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雪峰 姜寶成 馮愛民
摘 要:近年來,未成年人遭遇猥褻案件時有發生,其中犯罪分子不乏教師、鄰居、親屬。此類案件不僅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以及家庭造成嚴重后果,更在社會上造成極為惡劣的負面影響。筆者結合辦案實際,嘗試從案件特點,發案原因及對策和建議方面探索檢察機關在有效預防猥褻未成年人犯罪方面的機制構建,以期有效降低猥褻未成年人犯罪發案率。
關鍵詞:猥褻未成年人 專門辦案機構 懲防機制
近年來,猥褻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頻發,部分施害方就來自未成年人的身邊,造成的后果十分嚴重,給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及其所在家庭,甚至社會帶來了巨大影響。檢察機關作為辦案部門,通過設立專門辦案機構,指派專職辦案人員,制定有針對性的工作機制,依法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取得了較好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
一、猥褻未成年人犯罪特征分析
據統計,自2016年1月起至2018年6月,A縣人民檢察院共辦理猥褻未成年人案件11件11人,涉及被害人16名;被害人年齡跨度從6周歲到13周歲;被告人多為未成年人身邊的“熟人”,所占比例達88.24%。從犯罪形式上,均為自然人單獨犯罪。
(一)被害人呈低齡化趨勢明顯
11件猥褻未成年人案件中的16名被害人中,均為14周歲以下的幼兒園學童以及小學生和中學生。從年齡分布上看,6周歲以下1人,7-10周歲5人,11-14周歲10人。根據數據顯示,不同年齡階段的未成年人均有受到侵害,其中受害者中年齡最小的6周歲,年齡最大的為13歲。如某培訓班校長張某平趁7歲兒童王某某到其辦公室玩耍之機,在辦公室套間內對王某某做出摟抱、觸摸隱私部位以及露陰等猥褻行為。
(二)利用熟人身份作案“暗箭難防”
11起猥褻未成年人案件中,被害人與被告人系“熟人”關系(如親戚、鄰居、老師等)的有9件,占總案件數的81.82%。被告人多利用生活上與未成年被害人接觸的便利、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防范意識不足以及被害人監護人信任等有利條件,或秘密實施或以小恩小惠或通過脅迫、恐嚇等手段實施犯罪。如2016年1月,被害人張某(6歲)到其姑姑家玩耍,飯后在屋內睡覺期間,張某姑姑的公公馬某有用手對其隱私部位進行猥褻。
(三)受害人對猥褻行為缺乏相應的認知
筆者在對此類案件分析后發現,有的被害人由于年齡小,對外界的認知能力較弱,缺乏辨別能力,遭受猥褻行為時毫無反抗。如被告人韓某書,借女兒同學張某某來家里玩耍之機,在屋內對張某某實施猥褻行為。辦案中發現,案發前一年,張某某有過被韓某書摸胸、摟抱的情況發生。直到案發,張某某家長才得知孩子曾被猥褻的另一段隱情。有的不能分辨被告人的行為是侵害行為還是友好行為,對性侵行為不懂得拒絕。有的被威脅、恐嚇,或害怕因此受到輕視,不敢反抗或不主動及時告發。被告人李某太在2個月時間里,多次以輔導學生作業為由強制猥褻6名學生。6名被害人則因為懼怕挨訓而默默忍受,不敢主動告知父母或報案,不會保護自己。
(四) 師德教育不夠到位,監管存在漏洞
在A縣人民檢察院辦理的11起案件中,有2起系教師猥褻兒童案件,分別發生在私立學校和校外輔導班。在調研中發現,當前受升學、生源壓力,私立學?;蛐M廨o導班聘用教師更看重教學能力,易忽視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和法律法規學習,學校法制教育工作落實不到位。同時,此類學校雖制定有各項校園安全、教師隊伍管理及考評制度,但實際操作中普遍存在執行不力的問題,進而導致此類案件發生。如李某太系某實驗小學聘用教師,為方便李開展教學,學校為其配備了帶有休息功能單獨辦公室。李某太則借輔導學生之機,多次在其辦公室的床上猥褻多名女學生。
(五) 犯罪行為對未成年被害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傷害
猥褻案件雖不像強奸案件對被害人造成更直接明顯的身體傷害,但也正因為猥褻案件的“隱形”傷害特征,導致被告人罪行不易被及時發現,被害人長期、重復性遭受猥褻,不能及時得到救助,進而對未成年人的身心發展、健康成長的傷害更加突出。其中主要體現在遭受猥褻侵害的未成年人普遍存在對他人、對社會異常敏感,對學校生活充滿恐懼,學習成績下降明顯,內心多疑、脆弱,情緒不穩定,對陌生人不信任等情況。如年僅8歲的楊某某只要聽說陌生人來家里就哭鬧。被害人苗某某以優異成績考入重點班,在遭受猥褻侵害后不想上學、不想見任何人、在家里總把自己一個人反鎖在房間里,不和家長交流。
