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己存
(甘肅省交通規劃勘察設計院股份有限公司,甘肅 蘭州 730030)
我國橋梁設計,并未把鋪裝部分按受力結構計算,僅作為構造措施。《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范》(JTG D60-2015)對正交異性板鋼橋面鋪裝規定如下:正交異性板鋼橋面瀝青混凝土鋪裝結構應根據橋梁縱面線性、橋梁結構受力狀態、橋面系的實際情況、當地氣象與環境條件、鋪裝材料的性能等綜合研究選用。本文通過子結構法減少計算量,分析結構尺寸、溫度、制動及超載對正交異性鋼橋鋪裝層的影響。
以板殼理論和彈性力學理論為基礎,采用ANSYS有限元軟件對正交異性鋼橋面鋪裝層建立三維實體鋪裝層分析模型[1]。要求其能綜合考慮整體效應(汽車荷載及溫度)、空間效應(梁的剪力滯)及局部效應(車輪局部加載)的影響,并在可接受效率下保證計算精度[1]。對鋪裝層而言,需將其劃分為較小單元,但是橋梁結構尺寸較大,這樣整體模型規模超大,且計算耗時久。為了節省機時,在此采用子結構法—超單元思想[2]。
子結構法即在整體結構分析中,將非線性部分作為子結構生成凝聚態的超單元矩陣 (剛度矩陣、質量矩陣、阻尼矩陣),在后續非線性分析中可直接調用,屆時與非子結構部分界面節點之間耦合即可。鋼橋面鋪裝層,其縱、橫加勁肋與橋面板材料均為彈性材料的鋼材,將這部分作為超單元能節省較大機時,而鋪裝層則為非子結構部分。采用Solid185 3D八節點實體單元,模擬整體結構(縱、橫加勁肋、鋪裝層),Matrix50矩陣單元則為被調用的超單元[3],見圖1。

圖1 調用超單元
一般來講,子結構-超單元求解法分為以下幾個步驟[4-6]:
(1)生成超單元:根據結構特點,將模型作為超單元部分和非超單元部分劃分開來,對子結構-超單元部分進行求解,得到凝聚態超單元的質量矩陣、剛度 矩陣、阻尼矩陣。
(2)使用超單元:調用超單元矩陣,進行整體模型計算,需對超單元與非超單元部分界面節點耦合,使結構整體連接,此時求得解為超單元的凝聚解以及非超單元的全解。
(3)擴展超單元:由凝聚解進而求解超單元所有自由度,得到整體模型所有解。
車輛荷載選取公路-Ⅰ級車輛荷載,矩形雙輪接地,接地面積采用后軸重輪接地面積0.2 m×0.6 m。考慮偏載效應,橫向分三個荷載位置:一、對稱施加在U型加勁肋正上方;二、對稱施加于兩U型加勁肋中心線的正上方;三、以一U型加勁肋邊為中心對稱施加于正上方。縱向以自梁端橫隔板移動至跨中。最終確定縱向跨中橫向位置一為最不利荷載位置,且對鋪裝層分析控制因素為橫向拉應力(應變),見圖2。

圖2 布載位置
對比我國近些年正交異性鋼橋設計方案,選用鋼橋面板厚度12~16 mm、U型肋厚度6~10 mm、U型肋開口寬度300~500 mm、鋪裝層2~12 cm分析計算,見圖3、圖4。

圖3 鋼板厚度

圖4 U肋厚度
(1)鋼橋面板厚度增加能有效改善鋪裝層受力狀態,降低病害發生可能性;U肋厚度增加對改善效果微弱,見圖5、圖6。
(2)U型加勁肋開口寬度增加,各控制指標增大,鋪裝層易發生車轍等病害;鋪裝層厚度在20~80 mm增加對降低病害發生可能性效果明顯,其后則弱化。
鋪裝層基體材料多為瀝青類,在外部環境中其溫度不穩定性引起模量變化。取鋪裝層模量500~2 500 MPa之間[5,6],分析各項指標變化情況,見圖 7、圖 8。

圖5 U肋開口寬度

圖6 鋪裝層厚度

圖7 控制截面橫向應力

圖8 模量變化
U肋上方相對剛度較強,處于負彎矩區并有應力集中現象,其頂部鋪裝層易產生縱向裂紋并逐步發展;鋪裝層高溫時模量降低,拉應力減小,拉應變增大,低溫時模量升高,拉應力相應增大,解釋了其溫度病害的原因[7]。
取滑動摩阻系數比μ(水平力系數)0~0.6、超載系數1.2~2.2分析制動及超載的影響,見圖9、圖10。

圖9 制動

圖10 超載
制動力的增加,縱向拉應力、縱向剪應力及第一主應力均增大,即橋面剎車較多位置易出現橫向裂紋[8]。超載程度越大各項指標越大,鋪裝層更易發生各種病害,降低使用性能[9]。
車輛輪載作用下,正交異性鋼橋面鋪裝層受力有明顯局部性,并以橫向拉應力(拉應變)作為其開裂控制指標。鋼橋面板厚度增加,一定范圍內對改善鋪裝層受力效果非常明顯。U肋上方鋪裝層正負彎矩交替,易在其頂部發生橋梁縱向裂縫。U肋厚度增加,對防止鋪裝層病害并不明顯。U肋開口寬度增加,鋪裝層更易形成縱向開裂。夏季高溫鋪裝層模量降低,更易形成車轍。車輛制動力越大,鋪裝層越易出現橫向開裂。而超載情況越嚴重,層內各項指標均呈現線性增大,應嚴格杜絕超載現象[10]。
[1]胡靖,錢振東,楊宇明.GA+EA鋼橋面鋪裝復合結構的高溫性能與力學特性[J].中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5):1946-1952.
[2]周靈.鋼橋橋面鋪裝結構溫度場研究[D].新疆烏魯木齊:新疆大學,2011.
[3]王文亮.結構振動與動態子結構方法[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5.
[4]樊素英,李忠獻.橋梁結構物理參數識別的雙單元子結構法[J].工程力學,2007,24(6):68-72.
[5]周海亭,陳蓮.子結構方法在ANSYS軟件中的應用[J].噪聲與振動控制,2001,21(5):16-18.
[6]王匯.重載與溫度耦合作用下鋼橋面鋪裝復合結構性能研究[D].江蘇南京:東南大學,2012.
[7]趙國云,余國星,磨煉同.鋼橋面鋪裝粘彈性力學分析[J].公路交通技術,2013(3):69-73.
[8]劉振清,洪錦祥,徐志峰,等.用能量法分析鋼橋面瀝青混合料鋪裝體系疲勞特性[J].公路交通科技,2005,22(9):94-97.
[9]張順先.基于使用性能的鋼橋面鋪裝環氧瀝青混合料設計研究與疲勞壽命預測[D].廣東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3.
[10]李雪蓮.正交異性鋼橋面復合鋪裝結構研究[D].湖南長沙:長沙理工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