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根

人生在世,無論做什么事都要把握分寸、尺度。在生活中,要學會放棄,學會權衡,懂得適可而止的人,才是人生的智者。有的人總是貪求更多,在已經有所得的情況下,欲求更多,可能連本來可以得到的也失去了。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不偏倚、不消極、不過激,取舍有度,適可而止,是一種人生境界與智慧。
美好“止于豐饒處”
魯 浩
生活中,類似“追求極致、抵達完美”的文章,時常可見。的確,追尋豐盈、止于至善,可說是不少人的潛在目標和行為準則。但最近看到一句話“止于豐饒處”,意即凡事須有度,當留有余地、適可而止。這種“留余”的理念,值得深思。
如同作畫中的留白,留有余地堪稱一種人生智慧。譬如,農民懂得,不留種子,就會絕種絕收;漁夫會問,一網打盡,下一網打什么?現實中,毫不保留地付出努力、追尋盡善盡美的結果,是應有的人生態度。但有的時候,多一分負重往往意味著多一分阻力,如果留存一點靈活空間,反倒會迎來峰回路轉。有人說,“真理再向前多走一步就成了謬誤”。存續“留余”思維,審慎把握為人處世之度,有助于避免絕對化、片面化、極端化等傾向。
進退之間,腳下留有余地。進與退,需要辯證看待。一些看似光芒四射的進擊,很容易變成束縛心靈的枷鎖;一些看似孤寂無奈的后退,映照的卻是“人生看腳下,世事平常心”的豁達。明朝高景逸有言:“臨事讓人一步,自有余地;臨財放寬一分,自有余味。”對個體來說,日常言行中講一點 “留余”,進有度、退有則,就不難實現“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最終抵達“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的精神境界。
得失之間,心上留有余閑。唐代詩人李涉在流放期間,與一僧人閑聊后頓悟,一掃麻木悲苦的心境,書寫下“因過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閑”的名句。看透得失,才有余閑;心有余閑,才能寬廣。美學家朱光潛批評現代人 “勤有余勞,心無偶閑”,不僅使生活索然寡味,也讓內心變得駁雜,受困于名韁利鎖。一些人之所以感到心累,正在于心中裝得太多、太滿,以至于負重過載,甚至忘記了初心、迷失了方向。學會“留余”,及時調適人生節奏,美好時光就能更多地駐足停留。
取舍之間,身后留有余聲。蘇軾說,“有所取必有所舍,有所禁必有所寬”。取與舍的辯證法說明,“擁有一切”既不現實也沒必要,應該學會有所舍棄。陳廷敬常以“我自長貧甘半飽”自勵,留下了“半飽居士”的清名;曾國藩篤信“留一分余地,可回轉自如。不留余地,則易失之于剛,錯而無救”,成為修身齊家的典范。身后有余褒,歷史有回響。取舍之道,又何嘗不指引著人間正道。
時間最公平,在何處播種施肥,就在何處開花結果;時間又不公平,得到之時也意味著失去。其實,“人生最不該有風景占盡的念頭”。有人說,“人類面臨三大問題,順序錯不得,先要解決人和物之間的問題,接下來要解決人與人之間的問題,最后一定要解決人與自己內心之間的問題。”既葆有拼搏奮斗的姿態,也善于以“留余”的視角審視人生,理性對待進與退、得與失、取與舍,我們必定能夠擁抱一個更加真實、更為灑脫的自我。
(選自2017年9月19日 《人民日報》)
[解 讀]人生需要智慧,凡事都得有度。既葆有拼搏奮斗的姿態,也善于以“留余”的視角審視人生,理性對待進與退、得與失、取與舍,我們必定能夠擁抱一個更加真實、更為灑脫的自我。這篇議論文從“止于豐饒處”寫起,引出“留余”的理念,并具體闡述“留余”的意義,然后從進退之間、得失之間、取舍之間等角度探討如何“留余”,結尾總結全文,點明中心論點。
“半飽”與“留余”
陳魯民
大清相國陳廷敬,為官五十余年,對康乾盛世的形成立下過汗馬功勞。他一生清廉自律,甘于清寒,雖貴為宰相,卻衣衫粗舊,飲食無珍蔬膏粱,常以“我自長貧甘半飽”自勵,被門人稱為“半飽居士”。文學家金農寫詩贊揚陳廷敬云:“獨持清德道彌尊,半飽遺風在菜根。”《清史稿》給予他“清勤”定評。
離陳廷敬故居大約五百里的河南鞏義,有個康百萬莊園,懸掛在主宅過廳的“留余匾”,寫著《四留銘》:“留有余,不盡之巧以還造化;留有余,不盡之祿以還朝廷;留有余,不盡之財以還百姓;留有余,不盡之福以還子孫。”或許就是因為歷代子孫都做到了自覺“留余”,凡事張弛有度,適可而止,遠離窮奢極欲,康家整整興盛了十二代四百余年,打破了富不過三代的規律。
“半飽”與“留余”,一是大清相國官箴,一是地方士紳家訓,可謂異曲同工,反映了共同的境界與情懷。以“半飽”精神去做官,可保潔身自好,全身而退;以“留余”態度來治家,可保家業不衰,子孫出息。
“半飽”與“留余”,都強調的是凡事見好就收,留有余地,最忌窮極盡絕。譬如說,吃飯要半飽,現代醫學認為,吃七成飽正好,益于健康長壽,胡吃海塞,是百病之源;作畫要留余,高明的畫家,入畫的景物再多,也總要在畫面上留出二三分空白;賺錢要有所節制,不能獨吞,自己賺錢也要給別人賺錢機會;喝酒也要適可而止,酒至微醺,花至半開,是最佳境界。
“半飽”與“留余”的反義詞就是貪婪與過分。貪吃、貪財、貪功、貪名、貪權,都沒有好下場;而過于奢侈,過于招搖,過分享受,過度消費,則都是愚蠢之舉。看看徐才厚、谷俊山、劉志軍、鄭筱萸之類貪官,本來就高官厚祿,卻不知惜福,不守本分,放縱貪欲,貪污受賄,最后換來個遺臭萬年。