二、猥褻未成年人犯罪原因探究
當前,未成年人遭受猥褻的原因主要包括:
(一)施害人方面
筆者在對取樣的11名被告人的自然背景情況分析后發現,施害人普遍存在以下三個特征:一是接受學習教育的時間普遍較短,中學以下文化程度的占90 .91%,文化素質低下。二是收入普遍偏低,月收入2000元以下的占81.82%。三是法制意識普遍淡薄,心存僥幸明顯。素質低,收入低,品行不端,行為不正,道德淪喪,種種問題疊加在施害人身上,并在精神空虛,幻想尋求不健康的性刺激驅使下,往往容易將毒手伸向防范意識和能力較弱且年齡較小的未成年人。如在邢某林猥褻兒童案件中,邢以為對未成年人“抱一下、摸一下”,只是“占便宜”的不道德行為,并沒意識到此種行為已經涉嫌構成犯罪,加之其還存在僥幸心理,認為猥褻行為不會被人發現,故其鋌而走險。
(二)被害人方面
未成年人心智發育尚未完全成熟,性安全教育及防范意識多有缺失。統計發現,猥褻行為發生后,被害人遭到施害人威脅、哄騙的有11人,占被害人總數的68.75%。在多次遭遇猥褻的未成年人中,出于驚慌和恐懼不能反抗、不敢告發的占63.64%。有的被害人甚至根本不知道遭遇的是犯罪行為,面對“熟人”則更是缺乏應有的辨認、防范和抵抗,因此在遭遇猥褻時不知道如何進行自我保護。此外,施害人因年幼,對施害人給予的小恩小惠沒有抵抗力,辦案中甚至發現個別未成年人為獲得零花錢,主動將自己置于被猥褻的危險境地。如被告人蘇某利用其開小賣鋪的便利條件,以零花錢、食品為誘惑,多次在其小賣鋪內對蘇某某實施猥褻和強奸。
(三)家庭方面
家庭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最重要港灣。筆者發現,在被害人當中,大部分父母往往因忙于生計等忽略對孩子的關愛、照顧,加之有的家長文化程度也不高,不善于或根本不與未成年子女交流,更無法給予未成年子女足夠的關愛和照顧,導致孩子容易被一些不法分子加害。同時,留守兒童家庭環境增加了未成年學生遭致性侵害的風險。如被告人韓某恩通過花言巧語取得被害人李某某(13歲)信任,隨后李跟隨韓某恩來到賓館,并在賓館內遭到韓的猥褻。
(四)教育方面
當前我國在未成年人性安全教育方面的意識已經開始覺醒,部分發達地區已將必要的性生理、心理教育納入教學。但是受經濟發展水平、社會認知及關注程度、家庭學校重視程度等因素影響,性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情況仍然存在。在我國中小城市,尤其是小城鎮、農村的未成年人性安全教育缺失問題仍然突出。在這些地方,受一些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性教育仍比較隱晦,與防性侵在內的相關性常識教育,既未列入學校教育的課程計劃,也未在家庭教育中廣泛普及。此外,目前納入學校教育的相關知識,缺乏通俗易懂的教授方式,未成年人特別是幼童的接受度有待提高。
(五)社會方面
猥褻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多發有一定的社會原因,如新媒體時代傳播的不良宣傳內容影響。電視、電影中充斥色情內容,黃色影碟、網絡中黃色網站的存在等等,在一定程度誘發了性犯罪行為。如樊某賓因精神空虛無聊,為尋求刺激,迷戀上網瀏覽黃色網站不能自拔,進而誘發了犯罪。又如當前衡量教育業績的標準很大程度上依然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升學率仍是主導標準。在指導思想上認為能培養出人才的學校就是好學校,能教育出優秀學生的教師就是好教師,放松了對中小學教師隊伍的政治思想工作,個別私立學校和校外培訓班招錄教師資質審查和資格準入把握不嚴、對教師的任職資質要求不高,容易使一些犯罪分子有機可乘,影響了學校的安全性和辦學質量。
三、打擊和預防猥褻未成年人犯罪的對策建議
針對此類犯罪,檢察機關在強化依法嚴厲打擊 的同時,必須聯合社會力量,從源頭抓起,總結經驗,制定對策,完善機制,從而有效地防止相關案件的發生,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
(一)進一步構建和完善辦理猥褻未成年人案件的工作機制
1.堅決嚴厲打擊猥褻未成年人犯罪。辦理猥褻未成年人案件時,在法律許可范圍內賦予辦案人員依職權采取一切有利于未成年人行為的程序性措施。檢察機關在開展未成年人保護工作中,必須堅決執行“捕訴監防”一體化職能,積極探索實踐未成年人刑事、民事、行政、執行檢察一體化綜合保護職能,切實把未成年人特殊程序工作落到實處。針對上述嚴重侵犯未成年人的猥褻行為,在未成年人檢察工作中,必須采取刑事、民事、行政等多種措施,嚴格掌握性侵未成年人證據標準,依法從嚴從重懲處犯罪分子,要建議法院對犯罪分子依法判處刑罰時,還要根據案件具體情況,對其從事與未成年人相關的工作宣告禁止令。
