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正探索多種模式推動智慧城市的健康有序發展,以積極推進智慧城市建設。
數字化轉型正在加速智慧城市建設,雖然我們在幾年前就已經預測到這一趨勢,但那些在商業領域取得蓬勃發展的創新技術,才剛剛面向城市和公共領域張開臂膀。然而,技術進步在有望徹底改變城市生活方式的同時,也對城市數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出了嚴峻挑戰。
智慧城市需要的所有功能都是以工業物聯網(IIoT)為基礎的,它正在改變公共服務的交付方式、監控方式,以及滿足消費者、客戶和市民需求的方式。
智慧城市的實現依靠實時接收、處理和分析數據的功能,這種對實時功能的需求讓重點從實現數字化轉型變為提供服務的可用性,從而確保IIoT邊緣(以及它所收集的數據)能夠被后端基礎設施處理。
就像在商業領域一樣,我們在進行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有三個核心目標:重新定義客戶、消費者和市民體驗、通過自動化實現更高的生產效率,以及獲得競爭優勢。
對最終用戶來說,城市之間以及服務之間肯定會有所不同,但這已不是需要在理論中未來考慮的事情。全球已經有多個實際案例表明在云中構建現代城市面臨諸多挑戰。
廢物處理可能不是智慧城市最先見到卓越成效的領域,但它是建設智慧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中國,已經有行業協會著手建設環衛產業的智能化服務平臺和數據中心。這樣做的好處在于,可以實現廢物處理的全過程管控,讓廢棄物的收集、運輸、加工和利用成本更低、效益更高,并可以實現可視、可控以及可循環,最終實現資源利益最大化。這是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與環衛產業的集成,技術的背后也少不了依靠數據的可用性。
幾十年以來,自動駕駛汽車一直只存在于科幻小說中,但現在全世界有50多個國家已經在測試自動駕駛。被稱為“硅谷之都”的圣何塞正在積極推動自動駕駛汽車在公路上行駛,諸多公司已經通過合作在這里開發出了一個測試系統。為了將該系統投入使用,必須滿足各自的數據共享要求,例如大概的運行時間、停車位置等。如果這些數據變為離線數據,那意味著自動駕駛汽車也要脫機行駛。
自動駕駛汽車將對城市中人員和商品的流動產生深遠影響,它的成功上路將引發供應鏈變革,對交通流量引起巨大的連鎖反應,對集中停車的需求也會降低。但這些變化都依賴于實時監控數據的高可用性。
盡管上面的兩個例子證明使用自動化可以提高生產效率,但重新定義市民體驗才是現代智慧城市的關鍵。不論是通過使用人行道重新規劃人流,還是就公共停車場的使用和選址進行決策,環境數據的收集、處理和分析都是關鍵,也是提供市民體驗的根本所在。
國內有關專家也明確指出,中國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設應該首先從人出發,注重對人的服務,圍繞城市居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把信息技術的創新應用與城市轉型進行深度融合。毫無疑問,用信息技術惠民也要依賴數據和應用的可用性。
毋庸置疑,智慧城市創新的步伐正在加快,但隨著數據擴張和數字化進程,監控、立法和與合規相關的政策也要同步跟上。在數字時代,數據具備了更高的交互性和可訪問性,確保數據得到妥善保護、管理和恢復變得尤為重要。
據IDC預測,到2020年全球可聯網對象的數量將突破2.5萬億,對于智慧城市建設和企業發展,這是一個可以利用的巨大機遇。然而,相關設備和數據的拓展再一次將焦點聚集到后端基礎設施上,它的分布通常遍及整個非結構化的互聯生態系統,其中包含應用、系統和數據存儲庫,分散在混合云和多云環境中。
加大對邊緣和核心基礎設施的投資和改造是維持智慧城市長期穩定運行的關鍵,不論是邊緣還是核心出現問題,服務、可用性和體驗都將不復存在,企業自身也將無法運行。