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宇
“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豬肉;二十七,添新衣;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兒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您恭喜,您多禮,滿手白面不攙你,回家給你大人道個喜。”馬上就要過年啦,借這個兒歌提前給大家拜個早年。
很可惜,這首兒歌里的民俗到今天留下來的已經不多了。也許有人會說,隨著時間變遷本來過去的東西就已經過時了,干嘛還要讓孩子知道?其實節慶傳遞的不僅僅是生活中的吃喝玩樂,更多的是文化內涵與傳統傳承。幾千年的歷史濃縮在節日當中,需要通過儀式來呈現,讓一代又一代后人可以切身感受。這些儀式包括表演(比如各種地方劇)、特殊著裝(如新年穿大紅色衣服)、慶典(如花燈會、煙火表演)、傳統習俗(拜年、重陽登高)、傳統美食等等。由于歷史久遠,很多節日起源及文化漸漸被遺忘,需要在反復講述中被喚醒,被記憶,童書就是一種面向孩子們的講述方式。
國外童書有不少關于傳統節日的題材,比如歐洲的圣誕節主題繪本,已經形成特定主題的圖畫書類別;再比如美國的萬圣節、感恩節等等。在這些圖畫書里,孩子們可以通過傾聽節日背后的故事,傳遞“愛、自由、感恩”等文化內涵。
回到我們身邊,有哪些童書可以在親子共讀中把中國的古老文化和傳統講給孩子們聽呢?下面就一起來看一看吧:
《奶奶的絲線爺爺的船》
葛冰 著 李莉 繪 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 適讀年齡:3+歲
端午節是傳承至今的中國歷史最久遠的節日之一。孩子們只能從商場里買來的粽子知道過節了,卻很少知道這粽子是從何而來,端午節又帶給我們什么。這本圖畫書用城里孩子跟爸爸媽媽回老家過端午的故事,以奶奶纏粽子的線,串起了祖孫三代的親情。食物不僅僅是食物,粽子中還包著濃濃的故鄉情。
《中秋節快樂》
孟亞楠 天天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出版 適讀年齡:2+歲
中秋節是月亮圓圓人團圓的節日,自古就有中秋賞月的習俗,流傳至今不能只剩下吃月餅。作者孟亞楠說,自己小時候最盼望的就是一家人團聚在一起,所以在圖畫書里也表現了動物一家的團聚。本書榮獲“青銅葵花圖畫書獎”金獎。
《打燈籠》
王亞鴿 文 朱成梁 圖 蒲蒲蘭童書出品 適讀年齡:3+歲
打燈籠是陜西省武功縣地區中月十五的一種風俗習慣,各地元宵節也有鬧花燈的習俗。在我小時候,孩子們最盼望的就是元宵節去燈會游玩,各種各樣的彩燈讓人眼花繚亂,元宵過完才算是真的開始新的一年。時至今日,花燈節所剩不多,打燈籠更加難覓蹤影。這本圖畫書用一個孩子的視角描繪出打燈籠的趣味,以及對慢慢失去的傳統的留戀與不舍。
《過年啦》
孫肇志 張羽高 文 贠楊 徐芳 李婷 圖 樂樂趣出品 適讀年齡:5+歲
這是一本孩子們可以動手操作的立體書,曾入選2012年度“新聞出版總署向全國青少年推薦優秀圖書”。書中藏著奇妙的翻翻、拉拉、信袋、換裝等多種互動形式,不但滿足了孩子動手動腦的好奇心,也讓他們了解了從臘月二十九到正月十五的各種春節儀式。
《兔兒爺丟了耳朵》
金波 文 趙希崗 圖 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 適讀年齡:3+歲
用中國味兒的表達方式,講述中國的民間故事—本書以剪紙的形式,給孩子講了一個中秋節小男孩幫兔兒爺找耳朵的歷險故事,形式新穎,故事有趣。傳說兔兒爺可以“保平安”,這樣的禮物也是長輩對孫子健康成長的寄托與希望。通過設計者劉曉翔的現代設計,本書將現代與傳統融合為一體,生動有趣。
《中國記憶·傳統節日圖畫書合集》(共12冊)
王早早 文,黃弛衡 圖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適讀年齡:5+歲
這套叢書囊括了春節、元宵、立春、二月二、清明、端午節、七夕、中秋、重陽、冬至、臘八和灶王節,系統全面地用故事串起了中國的傳統節日。其中既有生活習俗,又有節日典故,還有詩詞諺語等等豐富內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