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茹
耳廓是人的體表器官中結構最為精細、復雜的部分,無論是耳廓再造還是外耳道成形,對整形外科及耳鼻咽喉科醫生來說,都是巨大的挑戰。
100余年來,美國、日本、法國等國的整形外科醫生頗多建樹,創立的術式一直沿用至今。張天宇教授,復旦大學附屬五官科醫院眼耳鼻整形外科主任,他領導的團隊打造出耳廓再造+聽力重建技術的“中國方案”,得到業界的肯定、贊譽和跟隨。張天宇教授至今已治療700余例,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創新:勇敢闖出“路”
對做了30余年耳鼻喉科醫生的張天宇教授來說,跨界到了整形醫學領域,他在關注耳廓再造美學的同時更加關注患者的聽覺重建,“美學與功能再造”這是醫學人文關懷發展的必然趨勢。
小耳畸形伴有外耳道狹窄/閉鎖和/或中耳畸形,通常伴有傳導性聽力損失。現代耳廓再造技術主要有“Brent法”“Nagata法”及“Firmin法”等,這些術式均可以重新構造一個較好形狀的耳廓,但無法改善聽力。張天宇教授探索出的“耳廓再造+聽力重建”三期聯合手術,是在“Brent法”耳廓再造的基礎上(取自體患耳對側第6~8肋軟骨雕刻成耳軟骨支架植入)同時實施聽力重建技術。通過手術重建聽力是改善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聽力重建技術目前有兩類方法:一類是外耳道成形術以及鼓室成形術;另一類是人工聽覺植入,包括骨錨式助聽器、振動聲橋和骨橋等。
外耳道成形術,其復雜性和風險性為耳顯微外科最困難的手術之一。“螺螄殼里做道場”,手術醫生應該熟練掌握鼓室成形術、面神經手術、內耳開窗術、鐙骨切除術及取皮植皮術等精細技術。
世界著名耳科學期刊《耳科與神經耳科學雜志》在頭版頭條予以推介,認為這是非常重要的、具有開創意義的手術,主編則不吝夸贊“這是天才醫生做的手術”。目前,歐洲、亞洲(特別是韓國)和國內許多外科醫生都在應用這一技術,它給小耳畸形治療帶來了革命性改變。
張天宇教授的團隊研究發現,外耳道狹窄的患者鼓室和聽骨鏈發育狀態更接近正常,且具有小鼓膜和正常外耳道上皮結構,術后聽力將恢復和維持得更好,高達95.0%的機會可獲得實用聽力,是理想的手術對象。而外耳道閉鎖僅有50.9%的患者可達到實用聽力,并伴有較高的并發癥發生率,需要終身護理。遠期效果逐漸變差。
小耳畸形臨床表現千變萬化,沒有一個患者是一樣的,哪些患者能做聽力,哪些患者不能做聽力,既要充分考慮手術的代價和風險,如取肋軟骨后胸部并發癥、腹部供皮部位疤痕,又要考慮外耳道反復感染,難以有效佩戴助聽器、聽力難以有效提高等。尤其是單側畸形者,對手術適應證的選擇應該更加嚴格。根據患者的病情作出正確判斷,對不同的病種采取不同的技術方法,這是治療成敗的關鍵所在。
探索:十年磨一“劍”
20世紀70年代,美國著名整形外科醫生Brent創立了小耳畸形經典Brent Ⅳ期再造法,2007年張天宇教授赴美跟隨Brent醫生學習,正式開始從事小耳畸形整形再造工作。在此之前,張天宇教授師從著名耳鼻喉-頭頸外科專家、中科院院士王正敏教授,從事聽覺醫學臨床與相關基礎研究,擅長解決先天性出生缺陷性疾病、各種小兒耳鼻咽喉科疑難疾病,積累了3 000余例各種耳疾病的顯微外科手術經驗。
小耳畸形,整形外科醫生可以做出漂亮的耳廓卻難以解決聽力損失問題,耳鼻喉科醫生可以解決聽力問題卻做不出漂亮的耳廓和耳道,這就需要有人站在這兩個學科交叉的角度來看待這件事情,需要不斷探索和創新。
