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建忠
2017年在美國心臟協會(AHA)科學年會上正式發布了美國高血壓新指南,指南將高血壓定義為≥130/80毫米汞柱,取代之前140/90毫米汞柱的高血壓標準,指南一出迅速引起各界廣泛關注和熱議。新診斷標準緣何下調?我們中國人是否也能以此作為參考?
不斷更新的高血壓診斷標準
其實,這并不是第一次更改高血壓的診斷標準,恰恰相反,高血壓的標準在歷史上幾經變更。1937年,美國心臟病學之父Paul Dudley White教授曾認為“高血壓可能是一種重要的代償機制,我們不應該干預它”。
1998 年第七屆世界衛生組織/國際高血壓聯盟的高血壓大會上,各國專家一致同意將血壓≥140/90 毫米汞柱定義為高血壓,并開始藥物治療。后來雖然在2003年提出了高血壓前期的概念,但并未對高血壓診斷標準做修改。140/90毫米汞柱的高血壓標準雖然是目前廣泛采用的,但實際上其應用也就只有19年的時間而已。
本次美國心臟協會將高血壓的診斷標準下調至≥130/80毫米汞柱,并不是刻意擴大高血壓人群和需要服藥的人群,而是要提高醫生及患者對于血壓管理的警惕性。新指南中,藥物治療理念是以患者未來10年心血管風險來決策的,對于風險并不高的患者,還是強化生活方式干預為主,切不可因診斷標準下調,將藥物治療匆忙、廣泛地鋪開。
我國仍保持140/90毫米汞柱的診斷標準
我國是高血壓大國,近年來,我國高血壓防治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但當前的高血壓防治現狀仍不盡如人意,知曉率、治療率、達標率仍很低。借鑒“美國指南”的積極態度,將高血壓的防線前移,通過多種形式加強社會各群體對管理血壓必要性的認識,無疑有助于進一步提高我國高血壓的防治水平。
然而,美國新指南對于任何患者“一刀切”的標準還是顯得過于激進,對于國外的指南,某些觀點可以借鑒,但絕對不能盲從。只有中國指南充分考慮了我國的實際情況與臨床研究證據,因而最適合于我國高血壓的防治。2018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將在指南基礎上進行修訂,以我國近年來高血壓大規模隨機臨床試驗為依據,并參考國內外有關研究進展。目前我國沒有新的證據來推翻既往診斷標準,因此我國高血壓診斷標準預計不會下調,仍將保持140/90毫米汞柱的標準。
(作者每周一下午有專家門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