2.注重辦案方式方法。對被害人較多、被害人身心遭受嚴重傷害、犯罪嫌疑人拒不認罪等重大疑難復雜的猥褻案件,檢察機關應適時提前介入,引導偵查機關及時、全面收集和固定證據。結合此類案件特征,堅持“一次性詢問”原則,對被害人陳述有關猥褻過程及細節進行錄音錄像,避免偵查、起訴、審判階段反復詢問被害人被侵害的細節。除了對證言的取證,對未成年人的身體檢查、證據提取等取證工作也要及時進行,減少對未成年被害人的“二次傷害”。
3.健全專業化辦案模式。檢察機關應充分發揮獨立建制的未成年人刑事檢察職能作用,加強與公安機關、審判機關的協調力度,對于猥褻犯罪等嚴重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危害其身心健康的犯罪,應當依法快捕快訴,從嚴懲處,切實重拳打擊違法犯罪行為。同時,結合當前司法領域改革現實,建議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在公安機關、檢察院、法院內部成立或繼續保留辦理未成年人案件的專辦機構,由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點的承辦人員辦理該類案件,注重對被性侵害未成年人的各項權益保護。若條件不允許,不能成立或保留專辦機構、由專人辦理該類案件,也應當建立專門辦案組,由專人優先辦理侵害未成年人的刑事案件。
(二)進一步構建和完善猥褻未成年人的救助機制
1.開展法律援助。辦案人員應提高工作主動性,如發現遭受猥褻的未成年被害人未代理人的,應積極告知,主動協調,提供司法救助。有條件的地區,建議公、檢、法、司聯合簽署有關未成年人被害人律師法律援助的相關辦法或備忘錄,提升和改善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質量。
2.完善心理救助。在辦案中,要積極開展心理疏導減輕未成年被害人身心傷害,努力協調學校、家庭、心理專業人士,形成合力,通過心理干預、心理疏導等工作,對被害人進行心理救助撫慰,修復被害人心靈創傷,讓她們盡快走出陰影,盡快從身心傷痛中恢復過來,盡快回歸正常生活、繼續完成學業。做好未成年被害人的回訪工作,了解未成年被害人的生活、學習情況,盡力幫助當事人解決實際困難,以最大限度地為未成年被害人做好事后救助。
3.設立救治基金。建議由政府牽頭組織社會各界設立針對這些未成年人被害人的社會救助基金。加大財政投入、重視培養、利用各種社團、慈善機構、社會志愿者等社會組織的輔助力量。對于經濟困難的被害人家庭給予司法救助,從檢察機關的司法救助基金內發放,及時對未成年人進行補助,維護其合法權益。
(三)進一步構建和完善猥褻案件的綜合預防機制
1.完善家庭監護責任。一方面鼓勵父母積極參與未成年人的成長、生活和學習,外出務工的父母應多與子女溝通交流,待工作穩定后將孩子接到父母身邊地就近入學,加強對子女的管教、引導。同時,家長要具有防性侵意識,密切關注孩子的非正常情況,對于有可能發生的性侵行為,要及時報警,以免長期遭受性侵導致兒童難以愈合的身心傷害;另一方面依法追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責任的失職行為,依法處置各種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違法行為。
2.普及未成年人健康教育。盡快將如何預防性侵的課程納入到全國幼兒園、中小學校的安全和健康教育課程中,并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步拓寬、加深,使未成年人掌握在危險和可能出現侵害行為的情境下保護自己的基本技能。加強教學調研,根據不同年齡階段采取不同的教學形式和內容,讓未成年人明白什么是猥褻或其他性侵犯罪,以及遭受侵犯該怎么辦,加強對面對侵害時自救、尋求幫助的教育,提高未成年人安全防范意識。
3.強化普法宣傳。要嚴格落實“誰辦案誰普法”的要求,堅持開展送法“進校園、進家庭、進社區、進農村”活動,做到“一案一普法”,通過一個案件的辦理,達到教育一片地方、一個群體的目標,以點帶面,將法律知識和法治意識逐步傳播、普及到更多的學校、家庭和未成年人中去。要通過實際辦案工作和多種形式的檢察職能社會化工作,形成對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分子的強力震懾,不斷提高社會、學校、家庭和監護人的法治意識,不斷強化未成年人特別是低齡兒童的自我保護意識。
注釋:
[1]參見周峰、薛淑蘭、趙俊甫、肖鳳:《〈關于依法懲治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意見〉的理解與適用》,載《人民司法》2013年第3期。
[2]參見王春媛、廖素敏:《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人員信息登記和有限公開機制研究》,載《青少年犯罪問題》2016年第6期。
[3]參見邱愛玲、張珊川:《性侵未成年人案件特點及原因分析》,載《法治與社會》2016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