實踐證明,用“半飽”思想來治愈物欲的貪婪,用“留余”精神來節制生活的奢侈,既是實事求是效果明顯的明智之舉,也是許多仁人志士的經驗之談。諸葛亮說“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尼采說“一切煩惱皆來源于過多的欲望”。方志敏說:“清貧,潔白樸素的生活,正是我們革命者能夠戰勝許多困難的地方!”蘇格拉底被學生拉去逛羅馬市場,琳瑯滿目的商品讓他看著頭暈,對學生大發感慨:沒想到居然有那么多我不需要的東西。
而以“半飽”對待功名利祿,以“留余”對待生活者,往往在工作和事業上,做出不凡建樹。中國科學院院士裘法祖就是其中一員,他要求自己:“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學問要不知足。”一生淡泊名利,生活儉樸;拼命工作,廢寢忘食;搞學問更是精益求精,苦心孤詣,最后其突出成就享譽醫學界,被譽為中國外科醫學奠基人,為我們樹立了做人、做事、做學問的楷模。
(選自 《讀書文摘》2017年第10期)
[解 讀]這是一篇取材獨特的議論文,文章先簡要敘事,引出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半飽”與“留余”,兩種理念反映了共同的境界與情懷。以“半飽”精神去做官,可保潔身自好,全身而退;以“留余”態度來治家,可保家業不衰,子孫出息。接著作者列舉事例,通過正反兩方面的論證,說明 “半飽”與“留余”的重要意義,貪婪與過分的不好下場。文章結尾具體闡明應如何用“半飽”與“留余”的思想去面對工作與生活。
“舍棄”,一種智慧的處事藝術
許曉桃
人生在世,有許多東西是不愿舍棄的。有既得的,有想要的;有精神的,有物質的;有名利的,有情分的。“難舍”“割舍”“舍不得”等詞匯,體現了人們面對舍棄時的痛苦和無奈。但是,經驗告訴我們,一些東西如果不舍棄,勢必成為一種負累。正如印度詩人泰戈爾所說,當鳥翼系上了黃金,鳥兒就飛不遠了。勇于舍棄是一種現實需要,善于舍棄是一種處事藝術。
在漢語中,“舍”與“得”是連在一起的。的確,舍得舍得,沒有舍便沒有得,舍中有得,得中有舍。在很多情況下,要想得到一些東西,就必須舍棄另外一些東西。用經濟學的術語說,這是一種“機會成本”;用哲學的術語說,這是“舍”與“得”的辯證法。“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兩千多年前的思想家老子通過對名譽、財富、得失等問題的追問和思考,得出一個結論:過分的貪愛必然會付出沉重代價,過多的擁有必然導致失去更多。所謂“少則得,多則惑”,“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同樣是講矛盾的辯證轉化。這些觀點,在今天仍然發人深省。
現代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科技日新月異,物質日益豐富,人們所面對的選擇與誘惑也越來越多。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選擇取舍實在是一個難題。然而,貪大求全卻成了一些人的流行病:做學問的總想搞出大而全的“體系”,做生意的惟恐遺漏任何一個賺錢的機會,就連吃喝宴請也要講究 “十全大補”和“滿漢全席”。但是,又有多少人會想到,人的時間、精力以及胃口是有限的,一味地貪大求全、四處開花,什么好處都想占到,最后難免顧此失彼,甚至鬧出各種毛病來。
無數事實表明,干好工作、成就事業,有時需要“面面俱到”,有時卻需要大膽舍棄。善于舍棄,包含著審時度勢的智慧、當斷則斷的勇氣,反映著一個人的素質和能力。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揚長避短、發揮優勢,壯士斷腕等等,講的都是這個道理。為了全局利益舍棄一些局部利益,為了長遠利益舍棄一些眼前利益,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尊重客觀規律,是對事業負責任。在很多時候,適時的舍棄勝于盲目的執著,這能讓人騰出時間和精力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形象地說,這不過是把拳頭收回來,準備再一次出擊而已。
善于舍棄,對于一個人的成功很重要,對于一個地方的發展來說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的階段,抓住機遇、加快發展成為共識。然而,什么是發展?為誰發展?如何發展?這里面就有一個世界觀和方法論問題。毫無疑問,發展是硬道理,但各地的資源稟賦不同、發展水平各異,實現發展的模式和要求也應有所差別。只有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學制定發展的目標任務和辦法措施,自覺舍棄那些達不到、夠不著、做不來的事情,把好鋼用在刀刃上,才能確保發展取得實效。相反,如果脫離實際,相互攀比,貪大求全,盲目追求上項目、上規模、上臺階,最終只能導致適得其反的結果,不僅貽誤發展時機,而且損害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當然,在發展問題上講舍棄,決不是放棄發展,而是要堅持科學發展,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選自《智慧背囊》,南方出版社)
[解 讀]“舍”與“得”是連在一起的,沒有舍便沒有得,舍中有得,得中有舍。在很多情況下,要想得到一些東西,就必須舍棄另外一些東西。勇于舍棄是一種現實需要,善于舍棄是一種處事藝術。善于舍棄,對于一個人的成功很重要,對于一個地方的發展來說同樣也是如此。閱讀這篇文章,有助于我們樹立正確的“舍棄”,學會正確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