此體系結構橫向地震反應見表4所列。

表4 橫向固定約束體系結構地震響應一覽表
計算表明,墩、梁橫向固定體系會使邊墩及其基礎承受很大的地震力,對橫向固定支座或擋塊的抗剪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對于下塔柱較矮的自錨式懸索橋,過渡墩及其基礎的抗震問題更加突出。另外,對于三塔四跨自錨式懸索橋,在地震作用下,中塔比邊塔承受更多的梁體慣性力,中塔底彎矩是邊塔底彎矩的1.5倍左右。中塔的抗震問題也很突出。因此,必須進行塔墩梁間的合理橫向約束體系研究。
4.2.2 阻尼體系
為了減小中塔、邊墩及其基礎的地震反應,可以考慮的一種簡單方案是全橋橫向放開,設置橫向彈塑性阻尼器。在地震作用下通過彈塑性滯回耗能減小地震響應。該工程考慮橫向設置新型金屬阻尼器。
新型橋梁金屬阻尼器采用三角形鋼板為基本構件,在面外水平地震作用下沿高度范圍內全截面屈服耗能,因此,這種金屬阻尼器的滯回耗能能力和位移能力比較大。同時,新型橋梁金屬阻尼器采用半球形傳力鍵作為傳力點,能夠適應主梁復雜的變形,保證金屬阻尼器在地震作用下傳力路徑明確。其構造如圖3所示。彈塑性阻尼器的力學恢復力模型可以采用雙線性模型。

圖3 新型金屬阻尼器構造示意圖
在邊墩、各橋塔橫向加勁梁各設置兩個屈服力為750 kN的金屬阻尼器,全橋共計10個,結構地震響應見表5所列。

表5 橫向阻尼體系結構地震響應一覽表
計算表明,橫向設置滑動支座加金屬阻尼器的組合裝置,可大幅減小中塔、邊墩及其基礎的地震內力,將墩、梁相對位移控制在合理范圍內。
阻尼器的屈服力需要根據橋梁的具體抗震要求優化確定。為了保證橋梁的正常使用功能,滑動支座必須有特殊的限位構造(如具有明確薄弱面的抗剪螺栓等)限制運營時的橫向位移,而當地震發生且橫向力超過給定值時,限位構造被剪斷,支座的橫向限位約束被解除,變成正常的滑動支座。為了保證金屬阻尼器的減震效果,支座限位構造的強度應小于金屬阻尼器的屈服力。
該工程橫向采用新型金屬阻尼器替代傳統的抗風支座,很好地解決了高烈度區大跨度橋梁橫向抗震問題,首次對大跨度纜索承重橋梁橫橋向塔、墩、梁的合理抗震連接方式進行創新應用(見圖 4)。

圖4 新型金屬阻尼器之實景
該工程橋址地震烈度為Ⅷ度,地震工況控制結構塔柱及基礎設計。縱向彈性索體系不能解決控制工況結構響應問題;橫向設置抗風支座的常規體系結構地震響應過大。考慮縱橫向均設置阻尼器,通過阻尼體系的耗能、限位作用減小地震響應。綜合比選,該工程采用的抗震結構體系為:
(1)縱橋向約束體系為:支座縱向活動,在中塔設置粘滯阻尼器耗能,以控制主梁位移和減小主塔底彎矩。
(2)橫橋向約束體系為:支座橫向活動,在各塔墩橫向設置金屬彈塑性阻尼器耗能,以控制主梁橫向位移和塔墩底彎矩。橫向金屬阻尼器構造簡單,傳力機制明確可靠,而且能很好地適應縱向變形,應用于自錨式懸索橋取得了很好的橫向減震效果。
(3)豎向設置球鋼支座,一側球鋼支座橫向設置給定剪斷力的剪切銷,在地震下剪斷后變成普通滑動支座提供滯回耗能,而剪切銷的剪斷力由靜力作用下的需求確定,金屬彈塑性阻尼器的屈服力不應小于支座的剪斷力。
銀川濱河黃河大橋于2013年10月開工建設,2016年4月28日正式通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