創新談何容易?張天宇教授形象地說,創新需要“腦漿迸裂”,需要“絞盡腦汁”“竭盡全力”。從2007年到2017年整整十年,基于耳科學和聽力學相關專業知識的深厚積淀,張天宇教授帶領他的團隊艱苦探索,在前無古人的荒原上開拓出一條路徑來,團隊的多項研究發現刊發在多家國際耳科學和聽力學雜志上,為學科的發展作出了杰出貢獻。
《2015先天性外中耳畸形臨床處理策略專家共識》由張天宇教授牽頭擬定,引起業界的廣泛關注。“共識”厘清了以前很多沒有厘清的問題:比如,小耳畸形伴外耳道狹窄(無論多么狹窄)手術效果好,閉鎖耳道手術效果不好,告訴大家不要再去做閉鎖耳道了;耳道狹窄為什么易患膽脂瘤、易感染,是因為耳道狹窄和彎曲導致外耳道皮膚自潔功能受到限制;外耳道感染是術后最常見的并發癥,新造外耳道的移植皮膚缺乏耵聹腺分泌耵聹保護和正常的外耳道自潔功能,是術后容易發生感染的誘因之一等。
小耳畸形伴耳道閉鎖的患者不能手術或手術效果不好怎么辦?2017年,張天宇教授主導的《植入式振動助聽裝置專家共識》誕生了。
新生兒耳廓結構異常和形態異常怎樣早期干預,張天宇教授與其他專家共同提出了《嬰幼兒耳廓畸形無創矯正技術專家共識》,將于2018年初發表。
初心:做個好醫生
張天宇教授說話溫和自信,有問必答不拖泥帶水。剛剛結束一上午緊張忙碌的專家門診,下午1點半還有半天門診,采訪安排在中午12點進行,感覺耽誤了專家午間休息,記者心里滿是不安。張教授卻輕輕地安慰說:“沒事,我們中午不休息,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節奏。”
怎么會從事眼耳鼻整形工作?張天宇教授回憶起,多年前一個外耳道閉鎖患者的跪求給他留下強烈的刺激,曾經介紹患者去外院整形失敗的經歷、心底留存的內疚、想在新的領域闖出一片天地,這些都成了他走上眼耳鼻整形道路的動因,始終不變的是“做一個好醫生”的初心。科里年輕醫生郭英告訴記者,張主任要求他們每周工作不少于100個小時,他自己是最好的榜樣。
張天宇教授深有感觸地說,做一個好醫生僅有心愿是遠遠不夠的。任何一個學科發展總要有一個新的學術理念支撐,如果有了理念沒有技術,那只是空談,這十年即是探索和踐行這個理念的過程,我們已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技術體系去實踐這個理念,他自豪地稱“我們有這個技術自信”。
張天宇教授很忙!據介紹,如果科里所有的手術都由他親自做,慕名而來等待他手術的患者已經排到了2025年。他想把科里年輕醫生都培養成能夠獨擋一面的大牌醫生,他帶著年輕醫生上門診,手把手地教他們做手術,把上海五官科醫院眼耳鼻整形科建設成國際性耳畸形再造修復醫學中心,患者只要到了這里就會有最好的評估、最好的技術、最好的結果。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每天不知疲倦地忙碌著,看門診、做手術、帶學生、寫文章、做學術交流、做科普宣傳……
一位患兒的母親在網上留言:“我是一個小耳畸形患兒的媽媽,從兒子出生到現在6個月來,我沒有一天過得開心,整天都在自責中度過,精神恍惚……看到張醫生的文章,仿佛看到在一間關了6個月的黑牢籠中突然開了一扇窗!”
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悠閑而瀟灑地活著,平庸而舒服地活著,出類拔萃而辛苦忙碌地活著。張天宇教授選擇了辛苦忙碌。
結束1個多小時的采訪,張教授又步履匆匆地趕去看門診了。
(張天宇教授每周二全天在上海市汾陽路83號汾陽院區、每周四全天在閔行區江月路2600號浦江院區有特需門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